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昨夜,文学照亮了桐乡

来源:钱江晚报 |   2017年05月18日10:33

在签名赠书活动现场,王蒙正在为读者签名。

在昨晚的诵读会现场,桐乡市作家协会主席陈伟宏正在诵读自己的原创诗歌。

在中国的文学版图上,桐乡是一个重要而丰沛的存在,这里诞生了茅盾、丰子恺等文学大家,也有无数视写作阅读如生命的基层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这里是全国“文学之乡”。文学总有一种温暖和神秘的力量,润物无声却又无可替代。

昨晚,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暨优秀文学作品诵读会在桐乡科技会展中心举行,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开讲文学如何照亮生活,带我们一起共享文学盛宴,带我们一起亲近文化、重温经典、感悟青春。市委书记盛勇军,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潘川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敏芳,副市长徐剑东等参加活动。

用文学命名和修辞这个世界

说到王蒙,《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些创作于五六十年前的作品,很多桐乡人都能脱口而出。王蒙和他的作品与其说是一个时代的青春,更是整个中国的青春,里面凝结了一个时代的诗意,也沸腾了一个时代的激情。

今年,王蒙已是83岁高龄了。昨晚,当他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地坐在讲台前讲足一小时,整个场内掌声雷动,久久不散。原来,一个有趣的灵魂和有文学滋养的内在是多么可贵。

整场讲座,让我们见识到这位文学大家的博文广识、学贯古今。他引经据典,带着桐乡市民游走于一部部经典文学中,从鲁迅小说、三国演义到契诃夫小说、诗经。幽默的言辞和通达的观点,现场“金句”频出,笑声掌声不断,也让桐乡读者认识了书本后面那个更为真实和博闻的王蒙。

1942年,当8岁的王蒙看到一篇优秀作文,文中将月光加以“皎洁”修饰,为之惊艳,文学中的神奇魅力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文学会让人生更充实更丰富更深刻,要用文学命名和修辞这个世界。”王蒙说,文学之余爱情更是如此,“如果阿Q懂点文学,他和吴妈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狡黠如斯。

19岁的王蒙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创作出20万字的《青春万岁》。“创作作品时拥有的那种奋发的青春和激情,可能随时间会淡漠,但用文学可以让记忆更长久、让感动更长久,当你衰老的时候,文学是不会衰老的。”王蒙说,像《诗经》历经数千年时光,其美妙的文句依然在很多人心里熠熠生光。

“文学也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编织我们的生活。”王蒙说,所有在现实中不可能的,在文学中可能就有了交集,给人予无限的诗意和想象。

桐乡作为一个有着文化内涵的城市,王蒙说很希望能更看到更多人守护文学这份事业。

“听了这堂讲座,恨不得马上回家把积满灰的书重新读一遍。”“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比网上的鸡汤文更打动人。”昨天的会展中心坐满了读者,他们带着朝圣般的心情听完讲座,欣赏了优秀文学作品诵读会,给予了几乎一致的评价“不虚此行”。而桐乡人的朋友圈也全被这个可爱的老爷子“刷屏”,纷纷感叹“文学万岁,青春万岁。”

看吧,文学的力量和感召力就是如此神奇。

据了解,“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是中国作协于2016年举办的重要活动之一,桐乡正是此次活动的第五站,活动旨在让文学走进基层,引导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文学真正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照亮生活与人心。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表示,因为桐乡诞生了茅盾这样的文学巨匠,此次活动来到桐乡,是完成一次文学走亲,也是让文学回家,让桐乡老百姓感受文学的尊严、荣光和价值。

“王蒙风”背后折射的是什么

从前几天微信公众号王蒙讲座入场券一票难求,到早上签名赠书活动排起的长队,再到晚上讲座的座无虚席,桐乡刮起了强劲的“王蒙风”。

一个耄耋老作家何以在桐乡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引来全城“追星”?或许正是文学的力量,经典文学和文学大家的高尚情操是永远无法用时间去度量的。

早上在图书馆举行的签名赠书活动,选择了王蒙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排队签名的读者中有老人也有小学生,无不怀揣对王蒙的敬仰之情。

