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场丛书”首发
8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历史与现场丛书”发布暨研讨会在京召开。施战军、白烨、陈晓明、程光炜、张清华、陈福民等批评家围绕该丛书的学术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学研究方法的贡献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现场丛书”是沈阳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团队的一次集体亮相,丛书汇集了9部学术著作:孟繁华的《新世纪文学论稿——作家作品论》、贺绍俊的《当代文学新空间》、季红真的《解读心灵与历史互动的奥秘》、胡玉伟的《传统的建构与延拓——解放区文学研究及其他》、杨晶的《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现代女性革命小说的话语流变》、周荣的《超拔与悲怆——路翎小说研究》、巫晓燕的《中国当代文学散点透视》、张维阳的《红旗下的激越与迟疑——周立波的创作与评价史》和何家欢的《儿童文学:讲述主体与对象主体——1980-2010年代儿童文学童年叙述研究》。
与会专家认为,相对于古代文学研究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呈现出动态性、不确定性和指向未来性,现场感和实践性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重视的问题。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自成立起就非常重视学术研究的实践性和现场感,坚持将文学思潮研究与当时文化实践的语境联系起来,将百年文学的流变与文学批评的实践联系起来。“历史与现场丛书”在内容、主题等方面都体现了该团队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对新现象、新问题的关注。本套丛书呈现了不少学术创新点。如孟繁华的《新世纪文学论稿——作家作品论》通过文学批评参与构建新世纪文学的版图,试图发现新世纪文学的新元素;贺绍俊的《当代文学新空间》通过对作家评价史的变迁,反思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内在机制,将世界文学眼光、批评伦理问题、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等作为新空间进行理论的阐释;季红真将当代文学现象纳入到中国悠久文化进程中进行考察;还有胡玉伟对解放区文学传统建构过程的描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