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如何护航“新媒体”——评《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初探》
来源:文艺报 | 张帅  2017年08月09日06:53

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是网络文艺的重要部分。如果仅仅研究其表面的制作过程是无法深刻理解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的。这就需要业内研究它们蕴含的意义和价值,找到正确的精神内核,才能为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日前,张智华教授撰写的《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初探》就从“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的视角,对目前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进行了深入分析,见解独特,读后深受启发。

目前,我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的受众主要集中在20至30岁左右的青少年团体以及白领,可以说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要发展成为文化强国、网络强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的发展是重要的支撑。因此,中国网络阵地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越来越重要,网络上的节目应该输出相对完整的价值观,在原创与改编中显示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也需要强调个性。”该书开篇的判断,表明作者已经对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的现状和未来走势有了清楚的了解。

与过去pc端不同,如今的受众利用手机端获取信息更加偏向于碎片化,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为了迎合受众,表现出了泛娱乐化的倾向。“价值”的“扭曲”势必影响未来发展的健康性和持续性。如何阻止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发展“跑偏”,该书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探讨。“快捷、系列、素人、原创与改编”既是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的特征,又是提升网络节目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的渠道。该书通过对“快捷、系列、素人、原创与改编”中每一个关键词的分析,试图寻找能够提高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的方法。

该书认为“快餐文化”受快节奏生活状态下人们的喜爱,纵有对此的经久批判,也无法否认这种现实,我们只能趋利避害地应对,通过网络平台制造、播放的网络节目必须具有网络基本的特点。因此,网络节目信息量更大、更新、更快。作者引用胡智锋、刘俊的《何为传媒艺术》中的一段话“与传统艺术相比较,传媒艺术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其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作者继续深挖,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属于传媒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的受众群来讲,更贴近大众文化的内容选材才是重中之重。所以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的文化大多体现在大众文化层面。选题方面更能贴近大众的消费观和兴趣点。内容倾向于压缩饼干式的“干货”,正是因为受众群的特征而形成了“快餐文化”需要快速地被吸收、被接受。碎片化的存在,决定了其深入浅出、及时共鸣的文化特征。正如网络节目《吴晓波频道》是一个专门用大白话讲解经济相关问题的节目,很多经济学上的术语都是经过口语化的加工而说出来的,这样深入浅出的方式的确让人们很快地接受并产生共鸣。随后该书辩证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就像庞大枝干的一根,对比起庞大的知识,这样深入浅出的灌输会使得原本的文化价值降低,这种大量而浅显的输出意味着其文化价值覆盖面在于量而不在于质。从新鲜蔬菜到制成脱水蔬菜包,这样脱水的过程中蔬菜原本的营养成分会随着水分的流走而失去。看到了“快餐文化”中蕴藏的风险,那如何增加“蔬菜的水分”?作者顺藤摸瓜,通过“快捷”辩证分析引出“系列”的解决方法。

“系列”是一种常用的影视节目编排手段。网络剧中具有大量优质的系列节目,如网络电影《万万没想到》《11度青春系列》等。在网络节目方面,“系列”可以避免每一期节目只是一个简单的热点想象,下一期就会被新的热点覆盖,这样“翻篇”式的呈现和评论使得观众得到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同样也大多是碎片化的。该书认为,维护价值观的完整,带有一定传承的价值与意义才是“系列”节目的目标。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节目迅速成为视频行业的新宠,各类网络自制节目不断涌现,中国网络节目数量大幅增加,但是质量良莠不齐,想达到繁荣还需要一个阶段。网络节目的文化价值就在于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文化品味和审美趣味,而且随着产品内容和文化内涵越来越精良、越来越有时代特色、越来越贴近受众的差异化需求,还能不断满足受众更多的文化需求。显然,该书对我们认识网络节目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向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