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食珍
李枝霞 摄
我的手机上跳出消息,
今年的禁渔期突然提前。
我只是一个千里迢迢赶来吃海鲜的馋人,
不必这么喜剧吧!
在下今年的中华美食行,选择了一处美丽的海岛。春秋时期这座海岛位于越国的东南角,乃断发纹身之地。即使到了唐朝,经济文化与中原、江左一带的差距仍然很大,于是才有了张籍“玉环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的诗句。如今不同了,跨海高速公路大桥即将通车,我上岛乘坐的客滚船,不久便将停航。
自古至今,渡口和渡船都是情感充溢之地,不论别离还是共渡,总不免浪漫感伤意味。为此,白居易平铺直叙曰:“知在台边望不见,暮潮空送渡船回。”或者司空图隐喻云:“南村寂寞时回望,一只鸳鸯下渡船。”还有岑参的铿锵音韵与家国胸怀:“山雨醒别酒,关云迎渡船。”话说远了,其实,这是我第一次乘坐客滚船,站在船上,望着这艘巨大的内燃机时代的“摆渡”,想到下次若还有机缘上岛,“她”却不在了,这也应该算是一份离情吧。
这时,我的手机上跳出消息,今年的禁渔期突然提前,渔船禁止出海。天哪,我只是一个千里迢迢赶来吃海鲜的馋人,不必这么喜剧吧!
佛手、沙蒜以及其他
从本岛前往另一座小岛大鹿岛,当然要乘船,虽然浪浅潮平,但仍然让我清楚地感觉到那是海,与以往渡过的任何一座大湖,都有着心境与体感的区别。午餐地点是一家驻岛企业的餐厅,因为是禁渔期,大黄鱼、凤尾鱼等都是冰鲜。桌上一盘白灼贝类很有趣,是工人昨天在海礁缝隙中采集的,品种颇杂。我认识的有石灰色的疣荔枝螺,厦门人叫“苦螺”,而本地人则称之为“辣螺”,不知这“苦”与“辣”从何而来。盘中有几颗外形敦厚,蛤蜊粉色的扁玉螺。另有几颗芝麻螺,自螺口至螺尾,由深褐灰渐变至秋香色,一串串如同汽泡般扭动上升的白色斑点,与旋转的螺纹相交,好似未来派建筑设计。形状最为奇特的,是一种被称为“佛手”的贝类,学名叫“龟足”,它当真似手掌一般,前端的指爪是鲜艳的明黄色,在夏季显得格外清爽宜人,掌部是稳重大方的铁褐色,犹如夹纻造像年深月久的质地。盘中还有几种贝类不认识,只能拍了照片,回家慢慢查找。
旅行的妙处之一,便是增广见闻。当今之人“不辨菽麦”已经很久了,还好有新近发明的手机APP,借以识花辨草,人们为此兴奋得很,然而,辨识海洋生物的软件,目前还没见到。其实,人类天性好学,只是,信息科技进步带来的副作用之一,便是由海量数据库替代了笨拙的记忆,从效率上讲确实便捷,然而,从增广见闻的角度来讲,却不敢恭维。人类倘若放弃了对事物初见的惊奇、不识的焦灼、得知的喜悦、表达的骄傲以及进而产生的“兴趣”,此等人生当真乏味得很。
通常浙菜被分为四大流派,其中之一称“瓯菜”,发明于温州一带,原因是温州古称“东瓯”。此次之行,品尝到瓯菜名品“沙蒜”,它的学名颇佳,名叫“中华仙影海葵”。沙蒜生长于海边滩涂,每年初夏为采收季,须深挖盈尺,颇为累人,如今采掘过甚,殊不易得。据说,沙蒜难熟,烹调不易,但它的口感韧脆,滋味鲜美,作为食材,比海参的格调要高出许多。本人今夏到此,算是应时当令,得尝此味,开心得很。
旅行的另一大乐事为“访友”,这在古代是件不得了的大事。“童子立门墙,问我向何处。主人闻故旧,出迎时倒屣。”不知今生是否还能得见的故友忽然到访,这是何等的乐事,于是,主人奉出汉文化最可称道的传统,“春盘擘紫虾,冰鲤斫银鲙。荷梗白玉香,荇菜青丝脆。腊酒击泥封,罗列总新味。移席临湖滨,对此有佳趣。”(唐彦谦《夏日访友》
如今虽然交通、通讯便利,访友的情感浓度不似古人那般强烈,然而,安坐于友人父母院中巨大的桂花树下,浅酌桂花陈酒,掌心杯底是艳若胭脂的粒粒丹桂,案上盘中则是糕果杂陈,海错时新。饮到微醺之际,倾听友人之父,年过八旬仍风度翩然的数学教师讲述平生奇遇,不亦快哉!
