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酉水沧桑的风景

来源:文艺报  | 聂元松  2017年08月14日11:07

你千年的梦幻盛开清水芙蓉

让所有的悲喜化作永远的风景

你用绵延不绝的涛声

告诉我

历史依然活着

时间不曾酣睡

在关于湘西的历史叙事中,酉水毫无疑问是一条流淌着无数传奇的河流,而与之相伴的古镇王村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湘西原生文化与汉文化相互窥视的窗口,作为酉水文明生长中最活跃的因子,它既是酉水文明堆积里最厚重的结晶,又是酉水沧桑历史中最忠实的记忆。王村和它千年相守的酉水,带着一身往事迷人的烟尘和关于历史的新鲜信息,悄然浮出岁月的水面,像寂静长夜里一声遥远而清晰的桨声,在人们心海中搅起层层涟漪。秋夜里,星空下,凭着一声寒蝉,几点渔火,苏醒的酉水引领着人们走进王村往事,智者当能就此重温历史的旧梦,感悟沧桑的岁月与变幻的人生。

王村自古就是酉水的一个重要码头,上通川黔,下达辰州,享有“楚蜀通津”之美誉,是湘西的四大名镇之一。考古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古人类居住,王村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汉代古墓即是土家族先民留下的文明遗迹。在土家族的摆手古歌中,还留存着描述土家祖先在王村落脚情形的文字:

毕兹卡祖先来路远/经过千难和万险/……山路走到尽头/像水挡住去路/……古木参天/白鹤飞翔/竹子青青/王村到了/这里是安身之处/这里是落脚之所。

939年秋,世袭溪州刺史的土家首领彭士愁为了反抗楚王马希范掠夺,率领土兵万余人,大举东进,攻打楚属的辰州和澧州。是役,直令楚王马希范领教了土兵的勇猛强悍。双方谈判后缔结盟约:彭士愁仍为溪州刺史,代表楚王治理溪州属地,楚国对溪州不征赋税、徭役,不抽兵丁。尔后铸造铜柱、镌刻盟约,“誓山川兮告鬼神,保子孙兮千万春”。一个历时800年的土司小“王朝”就此拉开了它的序幕。土家人得享800多年没有战乱的相对安定生活,酉水流域的土家文明因此得以发展和留存。锈迹斑驳的“溪州铜柱”,如今静静地伫立在王村的一个古朴、简陋的博物馆里。铜柱高4米,直径40厘米,呈八边形,每边长15厘米,重5000多斤。铜柱的铜质精纯,八面上所刻的2000多个颜、柳体阴文,虽经千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完好。透过镌刻在其上的古旧的青铜铭文,人们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场充满血腥的战争和一个弱小民族捍卫自己的文明时所表现出的坚强决心。

在中华古代各民族关系史上,土家族与汉族渐进而平和的交流、融合是一个鲜见的特例。土家文化中始终存在着对国家的认同感、向心力、责任心。历史上,土司军队屡屡应朝廷征调戍边卫国,立下汗马功劳。明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嘉靖三十三年(1554)冬,永顺宣慰彭翼南、保靖宣慰彭荩臣应朝廷征调,各率土兵3000人,自备粮食和武器,步行3000余里,奔赴苏州府桃江地区抗倭,首战告捷。尔后转战浙江嘉兴、舟山等地,一举将江浙一带的倭寇全部肃清,取得“东南战功第一”。传说当年土兵将士奉命出征到江浙沿海抗倭,整装待发之日已是过年前一天。一边是父老乡亲们对于“此去是否还有见面之日”的万般不舍,一边是朝延调令催急,土兵将领当即决定:提前一天过年,一来不耽误战事,二来和父母兄弟吃过团圆饭更有利激发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士气。土家过赶年的习俗因此形成。时至今日,王村作为当年土兵出征的出发地之一,尚沿袭着“过赶年”的风俗。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岁月里,朝廷与地方、江湖与庙堂、中心与边缘,一直存在着碰撞与交流。王村作为土司王朝最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尔后又成为土家民族与外部世界进行文化、商业交流的重要窗口,一直在汉文明与土家文明的融合中成长,千百年来引领着这个民族的时尚。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透过古镇上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的建筑、文物和民俗形态,体味到土家民族兼蓄包容、海纳百川、善于学习的胸襟与心态。这一切也许是王村之所以能从历史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顽强地走到当代的确切而惟一的动因。

