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淬火加钢的写作,是为了永不遗忘 中国作协“迎接党的十九大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江苏、安徽
来源:文艺报 | 樊金凤  2017年08月21日06:27

作家们在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采访

8月11日至13日,中国作协“迎接党的十九大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采访团(二团)一行从辽宁赴江苏、安徽,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碾庄圩战场,以及临涣镇文昌宫、小李家、蔡洼等总前委会议指挥部旧址,寻访战争中的热血故事以及战争背后不为人知的动人事迹。

呼吸战地空气,身临其境寻找灵感

8月11日,采访团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了战前形势厅、战役实施厅、人民支前厅。纪念馆中,一处人民支前体验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团员们纷纷走进体验区,推车碾磨。讲解员告诉大家,淮海战役期间,老百姓就是用这些工具碾磨粮食,并把粮食运到前线的。团员们慨叹,推着小车在炮火中穿行,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勇气,然而他们中大多没有留下姓名,成为红色书写中空白的一页。“如果能承担一辆独轮车的分量/又何尝不是/他们当中的某一个?”作家李皓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让人们记住为战争提供后勤保障的无名英雄们,他们是后方最坚实的力量。作家武立金有同样的感受,他写道,“切莫忘记/军功章啊/有冲锋战士的一半/还有小推车的一半”。采访团随后来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向在战役中牺牲的13万烈士默哀鞠躬。

陈毅元帅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时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1日,采访团来到徐州邳州的碾庄圩战斗纪念馆,馆内墙壁上“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几行字是当时百姓全民支前、全力支前的真实写照。采访团深受震撼,团员张柯表示,只有站在这里,看着真实的资料,呼吸着战地的空气,想着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埋葬在这里,才能产生最真切的创作冲动。书写历史必须身临其境,否则写出来的就是假大空的东西。

面向历史,获得温暖坚定的力量

运筹于帷幄之中,方能决胜于千里之外。1948年11月16日,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委员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担任,指挥部旧址分布在安徽省多处地方。12、13日,采访团一行来到萧县蔡洼、濉溪县文昌宫、濉溪县小李家等地,寻访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

濉溪县临涣镇文昌宫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早期旧址,是一个前后三进的庭院。在会议室,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把团员们拉回到刘陈邓坐阵中枢、将令三军的历史场景中。军人出身的作家马誉炜深有感触,触摸着这里的旧物,他写道,“里面的桌凳上还有前辈的体温,暖壶、马灯、书籍、碗筷,似乎还在默默等待着昔日的英雄。”当年,攻打宿县、围歼黄维、后勤保障等关乎战局胜败的重要会议就是在这个屋子里召开的。

文昌宫不远处,便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的另一处旧址——小李家。13日,采访团到小李家的时候,一位叫李松林的老人正在院子里打扫房屋,老人是这个房子的老房东,当时就是他的父亲李光者主动把房子让给解放军的。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李松林几十年来坚持在这个院子里为大家作义务讲解。老人说,当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从文昌宫转移后,就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我父亲告诉我,邓小平同志还抱过我呢,只是没有留下照片。”老人说这句话时,脸上露出憨厚而自豪的笑容。“我也姓李,你们家曾为革命、为国家付出这么多,是咱们李姓的骄傲。”作家李西岳与老人紧紧地握着手说。

1948年12月16日晚,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在萧县蔡洼首次会面,共商华野、中野战事。当采访团一行来到萧县蔡洼指挥部旧址时,讲解员告诉大家,就在这个农家小院里的一棵石榴树旁,五位常委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作家陈丽伟说,走在这里,看到旧物犹在,忽然就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这种冲动中夹杂着一种温暖而强劲的力量,是被触碰到情感深处最柔软最深刻地方后所生发的力量。

写作,是为了永不遗忘

12日下午,中国作协“迎接党的十九大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采访团在安徽萧县举行座谈会,邀请安徽当地文史专家为作家代表们讲述淮海战役。苏肇平、吴孝桐、刘怀德、黄世华、史文敏、陈曙光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这段历史。其中,86岁的吴孝桐老人是淮海战役的亲历者,多年来,老人不断挖掘、搜集历史资料,主编了《淮海决战在萧县》等作品。老人动情讲述了淮海战役总前委蔡洼指挥部的故事。团员们不仅收获了震撼和感动,更收获了信心与力量。

作家马誉炜是一位上过战场的战士。他说,这一次主题采访就像是一次寻根之旅,到前辈们浴血奋战的现场来缅怀先烈,感受人民的深情厚谊,一路行走,一路慨叹。无论是作为保卫祖国的一个兵,还是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书写这段历史都成为永不懈怠的历史责任。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相比,我们现在已有的和正在进行的创作还显得远远不够,还有大量可歌可泣的事迹可写,我们还应努力。

作家黄咏梅说,听完专家老师讲述的珍贵历史故事,触动确实很大。“在淮海战役中,旧日的战壕已长满青草,一切都显得平静、安详,可是就在这祥和的生活常态中,我开始有一种念头,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种念头为我开辟了新的写作方向”。来自广东的网络作家阿菩则坦言,之前对红色主旋律作品有一种天然的距离感,而这几天的实地走访仿佛是接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站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内心常常有一种重拾革命精神的触动,也有一种从天上回到人间的踏实感。

写作,是为了不遗忘:不遗忘战火硝烟的岁月,不遗忘为民族解放走上前线的战士们,不遗忘推着小车在炮火中穿行的百姓。有了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才有了如今的安详和美好。采访团副团长彭学明表示,中国作协组织作家重走三大战役主战场,是为了让作家们真切感受革命军人和三大战役主战场沿线人民的家国情怀,让家国情怀铸就文学的品格与灵魂,为文学淬火加钢,从而让文学更有光芒、更有力量,更加崇高,更能温暖生活、照亮人心。一路走来,作家们收获了太多的震撼和感动,大家一定会用心书写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辜负历史和未来,不辜负大家对文学的信任。

参加本次采访活动的还有郑彦英、阿成、高海涛、马德俊、王手、杨扬、陶永喜、胡弦、傅强等。 (樊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