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走过场、重在成效的“中美戏剧交流”
由北京演艺集团主办、北京京演天籁文化有限公司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中美戏剧培训交流”项目7月17日在京开班。该项目汇集了中美顶尖的戏剧行业资源,通过集中授课、现场观摩、赴美实践等多种形式,力求为国内戏剧人搭建一个与国际戏剧文化交流的优质平台。参与培训交流的31名学员来自国内11个省、市、自治区,他们都是国内各个院团或高校的骨干人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一次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跨国交流,对于建设中国戏剧生态和培养中国独立的戏剧管理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韩子勇说。尽管此次培训的主体是国内现在紧缺的专业戏剧制作人、戏剧管理人才,但是对于国内戏剧创作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时下,与戏剧相关的培训、交流不在少数,此次培训交流的独特性何在、如何实现打造优质的演出项目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外戏剧交流成果的转化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此次培训活动进行了“探访”。
戏剧观念的“头脑风暴”
近些年,随着中外戏剧交流的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戏剧来到中国,它们在丰富国内戏剧演出市场的同时,也不断地拓展着中国戏剧人和观众的视野。但是,就目前来看,我们对外国戏剧演出的观摩和认识更多还是停留在“惊羡”体验和“就戏论戏”的讨论层面,一般情况是,围绕创作的解读、阐释较为集中,对于演出背后制作方面、管理运营方面问题的探讨较少,而且这样的谈论,随着演出的结束,热度不断递减。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剧文化的进展程度代表着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发展高度。戏剧文化不仅涵盖编导演的创作,更应该包含戏剧制作、戏剧管理、戏剧运营等多个领域,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中国目前整体产业市场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但文化内容的市场化运营、周边配套的商业化操作以及更为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服务系统,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亟需让我们的优秀戏剧从业人才“走出去”,与世界一流戏剧产业接轨,然后将经验和模式“引进来”,进行本土化改造,最终助推中国戏剧创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次培训交流,就是拓展戏剧理念、打通创作与制作、创作与管理关系的一次有益探索。”北京演艺集团总经理吴然说。该项目以中美舞台文化为核心,借助与托尼奖戏剧委员会的深度合作,将美国百老汇戏剧资源带入中国,把世界戏剧的经典与精华、优质的教学师资理念与中国同行分享,“意在为国内戏剧创作、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一个与国际戏剧文化深度交流合作的战略平台,加快中国戏剧作品走向世界的步伐,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戏剧人才”。
翻看课程设置,记者发现,授课的内容都是极具现实操作性、实践性的,像美国百老汇制作人运营的方式与经验、编剧创作理论与实践课程、导演创作案例分析课程、衍生产品商业化运营的方法与技巧等都是日益开放、成熟的国内演出市场亟需的内容,可以说是一次戏剧观念、戏剧管理的“头脑风暴”。北京演艺集团总经理助理董宁介绍说,培训班的上课方式也相当灵活,国内学员可以与托尼奖组委会评审专家零距离面对面接触,吸收最先进理论与实践精华;也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由国际专家直接辅导学员操作具体案例;或者接受专家单独辅导,为学员剧目制作环节遭遇的问题答疑解惑。“培训涵盖制作人领域中全面的知识体系,可以让国内同行学习到世界演出领域最为前沿的方法和理念”。
创作的归宿是观众
“口碑营销是百老汇最重要的营销方式,如果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就无法坚持长期演出。即使是在百老汇,创作出来能够上线演出的作品也只有25%,能够获得观众良好口碑并创造常演不衰奇迹的剧目更是稀少。”托尼奖戏剧委员会理事长、百老汇资深制片人卡尔·莱文介绍说,“创作者除了对艺术的坚守外,更应该考虑照顾观众的感受,创作的归宿应该是为观众演出。舞台作品也只有坚持为观众演出,才有可能实现‘名利双收’的完胜。”在培训期间举行的中美戏剧高峰论坛上,中美戏剧界专家围绕创作与制作、创作与营销的关系等问题交流了经验。
创作团队与推广营销团队的矛盾无处不在,这是中美双方在论坛交流过程中的共识。百老汇梦想基金会会长、演员阿曼达·沃特金斯谈到,制作者在很大程度上要充当创作团队和推广营销团队“调和人”的角色。“制作人要有决策能力,要决定哪些是好故事、好内容,让双方首先在项目的基本概念上达成一致。他要跟创作者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缺少信任的合作注定失败。市场与艺术的矛盾问题在美国也是存在的。”与美国不同,中国现在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制作人的持久性问题。导演陈薪伊谈到,中国戏剧需要有懂艺术的、有审美水准的、有市场能力的、有管理演员团队能力的制作人,需要打造有持久性的演出。陈薪伊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出好的舞台演出,制作人能让它每年都演下去”。剧作家过士行表示,他在这次的培训课堂上见到了很多对戏剧有抱负的年轻人,真心希望活动能够为中国戏剧推出一批好的编剧、好的制作人。
推动中外戏剧交流成果的转化
中外交流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立足本土、转化为促进中国戏剧创作、制作水平的提升上。“作为国内资产量最大的国有演艺机构和内容提供商,北京演艺集团肩负着扩大中国戏剧艺术市场空间的文化责任。”吴然表示,此次培训重在成果的转化、落实,“我们希望能为中国戏剧挖掘优秀人才并帮助他们发展成为独立成熟的创作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成为既懂戏剧又懂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活跃戏剧产业,加快中国戏剧作品走向世界的步伐,提高中国戏剧的国际影响力。”韩子勇希望,广大学员能以习近平总书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讲话精神为指导,一要“不忘本来”,“本来”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心性。心性强大,才能意志坚定,才能成长得好,才有一个迎接八面来风、吸收有益营养的能力和心态。二要“吸收外来”。中华文化本身是一个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成长过程,中华民族有谦逊好学的传统,我们在学习外来先进戏剧制作、管理方式的同时,也需要比较、鉴别、消化、吸收,进而找到适合中国戏剧发展的生态和机制。只有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才能够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三要“面向未来”。中华审美精神是一个随时代而发生变化的体系,要推动现代化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回应时代主题,在碰撞中绽放华光异彩。
参与培训交流的学员在第一阶段的课程结束后纷纷表示,学习收获满满,启示良多。北京儿艺多元发展部制作人张元谈到,培训让我们从中国艺术家和美国艺术家的交流、互动当中找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时空中的位置,从而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辛雨歌认为,中国表演艺术的继承、发展乃至国际推广,核心都要立足本土、心系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统是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