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收获的田野上等待

来源:文艺报 | 孔令燕  2017年08月25日06:50

近五年以来,长篇小说繁荣的主要表现在文学图书市场的热闹和层出不穷的榜单、排行上,每年都会出现成为市场热点和文坛话题的文学作品。中短篇小说因为体量较小、创作人数更多,数量上更是数不胜数。目前国内100家左右比较活跃的文学期刊,是这些中短篇小说的主要舞台,这些文学期刊在近五年的日渐回暖和活跃,也印证了中短篇小说创作的硕果成就。纵观这些巨量的文学作品,无论篇幅长短,均共同诠释了硕果累累的含义。文学在观照现实方面更加宏阔,完善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横向上深入现实的各个层面,纵向里追溯时代发展、历史流变对人物命运的改变。这五年中,作家们在用文学参与现实和思考时代命题方面,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完成了对当下中国社会、经济、人文、精神等各个层面的文学表达。小说素材突破了以往以乡土、城市、军事等为主的内容类型,发散出各种形态,将城市与乡村、当下与历史、理想与现实等具象到不同的命运链条中,呈现出异常丰富的文学样貌。

新时期的乡村命运、土地与故乡的消逝,成为这几年文学表达的新主题,这类题材不同以往的乡土叙事,具有这个时代的复杂性和精神内核。城市化进程与时代流变的推进,必然带来乡村自内而外的转变,传统乡村秩序的打破、当下农村的新困境、农民进城后的艰难生存,在作家的笔下得到了充分描摹与表达。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带灯》《老生》《极花》,延续了他一贯对乡村生态与乡民命运主题的关注。《带灯》通过一名基层女干部的经历命运呈现了当前乡村各种矛盾的复杂局面;《老生》通过“老生”叙述和对《山海经》的重新解读,回顾了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历程和命运;《极花》通过被拐卖女孩的命运观照日渐萎靡消逝的农村,表达对农民进城后如何找寻自己位置的忧思。格非的《望春风》聚焦位于江南的“儒李赵村”50年的历史变迁,对不断逝去的故乡和人情世态、陆续谢幕的故人作了告别,是一曲带有古典意味的乡村挽歌。

历史与记忆的回望,是另一主题。关于宏大的历史与个人的命运纠缠,张炜的长篇小说《独药师》以胶东半岛养生传人季昨非为线索,将其大时代中独特的个人命运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革命全貌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展示了那个特定年代中人与历史的激荡与互动;关于一个城市的历史与记忆,金宇澄的《繁花》通过几位主要人物的情感交往史、众多人物的日常生活来回望上海的远去,呈现了市井中的上海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演变的过程;路内的《慈悲》聚焦于上个世纪的国营工厂,讲述了个人50年的生活,从一个切面剖析展现了大时代对普通人命运的影响;关于个人记忆与历史回望,如王刚的长篇小说《喀什噶尔》,延续了《英格力士》的青春记忆,在作品中投射了自己的感情、回忆和怀念,将一个女兵的个人尊严在特殊境遇下被打击、被磨砺的过程表现得十分动人。

反腐题材成为新的关注点,并突破了以往同类小说的只聚焦官场政治的窠臼,对政治生活中的人性进行更深邃的挖掘。如周大新的《曲终人在》,通过一个省长的经历,表现了大变革时代入仕做官的复杂性。

军事题材的丰富,关照新时期军人的心灵变化,塑造了更加丰满真实的军人形象。陶纯的《一座营盘》因其对部队贪腐问题的反思与警醒引起关注,并力求真实反映军队在新时期发展进程中的艰难曲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王凯的《瀚海》《铁椅子》等塑造了一群不同以往的军人形象,他们区别于《林海雪原》里的少剑波、《高山下的花环》里的连长、《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他笔下的军人一开始表现出颓废、犹疑和不屑一顾,但内心坚定地保有着军人的底线、使命和人性之善,呈现出新时代军人的真实形象,更有温度、更可感。

青年人的奋斗与城市漂泊主题,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当下进入城市的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坚守,青年作家石一枫的《地球之眼》、李清源的《苏让的救赎》、宋小词的《直立行走》,通过一个妄图在城市立足的女青年和一个家庭的命运,来思考车轮滚滚的城市化进程带给个人的影响。徐则臣的《王城如海》以雾霾为切入口,深入到城市生活的肌理中探究世俗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交融与冲突,等等。

虽然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曾经让传统文学边缘化,但是眼前这个丰富热烈的大时代,为在生活中寻找灵感与素材的作家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可能性。作家的责任是思考这些问题背后的人性,以及带着读者去思考这些问题、寻找出路,这是新时代赋予作家的新使命。作家无论选取了生活的哪个侧面去切入,目的都是用文学的形式,用具体的故事流转与人物命运,展开对这场丰富现实的深刻关照和思考。

在创作风格上,现实主义精神成为主要底色。纵观五年来的小说创作,给读者和文坛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一批具有显著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切入现实的方式如何,创作手法和最终呈现几乎都是现实主义的。除了上文已经列举的诸多作家作品外,最典型的还有曾为先锋作家代表的余华、格非、马原等作家的转型,其最新作品无一不是现实主义的叙述与基调,格非《春尽江南》《望春风》、余华《第七天》等。另外一个主要表现是青年作家的现实主义选择。五年中,曾经青涩的“70后”、“80后”作家逐渐成熟,进入了新的创作阶段,尽管作品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他们的目光已经从自身和个体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发扬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实践中做出努力。石一枫最近的几部作品表现出一个青年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关怀和创作上的日渐成熟。《地球之眼》《世间已无陈金芳》,都是着眼于挣扎在城市中个体青年的命运,对当代社会结构和价值坚守做出了深刻反思。

近几年的文学实践中,在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上回归经典、创作精品,逐渐成为作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艺术追求。当代文学和小说创作,经过多年的外部洗礼和价值重建,经典传统逐渐回归。每个作家的心里都有个创作史诗的梦想,文学精品意识深入人心。从文学内部看,是文学价值体系的重新建立。多年来的市场、网络等因素让传统文学式微,经典标准边缘化,随着社会各个层面体系逐渐完善,文学也到了重新建立标准和体系的历史时期。这个标准就是回归经典叙事和审美,即精品意识。从文学的外部反观,主要是大众或者说读者的内心,也在渴望精神审美和价值引导的优秀作品。从各方信息和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小说的确已经在过去的五年中收获了累累硕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读者仍然在期待更加具有时代精神、震撼人心的大作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