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兰州地名传说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新海  2017年08月29日09:21

  传说,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传承方式之一。中华民族的大地上,有不少传说。到近现代,还有不少传说在演绎着、传承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有些逐渐被现代的考古所证实。著名的传说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伏羲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哪吒闹海、柳毅传书、尧禅让帝位于舜,大禹治水、牧野之战、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嫦娥奔月、仓颉造字、杜康酿酒等历史故事、人物传说。

  兰州的传说,也非常丰富。有九州台、五泉山、白马浪、金花娘娘、蒲家坟、刘一明修道、刘伯温斩龙脉、清水驿、白虎山、猪驮山等。

  早期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没有文字或缺失文化,大部分事件都无法记载传承下来,能传承下来的,大多是靠一代代的口头传说。所以,有相当多的历史文化,就是靠传说传承下来的。随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语言和文字的产生运用,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生活需要,在人们的生活空间逐渐产生了地名。地名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生产和文化生活,而地名,也成为了一种传承文化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尽管地名的运用起于何时?暂时还无从考证。但地名的诞生和运用,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仅次于发明文字的伟大发明和实践,对人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中说:我国共有夏代以前的古地名34个。这就是说,地名的运用,最迟在夏朝以前,就已经出现。现在所发现的十几万块甲骨卜辞材料上的甲骨文,仅仅是商代文字的一部分,就已经有上千个地名。从现有的文献和考古发现证明,我国的地名运用,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兰州最早的地名是“榆中”。兰州的地名的起源于《史记》、《汉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西北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城,城河上塞。”这个榆中就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蒙恬沿黄河筑城所建之县四十四县之一,属陇西郡,这是兰州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地名。

  兰州地处西北内陆的黄土高原上,居黄河上游,山大沟深,地形结构复杂多样,历史上是一座边关城市。早在二、三十万前,就有先民生活在这里,从秦朝到明清,一直处于民族大融合的漫长过程,特别是汉朝、明朝的军屯耕和元朝、明朝的大移民,各种文化互相渗透,使兰州的地名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加之地域辽阔,气候多变,有半荒漠气候、高山气候、二阴气候、半干旱半荒漠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等,其中以半干旱半荒漠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高山大河、荒滩荒漠、草地森林、黄土高原的荒山沟壑等多种地形并存,植被种类繁多,动物较丰富,使兰州的地名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其中,传说地名,就很多,且内容非常丰富。

  兰州的传说地名很多,如九州台、狗娃山、五泉山、马滩、闵家桥、白马浪、白虎山、猪驮山、红古称、清水驿、定远、金牛山、太子营、秦启营、接驾嘴、歇驾嘴、贡马井、甘草店、寡妇坪、榆中七十二营传说等等。兰州地区从南部山区、中部河谷平川台地到北部山区,都有传说地名分布,据不完全统计,兰州的传说地名有1000多个,这些传说地名,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融合等方面,传承演绎着兰州历史发展的沧桑和多样性的灿烂文明,也体现出兰州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其中,有很多的秘密,很多的文化积淀,还需我们探索、研究、发现。

  兰州很多早期的地名,都源于传说。如:

  一、兰州最早的传说地名,九州台。

  传说大禹治水,来到兰州这里,查看黄河水情,调查水文资料,制定治水方案,随后到黄河上游的积石山治水,并一镐劈开桑园子峡,黄河滔滔向东奔流,彻底根治了兰州及其上游的黄河水患,并在此制定治国方略,将天下分为九州,从此天下趋向安定(有另一传说,说是三千年前,姜子牙辅佐大禹治水后,在此将天下分为九州的)。

  二、狗娃山的地名传说。

  生活在兰州的人,大都听说过狗娃山。其实,很多人都是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兰州战役中知道狗娃山的。狗娃山、沈家岭、营盘岭、豆家山、十里山这都是解放兰州时,国民党军依托固守的重要阵地。

