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京剧何以“惊艳”英伦
来源:文艺报 | 徐健  2017年08月28日06:55

武汉京剧院赴英国演出交流受追捧——

中国京剧何以“惊艳”英伦

8月的英国,两个关注度最高的活动赛事同时吸引着世界目光。一个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另一个是世界上商业化经营最成功、受众面最广的联赛——英超联赛。艺术节是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节日,足球文化则是英国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8月,这两个城市同时迎来了中国的国粹艺术——京剧。8月11日至19日,在院长刘子微的带领下,武汉京剧院一行34人开启了英国爱丁堡、曼彻斯特、伦敦的演出交流之旅。本报记者亲历武汉京剧团的英国之旅,真实感受到京剧备受当地观众追捧的场景,感受到该院变京剧“走出去”为“走进去”、“深进去”过程中进行的诸多新探索、新尝试。

“你们的精彩演出征服了最苛刻的专业观众”

创立于1947年的爱丁堡艺术节,今年迎来了70周年庆典。由于参展对象多为音乐、舞蹈、戏剧各领域中的顶尖人士以及深具潜力的新秀,因此爱丁堡艺术节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艺术节之一。今年的艺术节更是汇集了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台剧目,其中的“第三届中华文化艺术节”板块,参演剧目包括张艺谋执导的全新概念舞台剧《对话·寓言2047》、赵梁ART舞蹈剧《幻茶谜经》、广东现代舞蹈团《临池舞墨》、武汉京剧院的折子戏专场《国粹生香》等。尽管演出剧目的类型多样,但是“传统”成为艺术节的关键词。与以拼贴、跨界的形式演绎传统的作品不同,《国粹生香》是此次艺术节上惟一一个原汁原味的京剧节目。“当时我们就考虑拿什么样的作品来爱丁堡的舞台上演出,最终还是选择传统戏。”武汉京剧院院长刘子微说,“我们就是要展示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要展示京剧艺术本体的魅力,凸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雍容华贵”。

当地时间8月13日下午,爱丁堡国际会议中心剧场挤满了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不仅1200个座位的剧场座无虚席,而且陆续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观众站满了剧场的两个主要出口。演出以武旦折子戏《红桃山》开场, 青年演员方佳欢身扎大靠,通过“扔刀抢背”、“接刀”、“扎靠毽子倒食虎”等一系列高难度的京剧刀马旦功夫技巧,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接下来,陈芳芳、刘璐两位青年演员带来的《天女散花》载歌载舞,飘逸的风带和“天女”轻灵优美的身体合二为一,营造出飞花曼舞、惟妙惟肖的诗化意境;晏海蒂主演的《昭君出塞》通过一系列程式化的身段,渲染“马活人俏”的表演效果,细致展现了王昭君的离愁别恨;《定军山》是从武汉走出去的京剧大师谭鑫培的代表作,舞台上蔡冰、程亮、刘耀庭三位“黄忠”齐亮嗓,一展蜀国老将老当益壮、永不服输的精气神;“二度梅”获得者刘子微主演的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贵妃醉酒》压轴出场,细腻的动作、摇曳的身姿、婉转的唱腔,刘子微将杨玉环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将演出推向了高潮。

“这个演出太棒了,谢幕时我不停地鼓掌,这是我对他们最好的敬意。”第一次看京剧的雷金纳德先生激动地告诉记者。“我最喜欢《贵妃醉酒》,整个表演太美了,完全无可挑剔。”同样也是第一次看京剧表演的盖瑞·肯尼迪先生从《红桃山》开始就被吸引,“京剧的人物造型都非常美丽,唱腔也很华丽:并没有很多舞台道具,但是我们却能感受到他们骑马、打仗的样子,这种感觉很奇妙。”带着孩子来看演出的艾薇利娜女士,演出结束后抱着孩子在海报前拍照纪念:“京剧的舞台色彩非常丰富,我和孩子都很喜欢。如果有机会能看一段完整的京剧故事,我想我会更爱它。”爱丁堡大学的克琳娜女士,对《红桃山》和《贵妃醉酒》的表演印象深刻:“通过这些节目我了解到京剧艺术背后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演员们做了很精心的准备,在演出前有英文的介绍和图片,让我们很容易接受”。

苏格兰中国国际发展商会会长宋洁表示,“艺术家们向爱丁堡人民展示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展示了中国国粹的文化风采,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我们外事工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曼彻斯特,英国西北部政治文化中心,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化城市。如今,密集的工厂车间被波西米亚风格的时尚文化街区和闲情逸致的酒馆俱乐部所取代,足球成为这座城市文化的象征。曼彻斯特与武汉也有着特殊的渊源,1986年两市成为友好城市,如今已成为中国地方城市与英国北部城市间活跃的一对友城。当足球文化相遇京剧艺术,当现代遭遇传统,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当地时间8月16日下午,受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的邀请,武汉京剧院为当地观众举行了一次精彩的演出。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孙大立、副总领事赖波、曼城市政厅官员以及有关侨学界共百余人观看了演出。这是一次别具一格的演出:演出的场地设在总领馆的庭院广场,舞台由一块方形的红地毯搭成,以官邸建筑为背景,喜庆而祥和、古朴又庄重;在《贵妃醉酒》《定军山》《红桃山》《天女散花》《昭君出塞》等经典折子戏演出之外,孙大立总领事还在武汉京剧院演员们的帮助下,画上了京剧最经典的“三块瓦”脸谱,穿上戏装扎上大靠,成为当天最具人气的“客串演员”。

