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摇曳在空中的乡愁

来源:新民晚报 | 尹汉胤  2017年08月18日09:12

冯乐心多年来倾力于散文写作,这本《太湖鹞笛》已是她的第三本散文结集。翻看目录,一篇篇乡情浓郁的标题将人带入到了江南水乡宜兴。《太湖人家的鹞笛》、《乡村做酒》、《太湖扯篷船》、《唱春佬》、《扎库》、《祭祖做羹饭》、《庙会节场》、《渎上》、《说大书先生》、《虎头鞋》……读着这些文字,不禁使人沉醉在了竺山多秀色,太湖水氤氲的情韵中。

我与乐心邂逅于故乡周铁。那年春天,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来古镇周铁拍摄电视片《记住乡愁》。我与乐心作为该片的采访人,一同回到了家乡。拍摄中,见乐心自豪地缓缓踱步于横塘河畔,如数家珍地述说着故乡往事,那段发自内心的对家乡的真情回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采访结束,乐心拿出一本刚出版的散文集送给我。接过书的一刻,我就感觉在这本散文中,一定蕴藉着乐心许多温馨的故乡文字,从而使我对此书充满了阅读的期待。

我没猜错,那本散文集中,收入了她抒写故乡的多篇文章。乐心于紧张的新闻工作之暇,勤奋地写下大量的散文随笔,而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自然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篇章。写作中,她自己也一定感觉到了,一旦落笔于故乡题材时,不竭灵感便充斥于脑际。由此,抒写故乡便成为了她散文创作的永恒题材。犹如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所说:“我发现我那邮票般大小的故土很值得写,而且不论我多长寿也不可能把它写完……”无疑,故乡对于乐心和每一个写作者来说,都是一笔刻骨铭心的文学财富。其萌发于地域血脉的对故土的生命感知,是外人永远也不可能体会得到的。

“鹞笛是太湖人家的特色,在太湖边生活的周铁人自古以来就有放风筝的习俗,人们把放风筝叫做放鹞子。鹞笛在空中音响浑厚、和美、时高、时低,风力越大,声音越是悦耳动听。放得越高,传得越远,两三公里外都能清晰听到……”宜兴制作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每至清明,太湖岸边便会随风飘荡起各种风筝,风筝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同时也向空中发出着声声呼唤,用鹞笛传达着对身在异乡游子的思念。乐心从故乡传统风筝制作工艺中,发现了乡人寄托情感的独特方式。

乐心的散文冲淡朴实,意境含蓄,感情真挚。文中人物执着坚韧,安贫守道,内敛淳朴,凸显着宜兴人沉静平和的精神内涵。娓娓道来的从容笔调,就像古镇屹立千年的古银杏,默默感知着古镇沧桑,细心倾听着老街上走过的每一个足音,户枢开合蕴藏的流年往事。

少小离家的乐心,如今又回来了。她在周铁老街上租了一个小院,准备在天井一角植几叶芭蕉、一棵樱桃;门厅置一条案,一把古琴,悬一幅蒋捷“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诗句。静心在古镇,每日里吟风、品茗、听雨、抚琴、静思、怀想、写作。只有繁华经过,才会返朴归真,回归生命的原点,在寂静中听到故乡先人们那平稳却掷地有声的脚步声。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重回故乡的乐心内心一定是丰富的。置身古镇,相信她会在静夜里聆听到辽远天际传来的声声鹞笛,那笛声一头牵系着故乡,一头牵挂着远方的乡人,留下无尽的空间给乐心,让她春蚕吐丝般缠绵地写出古镇鲜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