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非借不能读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罗里宁  2017年08月31日13:38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袁枚说的一句话,很有名,还经常被人引用。我对这句话理解的不深,谈不上有什么感受,只是它让我想起关于借书的一些往事来。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借书而读” ,大约始于小学的时候,当时的新华书店没什么书可买,我就时不时的跑到县里的小图书馆去借书。

中学毕业后,我就“上山下乡”去了。在农村插队劳动,没机会,也没地方去借书,所以我的“借书而读”就此中断。直到后来参了军,才在部队的图书馆里,得以重新借书,不过所借的那些书,也还是没有能够读完它们。记得完整读过的,只有三本“老外”的传记,它们分别是:《林肯传》、《轮椅总统罗斯福》和《玛格丽特·撒切尔》。两个美国总统,一个后来的英国女首相,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之所以能够完整地读这三本书,是因为当时此类的图书刚刚引进不久,对年轻的军人来说,它们新鲜,刺激,有吸引力。

我的这些借书“经历”,都已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事。往事已如云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借书。我的“借书而读”本来就读的不像样,这会儿更是没办法去借了,想要读书,基本上都是到书店里去买,对“书非借不能读也”,很难再有体验。

“书非借不能读也”,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大概是因为借书有时间上的限制,不宜久借,借久了别人会不高兴。对借回来的书,有一种逼迫之感,不但逼着你读,还逼着你快点读,读完赶紧还回去。而自己买的书,就没有还人之忧,也没有紧迫之感,随便什么时候读都可以,还可以久拖不读。但久拖不读,对书就容易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更是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有心情去读。这可能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的一个主要理由。当然更主要的,是袁枚认为,有条件买书的人家,也买了很多书的人家,例如一些王公贵族们,这种人家的子弟,按理说是最有条件读书的,然而他们又多都不能够用心的去读书,家里的书也都被束之高阁了。而不少穷人家孩子,靠借书而读,却能够读出功名来。由此来看,“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主张随便借书。我跟人借书,总是担心把书弄脏,把书页弄折弄皱,更担心把书弄丢了,在这样的心态之下,我是无法专心把书读下去的,所以我向来不跟别人借书。我也不喜欢别人跟我来借书。别人跟我借书,大都是有去无回,我又不好意思跑去跟人家追讨,因而还是不借为好。

读书其实靠的是个人的自觉。爱好读书的人自然会想尽办法找书来读,也包括节衣缩食地去买书;不想或者不愿意读书的人,你就是把书白送给他他也不会读,更不用说“借书而读”了。书是不是“非借不能读也”,应该是因人而异。比如大学者季羡林先生和大作家孙犁,他们就不但买了很多的书,同时也读了很多的书;同样是大学者的钱钟书先生和大作家的汪曾祺,据说他们的藏书就很少,但也一样读了很多的书。书到底是“非借不能读”,还是“非买不能读”,就随个人喜好吧,最好还是不要轻易地给它下结论。

作者单位:广西田东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