  关于狗娃山的来历,确实有一个很令人感动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相传很久以前,兰州城外有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他天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可是打下的粮食,大部分给地主交了租子,剩下的粮食依旧不够吃。每年初春时节,青黄不接,是最难捱的时候,地里的野菜没有长出来,树上的榆钱没有长出,无法充饥,怎么办?这挨冻受饿的日子可真不好过。穷则思变,小伙子想用自己的一双手,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于是,他四处观察,寻找适合开荒的地方。后来他发现,兰州城南面的一个山头还不错,开辟出来,种的庄稼足以让一家人吃饱。于是,他就带着家人,来到了这个山坡上,盖了几间土坯房,在向阳的山坡上开了几亩荒地,这样一年下来,日子倒比租人家地种轻松多了。可惜,好景不长,好日子总是过得飞快。几年后,这位勤劳的农民再次遭遇困难。这次是天灾。老天爷不下雨,人们无法生活了。种的庄稼旱死了,存下的粮食吃完了,水窖也见底了,走投无路了,这位农民只能带着家人另想办法。他顺着阿干河往上游寻找地方。果真,他找到了一块有水草的土地。他下决心搬家。这里虽是土窝窝,但穷家难舍。小伙子带着家人,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家园。谁知,他走的时候,却将家里的一件工具忘记了。然而,他养的那只狗,却没有忘记,狗就守在工具边上,哪里都不去。最后,这只忠犬,生生饿死了。好多天后,农民想起了他的工具落在老地方,就飞奔回去找。结果发现了饿死的狗,依旧守护着工具。农民哭了,大喊“狗呀!狗呀……”这个忠犬的故事,很快就在周围传开了,人们就把狗饿死的地方,叫做狗娃山。

  三、马滩的地名传说。

  马滩是属于黄河泥沙淤积而成的夹河滩,因有河水滋润,水草丰美,滩上河汊交错。水草长得异常茂盛。传说,马滩因明代肃王在此河滩地养马而得名,

  马滩,还有另一个传说,故事是这样的,传说以前有个叫王许的人,非常善于养马。他养的马,不仅健壮,跑起来更是飞快。时间一久,连京城的皇帝都听说了他的大名。于是,就把他调到京城给皇帝当御马官。这下王许干得更起劲了,一门心思要培养出好马。果然,几年之后,他养出了几匹好马。皇帝知道这个消息后,也非常高兴。有一次,皇帝外出狩猎时,要骑他养的马。王许给皇帝挑了一匹跑得最快的马。谁知,这下可闯祸了。你想皇帝怎么能驾驭得了这么快的马?皇帝刚刚骑上去,这马就飞奔起来了。这可把皇帝吓坏了,还没等人们拉住马,皇帝就摔下来了。大事,这绝对是大事。皇帝坠马,相关人等是要掉脑袋的。当即,皇帝让人将那匹马斩了。这下,王许可吓坏了,啥叫伴君如伴虎,这就是。他只好偷偷跑了。有一日,他来到金城,发现马滩一带适合养马,就在此定居了下来,并将养马技术传向四方。后来,王许病死了,可是他养过一匹最好的马,也不吃不喝而死。人们就把马埋在他的坟墓边上,把那个地方叫做马滩。

  四、兰州五泉山地名的传说。

  相传,西汉时,,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率十万人马出征匈奴。大军经多天行军,在一天黄昏时分来到一座光秃秃的山前。大军人困马乏,又饥又渴,于是,霍去病命三军山下扎营,埋锅造饭,休整一宿,明日赶路。突一小兵来报:“无水做饭。”霍去病命人四处找水,都无结果。霍去病拔出宝剑,朝脚下的土地插如,拔出宝剑,突然,一股清流随剑而出,将士们又惊又喜。霍去病见人多水少,又连续在山上山下插了四剑,四处都有清泉流出。霍去病走后,这五处泉水一直流淌,五泉山也因此而得名。