主人准备的下酒菜中,有一味是我平生仅见,它叫“藤壶”。我能记住藤壶这种海洋生物,还是三十年前读欧文·斯通的《达尔文传》,得知达尔文在发表《物种起源》之前,曾在家中对藤壶进行过长达十年的枯燥研究,同时痛苦地思索是否对抗宗教传统,公开有关“物竞天择”的重大发现。我并不知道藤壶这种能够在木制帆船底部安家,随着大航海时代传遍全球五大洋的贝类,原来可以食用。据说在四五十年前,本地居民将藤壶看作穷人菜,只有鱼获不丰之时,才会有人将长在滩涂岩礁上的藤壶敲下来,充作菜肴,而在渔业大丰收时,因为缺少冷藏设备,则是要全社会总动员,大吃“爱国鱼”的。
如今大海穷了,藤壶很少,况且它天性难以保存,即使冷藏,三天必定变味。友人父母为我们准备的这一小盘,显然颇费周章。藤壶好吃么?它应该算是小众滋味,深藏着一股细嚼慢咽的鲜甜,遇到此物,不可错过。日后若再有机缘重游此地,我一定要尝一尝本岛名品“藤壶蒸蛋”。
糕与馄饨
馋人的东南海岛之行,虽然赶上禁渔期,但可记述的内容仍然很多,内中惊奇,不可或忘。
说到糕,记得《西游记》女儿国那一回里写道:“那八戒那管好歹,放开肚子,只情吃起。也不管甚么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笋芽,木耳、黄花菜、石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山药、黄精、一骨辣噇了个罄尽。”吴承恩老先生是用写实手法创作浪漫主义故事,他说的“糖糕”,在华夏饮馔史上怕是得有数百种,此处海岛的九层糕,便可算是其中一种吧。
九层糕乃此地中元节祭祖的供品,民间日常也会食用,只是制作工艺颇为烦琐。通常是浸泡粳米磨浆,分作两份,掺以红白二糖,然后取用模具,倾一层米浆,蒸熟一回,九层糕需蒸九回,大约得一个下午的时间。成品出笼装盘,红白九重,色泽莹然,口感软糯,真真的入口即化,即使没有牙齿也很方便进食,难怪用它来祭祖,可见发明此物的古人既孝顺,又体贴。
此地还有一种咸糕,名叫“糕头”,说起来很好口彩,吃起来温柔熨帖。它是岛上最常见的早餐,将温热的粳米粘糕捏作半尺直径圆饼,在里边嵌入荤素馅料,最后浇上一勺卤肉汁,然后将圆饼捏合为半月形。因为这镶嵌馅料的动手过程,岛上居民也称其为“嵌糕”。怎样描摹品尝感受呢?美味自不必说了,本人只一口下去,便知此物深得中庸之道,不单营养丰富,而且易于消化。这让我不由得联想起贵州湄潭县的一种名称时尚的早餐“丝娃娃”,是用米浆烙成薄饼,纳入多种馅料,包裹成“襁褓”形状。对于外地食客来讲,此物有两大特点,其一味道极酸辣,其二馅中必有“折耳根”。只要你能吃得下鱼腥草的根,此物也很好吃,然其味道绝不似糕头这般庸和中正,而是带有杀伐之气的强烈刺激。
游海岛必游渔村,东沙渔村在民居装饰上用心甚多,蓝白红各色纷呈,似与南欧爱琴海沿岸海村颇多神似。穿村拾阶而上,能够走到海岛岬头,那里有一座旧灯塔,一座旧要塞,还有一座花粉宫。花粉宫不大,里边供奉的花粉娘娘凤冠霞帔,是新嫁娘的装束,据村民讲,花粉娘娘专事调护婚姻家庭,庇佑妇女儿童,深受岛民尊敬。
日影近午,尚不敢称饿,只是微微有些儿食欲耳。拜罢花粉娘娘,我一边往山下走,一边默念王建的《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转过两道石阶,齐胸高的石墙后露出一户人家,转角处钉块小小木牌,上书黑漆小字:陈阿嬷餐饮店。
陈阿嬷笑声爽朗,满面天然,正在包鱼皮馄饨。远寻不如巧遇,在下这是怎样的口福啊!敲鱼面乃本岛声名远播的美食,可存放半年以上,因邮寄方便,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亦可得食。然而,鱼皮馄饨便大不相同了,是即包即食,非亲临海岛,不能得尝此味。
作为北方人,冬至食馄饨已成节令。在下东南西北乱走,各地五花八门的馄饨食过无数,品种不下数十,今日得见鱼皮馄饨,绝不能视为偶然。陆游《对食戏作》曰:“春前腊后物华催,时伴儿曹把酒杯。蒸饼犹能十字裂,馄饨那得五般来。”他说的“五般馄饨”,是个不常用的典故。《太平广记》讲“定数”的章节中有个小故事,说是有个叫李宗回的举子自洛阳西行,遇一同行客人自称有预见力,能“先知人饮馔”。春节将至,二人途经华阴县,县令为李宗回旧友。李宗回问客人:岁末人家备物丰盛,你看看明天在华阴县我们能吃到些什么好东西?客人抚掌深思:“大奇!与公各饮一盏椒葱酒,食五般馄饨,不得饭吃。”后边的故事很热闹也很喜剧,果如客人所言。
在下不敢枉称“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但这是鱼皮馄饨啊!若不是本人慎独谨行,常怀善念,作为一个北方馋人,怎能让我在这海角之地,恰逢陈阿嬷正在敲打馄饨皮!这馄饨皮是剐取海鳗鱼肉,掺以少许番薯粉,敲打而成,然后包上鲜肉馅,一只只宛若白玉珥。煮熟的鱼皮馄饨,面皮半透明,内中隐约透出一抹辰砂红色。让我感觉好奇的是,禁渔时期,用来制作馄饨皮的海鳗从何处得来?陈阿嬷说,禁渔期间,只有本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绳钓船”可以出海。在下若迷信,这便又是异数了。
顺便说一句,此次令在下大快朵颐的海岛,名叫“玉环”。
━━━━━
本文刊发于2017年第3期《浙江散文》杂志。
作者为天津市作家协会文学院专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迷人草》、《借枪》、《接头》、《深谋》、《暗火》、《代号》、《暗探》,小说集《潜伏》、《刺客》、《恭贺新禧》、《藤花香》、《美食小说家》和小说理论专著《小说技术》等。小说《潜伏》、《借枪》、《代号》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