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新角度探索研究“白马湖作家群”
来源:文学报 | 金莹 袁欢  2017年08月14日08:08

朱自清、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这些镌刻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字,都曾齐聚于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以文会友、品茗谈艺。春晖中学三面环山,中间有湖,若从天空航拍,中间湖与四周大大小小的湖面连结,似一匹奔腾的白马,是谓白马湖。而这群作家也因散文中相同的旨趣而被后人称之为“白马湖作家群”。8月5日,由巴金故居主办的憩园讲坛之“海上听湖音——白马湖作家群的人与文”在上海大隐精舍举办,研究者朱晓江、郑国民通过对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的研究与赏析,引领读者进入白马湖畔的文人世界。

何谓“白马湖作家群”?其实,这个问题至今仍处于争辩中。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朱自清的《春晖的一月》《白马湖》对白马湖的建筑、火车的笛声等点滴生活进行了记录与描写。但朱晓江表示,仅以“共同生活、工作的地方”来定义这个作家群是不足的。他不认可现在通常的看法,认为这批作家是因为有共同的创作风格才被归为一个群体。“清新、质朴、隽永”曾被认为是“白马湖作家群”共同的创作风格,但朱晓江通读每个作家的文集后发现,这种共同的创作风格其实并不存在。他表示,以丰子恺、朱自清为例,前者散文用语不重雕琢,以口语入文,内容上多文化反思,洒脱悲悯;后者散文尤其早期散文用语华丽精工,融入西洋特色;再如叶圣陶,散文类别更为丰富,既有时论,又有中学生读本,还有怀乡的美文,时论激越,美文优美。这些作家的风格有如此明显的不同,当然不可以一概而论。但他们既然共同被归于“白马湖作家群”名号下讨论,也必然是有其原因的。

朱晓江认为,之所以将这些作家归结为一个群体,是因为他们共同的文化理想:对人的关注。正如叶圣陶在《开明书店二十周年》中写道:“我们这些人在意趣上互相理解,在感情上彼此融洽,大家愿意认认真真做点儿事,不求名,不图利,却不敢忽略对于社会的贡献。” 对人的关注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格教育、艺术教育,夏丏尊、叶圣陶有《文心》、朱自清有《欧游杂记》、朱光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这群作家专门写了许多中学生读物,对现代教育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对于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另一方面,这群作家注意到了现代社会体制对于人性的压制。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写父亲攀爬月台的场景,那沉重的身影传达出的是人性在当时的时代中被压迫的悲痛。他在《子恺漫画》序言中也表示,丰子恺的漫画一类是表现诗意、表现人生情趣的,一类则“搀上了胡椒末”,表达对社会的批评。这群作家都发现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性的压迫,尝试用“审美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所以才被称为“白马湖作家群”。

见习记者 袁欢 本报记者 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