  五、闵家桥地名的传说。

  明代中期,由于闵家桥紧靠森林茂密、流水潺潺的五泉山脚下,常年流水不断,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有一闵姓人在此居住,就建了一座小木桥便于人们通行。这座木制的拱形小桥建在原市委党校和市总工会办公楼院附近,小桥今已不存。但后来闵家桥的地名就流传并保存了下来。

  兰州市以姓氏命名的地名非常多,粗略统计,在2000个以上。如颜家沟、耿家庄、郑家庄、孙家营、黄家岔等。而以姓氏加桥命名的地名非常少。

  六、榆中县太子营地名的传说

  榆中县清水乡西北部,有个村子叫太子营。这个村还保留着一些城堡的遗迹。当地曾经流传过一个民间传说,它给人们说出了太子营的来历。民间传说太子营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太子驻扎过的地方。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蒙恬征讨匈奴,扶苏太子监军。他们在榆中境内设立了榆中县,同时又沿着黄河修筑了防御工事———秦长城,今天太子营一带就是扶苏住过的地方。

  关于太子营的来历,民间还有一种传说。传说三国时,董卓率兵东进,失败后退守榆中屯田,同时在这个地方修筑了城堡,民间传说董卓军中有一位太子,在此营中驻扎,所以就被人们命名为太子营。太子是专门用来称呼王储的,只能和首都或王国有关。实际上,距离太子营不远就是榆中夏官营(或东古城),曾经是西秦国都,有可能是西秦太子来此驻扎。据记载,乞伏乾归建立西秦以后,曾任命太子乞伏火只磐领尚书令,有可能就是这位太子的驻扎之地。

  七、榆中七十二营传说。

  有人曾经统计过,兰州市所属的三县五区以“营”命名的地名大约有一百多个。这些地名,有些是根据民间传说命名的,有些则是来自于一次具体的军事行动。清代皋兰有:费家营、柳家营、双营子、清水营、岗家营、陈官营;头营子、二营子、三营子。榆中县及其周边则有七十二营之说:如孙家营、化家营、丁官营、刘家营、袁家营、彭家营、安家营、夏官营等等。

  有民间传说,七十二营是赵充国屯田时留下的,但是这些仅仅是传说而已

  还有一种传说,明朝时代,兰州及榆中一带还属于边关地区,有不少驻军以营为单位驻防,后军队撤离,有部分军人和家属及移民留住,这些地方就以驻军的军官的姓或名命名,地名被遗留传承了下来。这个传说最靠谱。因兰州及榆中境内以营命名的地名,绝大部分是明代流传下来的,部分是清代流传下来的。

  榆中有个地方叫秦启营,属七十二营之一,则又是另外一种说法。秦启营在榆中连搭一带,那里半山半川,属于山地和川地的过渡地。民间传说,唐代在此地驻扎着一支部队,使用青旗为标志,所以当地居民把这个地方称之为青旗营,后来有个姓秦的人家居住在这个地方,所以就演变成了秦启营。兰州榆中境内以营命名的地方,绝大部分是明清代的。

  八、榆中县清水驿的地名传说。

  西兰公路312国道,沿车道岭西下,就到了兰州地区的第一个古驿站---清水驿。

  传说,唐朝时,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风沙弥漫,难得清水饮用,直到进入植被丰茂的榆中清水站方能得饮一碗清澈甘甜的泉水。后明清时代,在清水建立了驿站,这个小驿站,因为文成公主的这美传盛赞,被叫“清水驿”而流传了下来。

  九、榆中金牛山地名的传说。

  榆中金牛山,原名卧牛山,相传在上古时候,鲁班路过榆中,目睹干旱之状,便用自己的牛车从马街山拉土到黄河筑坝引水。旷日持久的劳作使得老牛疲惫不堪,卧倒此地,人们为了纪念这头老黄牛,称此地为卧牛山。此地建的金牛广场,集游览、食宿、娱乐为一体,已是榆中有名的一处观赏景观。