汤士根是桐乡市邵逸夫中学的一名老教师,一早他捧着王蒙的文集来到现场,“很巧,这本书前段时间刚买,还没看,见见王老听听他的讲座,相信读来会更有深意。”汤士根掩饰不住的激动,他清楚记得1986年参加大专自学考试时,教材里就有王蒙的作品。“那时读来觉得思想深刻,而他的随笔散文也是荡涤人心,也一直影响着我的文学创作之路。”

80多岁的汤闻飞掏出一本用塑料纸包好的泛黄的《人民文学》,这本出版于1956年的杂志中首次刊登了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之所以将这本杂志保留至今,因为这篇小说对我们影响很大,可以说当时县委县政府的小青年都是争相阅读的。”汤闻飞抓住机会和王蒙聊起了这段往事。

“我是上世纪80年代读大学时第一次接触王蒙的作品,刚经历过文革,很多大学生浸溺在伤痕文学里,对于未来和前途很迷茫,《青春之歌》里散发的青春活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给当时的我们很多前行的力量。”桐乡市作家协会主席陈伟宏至今仍能熟稔地叫出作品里每个人物名字、背诵《青春万岁》序诗。

“只要一说到青春,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首诗。”去年,陈伟宏儿子18岁成人仪式上,他作为家长代表发言,就深情朗诵了这首诗歌,让站在人生重要抉择口的孩子备受鼓舞。陈伟宏还将自己的一本诗集赠送给王蒙,老先生摘下眼镜仔细看了起来。

在碎片化阅读的当下,桐乡人在心中始终为传统文学保留着一份初心和敬畏。

文学照亮生活,生活点亮文学。“这样一个有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的讲座,将进一步涵养市民的人文情怀,也让我们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书香之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内涵,为城市发展注入无穷的文化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关于文学,一场与王蒙的对话

记者:王蒙老师,您怎样看待“文学照亮生活”这个活动,对于桐乡这座城市和文学氛围有怎样的印象?

王蒙:这是我第一次来桐乡,但我去过乌镇,很高兴有机会和桐乡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就文学的话题作一些交流,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桐乡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环境很好,有厚重的工业底子,也有浓厚的风土人情,吃的东西也很棒。

桐乡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元素,也有广大的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我看了桐乡女作家协会出的刊物,还收到一些创作者出的诗集、散文集,这样一种文化文学氛围很让人感动。我们希望通过“大讲堂”这样的形式,和读者有一个面对面对话和交流的机会,这是每一个文化人,每一个作家、学者应该做的事。

记者:桐乡有着深厚的文脉,众多的文化名人,现在桐乡也在深入推进“人文名城”建设,您有怎样的建议?

王蒙: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受到越来多的重视,人们和文化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桐乡文化资源很丰富,乌镇在这方面做得尤其突出。但是我认为打造人文名城,仅有这些资源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文化大观念上转变,看这个地区有没有更多的高端文化交流活动、学术论坛活动、文化创新活动等,这些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并不需要急于带上人文名城的帽子。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文化的发展往往比经济发展更慢,现在更多是要做好文化的积累工作。

记者:很多人说现在是一个快餐化阅读、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人们的阅读热情淡了,文学的影响力也弱了,您怎么看?

王蒙:随着现在传播的手段突飞猛进,大众阅读日益平面化、浅层化,有些人怀疑文学的生命力,因为身边看手机的人比读小说的人多,而读诗歌的人就更少了。我认为文学的重要性不会因为传播手段的变化和阅读人数的多寡而发生变化,文学自身的体量还在,它的活力也还在。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我们更需要引导人们追求文化的高端成果和创新成果。

记者:前阵子您参加了《朗读者》节目,像这类文化节目走红,被誉为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您是怎么看的?

王蒙:我不太认同“清流”这个说法,如果说是“清流”,又要判断哪些节目是“浊流”,每个节目都有不同的受众层次。《朗读者》很好的将人物访谈和阅读结合起来,是一种大众传播新的形式,但它也不是纯粹的学术类节目,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创造性,能引导更多人拾起书本,关注传统,这也是这类节目成功的关键。(沈怡华/文 陈为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