酉水又称白河,是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沅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湖北宣恩县的酉源山,经四川酉阳、秀山入湘西龙山、保靖、永顺、古丈,至沅陵汇入沅江,全长450公里。王村位于酉水中段,上连保靖、龙山,下接辰州、桃源、常德,河湾潭深水阔,便于泊船,陆路驿道连接永顺、龙山至湖北、四川。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湘西北地区的水陆要冲。自然环境的得天独厚,促成了王村商业的兴起与繁荣。川东和湘西等地的茶油、桐油、乌桕子、木材、山货都从这里出口,经酉水入沅江运往海内,布匹、食盐等工业品也由此分流到湘鄂川边区。

千年绵延的商业薪火促成了王村古镇发展。在清代,历经乾隆、嘉庆两朝改扩建,王村的商贸、城市功能日趋完备,于道光年间达到鼎盛,船队泊舟最盛时,首尾相接达5华里之长,陆路驿道上,湘鄂川各地商号的骡马货队川流不息来此运货,加上王村处于凤滩起点,无论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在这里歇息打尖,补充船工们生活所需物资,客栈、饭店等相关服务行业也相应发展兴盛。从码头依山而上的石板长街绵延5里、横穿古镇,街两旁客栈、店铺300多户,茶馆、戏园、赌场、青楼充斥其间,客商往来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每日竟达2000多人,有“小南京”之称。

酉水不仅滋养了王村的商业文明,也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河流文化,它流经的每一处,几乎都有神话、传说、故事和歌谣。一条酉水就是一部流动的土家历史,那些曾经鲜活的故事和故事中生活在水边的人们,构成了河边独有的人文风景。以酉水号子为原始素材的合唱歌曲《酉水船工号子》至今听来依然激动人心。歌曰:“船过险滩敞开怀,凉风伴我唱起来,唱得鹅毛沉下来,唱得石头浮起来……”酉水岸边土家女痴情的守望,为搏浪闯滩的酉水汉子注入了无穷勇气与力量,小镇里至今仍流传着美丽多情的女子随船私奔的故事,土家女子追求爱情的热烈和大胆,让人不由得感慨万千。

如果不是工业文明在湘西的跨越式发展,或许王村的后人们今天还会生活在他们祖辈为之骄傲的酉水王国里,重复着古老的宿命。然而,直到1986年,一个名叫谢晋的电影艺术家和他的剧组的到来,才改变了这颗失落在酉水之滨的明珠的命运。随着电影《芙蓉镇》的问世,沉寂多年的王村再次声名鹊起,然而这一次王村颇显尴尬,它的本名正被声名远扬的“芙蓉镇”所替代,而拥有千年历史的“王村”却无奈地闪在了盛开的芙蓉花之后。

沿着码头绵亘而上,古街两边昔日的店铺、客栈、酒肆仍保留着老式的高大柜台。如今作为“天下第一漂”猛洞河风景区门户的王村,它那些临街的铺面多经营旅游产品,石板街上,售干鱼、草药、草鞋、背篓等土特产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招呼游客进店品尝佳肴的热情更是令人心动……这一派繁华景象使人忘掉了它曾经的落寞,仿佛似锦的繁华从未阻断。王村在悄然中调整着步态,于无声无息间又一次与时代合拍。原来商业基因一直潜藏在王村人的血脉里,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迅速生长,瞬间便枝繁叶茂。

商业的兴盛,使得王村在湘西尽显繁华。今天走在古镇石板街上,仍然可以强烈而新鲜地感受到当年号称“小南京”的王村商业风采:古街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石板上先人的足印依稀可辨,街两边的板门小店依山势曲折起伏、参差错落,土家吊脚楼临水而建,飞檐翘角,老号的匾额、小店铺的幡招鳞次栉比,无街不市、无巷不贩、无户不商,这一切无不印证着古镇昔日的繁华。

时间锻造了王村沧桑的风景。在老街上,明清的木屋同近代的天主堂相互依存,斑驳的墙面上,人们依稀可见各个时代的标语、广告、启事交错重叠,这一切造就了老镇浓烈的怀旧情调与氛围,徜徉于街头,千年旧梦、百年兴衰、当代风云顿时涌上心头,古与今、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搅拌杂糅在一起,无不让人感叹岁月的无敌。王村既是土家人历史的名片,又是其现实的缩影。

我曾无数次行走在王村青石板铺就的温润老街上,心中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在我的心目中,王村或许已幻化为一个乡土符号,一个酉水土家文明的所指。黄昏时刻,踟躅徘徊旧巷,恰似细细阅读一册泛黄的线装古籍,总有如烟往事回荡依稀,那些点点斑斑亦真亦幻的物事,拌和着自己的想象与补充,弥漫胸中方寸天地,这一刻,仿佛自己就是它的传人,随着灵如青云的炊烟渗入了它的灵魂。

古镇下那条不舍昼夜的酉水,至今仍在那里泠泠地流着,流进现代人的视野中,流进了我——一个土家后裔的心海里。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