  十、榆中接驾咀和歇家咀地名的传说。

  传说,康熙皇帝当年西巡,兰州的地方官员在榆中县三角城东3公里处地接驾咀搭彩门接驾,翌日西行向兰州进发,傍晚时分,到达榆中县定远镇东面的歇家咀处下轿,准备夜宿,已是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御食官安排晚饭,差人找来当地的民间厨师,御食官告知民间厨师,要给皇帝做当地的饭菜,当地的民间厨师就做了馓饭给康熙皇帝食用,几乎一天未吃饭的康熙皇帝吃了爽口的馓饭后,赞不绝口,后将馓饭和搅团的食谱带入了京城。于是就有了接驾咀和歇家咀两个地名。

  十一、榆中贡马井地名的传说

  贡井,又称“贡马井”,位于榆中县东北部50公里处。此地在明代,不仅有原始森林,而且有丰茂的草原,是放牧马群、羊群的天然牧场。当时甘肃地方向明太祖朱元璋进贡的御马就在这里放牧。因为是官马放牧处所,故这里设有管理机构——贡马营,以专门经营管理向皇帝进贡御马的。当地民间盛传,有一年天遇大旱,万物枯萎,所有的渠水都干涸了,放牧在这里的马匹,成群地被渴死,可令人奇怪的是,其中有一匹渴急的马,在山坡一边奔跑一边细心观察,待跑到半山坡时竟用蹄子刨出了一眼泉水。后人取贡马刨出水泉之传说,将该地命名为“贡马井”。

  十二、红古的地名传说。

  红古区因辖区内的红古乡命名。红古乡历史悠久,是唐蕃古道的重镇之一。据传,“红古”一名源于所辖行政村红古城。当时,红古城原地名叫“古城”,但由于湟水河道的南移,使得“古城”这座防守边陲的古城,变成了易攻难守的孤城,不再适应当时的战略需要。故守城将士又将城池迁筑于东面地势比较险要而又临河的山口处。新建的城叫“新古城”,该新城守将又在紧连接的东护山顶上,修建了大型土筑防御工事和烽火台,与城墙相互辉映,形成了犄角之势。当年边陲驻城守将是中原汉族人,但由于当地少数民族百姓对汉语的部分口音说不准,故将“新古城”的“新”误读成了“红”字。这样日久天长,便慢慢将“新古”叫成了“红古”。

  十三、永登县猪驮山地名的传说

  猪驮山,原名萱帽山,位于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河西一公里处。萱帽山变为猪驮山的来历与一位济公式的人物风颠和尚有关。相传,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年)农历四月初八,今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东巷李氏家出生一儿,俗名李福, “及长不愿娶妻,父母强为之授室,而与床笫无沾染,邑有王吒什者,高僧也,遂受戒而师事之,断指出家,以示决心。后飞锡四方,恒以济孤恤贫救灾难为事,尤其治垂危之病,施回生之术无不效,所得谢仪作修桥施粥之用。”风颠自命僧名无情,后改僧名超度,号风颠,俗称李佛爷,后人亦称为风颠济公。李佛自小念过两三年私塾,十一二岁开始务农,十八岁出家到萱帽山修行,他见山寺寥落,许愿补葺。为了修葺十王殿,风颠天天赶一头呼作“自醒”的猪,搬运砖瓦,自己身背六块,猪驮四块,这一行动感动了周围的人,大家都来义务投工,募化捐资,最后终于实现了夙愿。自此,萱帽山便叫成了“猪驮山”。李福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农历腊月初八圆寂于西安市。传说,他圆寂后,众僧在他端坐的遗容上涂金粉,一涂再涂,总是不显光亮,觉得奇怪。不久,消息传到京城,康熙皇帝说:“莫非他是渗金佛?”一语道破,风颠遗容顿生金光,灿灿照人。因此,后人也常称他为“渗金佛祖”。风颠和尚“舍身求雨”、“煮身济赈”、“怪治久病”、“翻地压砂”、“巧计修桥”等故事在永登地区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李新海)

  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