随着中英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国艺术团体来曼彻斯特演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大都是歌舞、交响乐演出,较少看到中国戏曲的身影,武汉京剧院作为文化使者,可以说是第一个访问曼彻斯特总领馆的京剧院团,让当地民众能有机会一窥中国优秀传统戏剧的韵味和无限魅力。”孙大立表示,今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又适逢北京召开了“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中英两国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必将从新的历史起点上出发,共同书写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互利合作的新篇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着悠久历史又焕发着青春活力的武汉京剧院拜访曼彻斯特,意义非常重大。“曼彻斯特地区有20万华人,6万留学生,百余家中国企业。武汉京剧院的到来让我们很受感动,这对我们外事工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孙大立说,“它不仅让曼彻斯特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而且带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院团的新面貌、新形象,带来了‘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更带来了武汉人民对曼彻斯特的友好情谊,让英国人民体验到中国古老和现代交融的艺术,促进了中英友好的交流”。

曼彻斯特市政厅政策、伙伴关系与研究局主官理查德·艾利奥特表示,这是他第一次看京剧演出,感觉非常震撼。“剧中表现的情节我可能一时还理解不了,但是这次演出打开了我关注京剧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大门,特别是《贵妃醉酒》的演出,精彩绝伦”。

“真没想到曼彻斯特的观众这么热情。”谈及此次演出的成功,刘子微难掩激动之情,“此次率团来英国访演广受欢迎,也受到了一些演出商的邀约,这充分说明中国传统戏剧在国际文化艺术市场上大有可为,我们的团队将为京剧走上世界舞台中心继续努力,让中国京剧艺术发扬光大,绽放出夺目的光华。”8月18日,演出团一行还来到伦敦,与伦敦多个华人社团进行了艺术交流,相互切磋技艺。

“要尊重国外观众的接受程度和认知习惯”

此次赴英演出交流是武汉京剧院继2015、2016年连续两年赴美演出之后再度将京剧带出国门,“每次演出都是一次经验累积的过程,都会有满满的收获与心得,也不断加深着我们对京剧‘走出去’的认识和作为京剧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责任。”刘子微说。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此次英国之行刘子微从诸多细节入手,让演出真正成为走进人心、沟通情感、深化友谊的文化暖心之旅。

首先,严把“翻译关”。中国京剧要让外国观众看懂、听懂,翻译至关重要。以往京剧“走出去”的案例中,因为翻译出现纰漏而引发的观演尴尬现象并不在少数。刘子微介绍说,为了准备这次演出,他们在唱词和背景材料的翻译上狠下功夫,邀请熟悉英语的戏曲专家帮忙把关,同时,演出过程中,中英双语制作的PPT背景,不再是简单的文字介绍,还有用中国传统写意画方式呈现的主人公形象,让观众在一动一静、一颦一笑间,领略中国戏曲与中国绘画之间的共通之处,体味中国传统艺术虚实结合、气韵相生的审美意境。

其次,主打“情感牌”。此次演出,武汉京剧院发挥了人这一重要传播媒介的作用,邀请熟谙中国戏曲、中国传统文化的英国籍主持人“大牛”丹尼尔担任演出主持人,让整个演出交流活动既接地气,又增加了国外观众的认同感。比如,丹尼尔在介绍每一出剧目的历史背景时,会将较为晦涩的文言文转化成容易为英国观众接受的语言,将历史知识与英国人熟悉的故事结合起来;在介绍《贵妃醉酒》这出戏时,他还发挥自己学习京剧的特长,临场发挥来上一段“贵妃”的四句定场诗;在向外国观众介绍京剧时,他还不忘唱上一段《说唱脸谱》,把外国人眼中的京剧与中国文化的传播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京剧“走出去”,一定要善于运用媒介,一定要尊重国外观众的接受程度和认知习惯。大家表示,这次演出能够取得如此打动人心的效果,丹尼尔发挥的作用非常大。

再次,“老戏”创新演绎。此次赴英演出交流,为了让更多英国观众感受京剧艺术的大美、大雅,除了在出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排练外,还特别邀请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芙来汉为青年演员们说戏、把关,对一些传统折子戏进行了改良和创新,让老戏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天女散花》本来是一个旦角演员演出,现在变成了两个“天女”同台献艺,两人的密切配合,天衣无缝,美轮美奂。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两国人民的情感交流。”刘子微告诉记者,“今后武汉京剧院在一手抓原创、推出更多优秀剧目的同时,将继续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把京剧这张‘中国名片’带到世界更多的地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

(摄影:扎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