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幻体:续命游戏》:一部电影居然能把所有的错误都犯全了

来源:文艺报 | 星河  2017年08月16日07:15

科幻是什么?假如我们不在文学的语境下阐述,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剖析,那么它无外乎是这样一种东西:高大上的说法叫“人类对未来的一种期望”,通俗点的说法就是“充满幻想的意淫”。

永生几乎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追求,不过大家试图实现的具体操作却各不相同——秦始皇的做法是派出五百童男童女出海寻仙问药,而在医学界的黑暗历史中则出现过换血之类的荒谬方法。其实有关“换血求长生”的科幻小说比比皆是,比如美国科幻作家詹姆斯·冈恩就曾写过一部相关题材的科幻小说《长生不老的人》(1962),这部作品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其中香港电影界改编的电影《生死搏斗》(1977)令中国观众最为熟悉:在输入了一名血液特殊的年轻人的血液之后,一名富翁重获青春。

美国科幻电影《幻体:续命游戏》(Self/less;又译《非我》等名;2015)也是一部描述“永生”的影片:身患绝症行将就木的老年富翁把自己的意识移植到一名年轻人的身体里,期望重返青春时代。然而这部电影的公众评价奇低,在网上看到的最极端评价是——“剧情烂成屎”。在这里我们本着尽量不求全责备尽量不吹毛求疵的态度,以相对理性的态度分析一下这部电影,只不过最终评价恐怕也好听不到哪里去——一部电影居然能把所有的错误都犯全了。

首先,富裕的男主之所以不想因绝症离去,不是因为对生活享乐的追求,而是觉得自己还未能做到真正的流芳百世。而此时此刻,恰巧有一名科学家可以为人实施所谓意识转移手术。老人可以重新年轻,死人可以重新复活,总之可以让某些人获得一个崭新的身体,这对富翁男主来说不啻天赐良机。

手术成功后,有问题出现了:男主的肉身死去,灵魂被整个转移到一具年轻的身体里。不过这其中的科学原理,影片并没有阐述——哪怕是象征性地简单说说呢,同样没有。

接下来就是对价值观的标榜与展示:男主的意识占有了他人的身体,但原来的身体里还残留有身体原本拥有者的意识,必须坚持服药一段时间才能彻底消除。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男主忘记服药,随即开始出现幻觉,其实那只不过是身体原有意识的体现。于是他寻踪找到了身体原来的家庭、原来的女人,以及原来的女儿。男主这才发现,自己现在的身体原来居然是一名特种兵,并且他开始逐渐了解到真相——

男主(富翁)为了延续生命,出钱手术,而负责手术的科学家购买了男主(特种兵)的身体;男主(特种兵)为了治好女儿的病,出卖自己的身体给科学家,随后被转给了男主(富翁)。

接下来,男主(富翁或特种兵)想要揭开真相,但科学家却要竭力掩盖真相……一系列的阴谋诡计与斗智斗勇,最终把男主(富翁或者特征兵)引到了科学家面前。

其实科学家也是借别人身体生存的续命者,他原本已是坐在轮椅上的瘫痪者。科学家为自己的行为百般辩解,男主(富翁兼特种兵)自然要据理反驳。不过这段哲理对话,远逊于当年《八号手术室》中的那段对白。

《八号手术室》(1978)是一部医学惊悚电影,原著《昏迷》出自美国医学惊悚小说作家罗宾·库克之手,编剧和导演则是大名鼎鼎的迈克尔·克莱顿(《侏罗纪公园》系列作品的作者);时隔多年之后,《昏迷》在2012年再次被改编为电视系列剧。

这部作品描述了许多病患都因为小手术莫名其妙地在八号手术室深陷昏迷,之后又被送入同一家疗养院。原来,一名医生为了在器官移植手术中能有足够量的健康器官,故意让病患在手术中昏迷成植物人(全都发生在八号手术室,因为那里的管道进行过刻意改造),然后攫取其器官以用作移植手术。事情败露之后,医生与女主有过一段对话。医生自我辩解道:需要用这类极端手段,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虽说也属诡辩,但这样的漂亮台词,在《幻体:续命游戏》中却完全没有。事实上在《昏迷》的原作中,这段自述诡辩更加精彩,为一部惊悚作品加入了伦理意味。

最后的结局是大团圆式的,男主(富翁)为了他人家庭的完整与幸福,毅然放弃了自己的意识。在他停药一段时间之后,男主(特种兵)的意识回到了自己原来的身体里,一家人凭借男主(富翁)支付的巨款,隐姓埋名地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假如上述故事叙述得足够清晰,应该看出总体逻辑没有太大问题。不过具体的细节确实充满漏洞,而且讲述故事的方式实在欠缺太多。结果明明描述的是一个相当崇高的举动,但观众却看不到丝毫让人感动的东西,依旧觉得故事乏味而别扭。总之给人的感觉是——一部本该不错的电影,被生生地拍坏了。

有时一个科幻故事的好坏,似乎不仅仅决定于它构思是否奇特,往往也决定于它的讲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