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可以居高明 可以远眺望

来源:文艺报 | 徐艺嘉  2017年07月31日07:31

一段历史走过90年,在千年时间长河之中,还是年轻的。可这“年轻”里,同样充满了痛楚与创伤,被一个民族中的所有个体共同承担,一起走过了漫漫90载征程。观看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文艺晚会《在党的旗帜下》,就是一场回溯历史的“寻路”之旅,若陷入了一场时间漩涡,重新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见证了国家从屈辱中吸取教训、到誓死拼搏反抗,再到取得战斗胜利、讴歌革命成果的全过程,也由此体味到如今我们能够长久被和平之光照拂,坦荡且坚实地站立在自己的国土之上,正是无数革命志士用血肉换来的,因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因浸染了仁义之师的鲜血而坚不可摧。

“壮丽的史诗,用热血和奉献谱写;光辉的征程,由忠诚和信仰铸就。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红色的基因,永远在我们血脉中流淌……”晚会的每一首曲目都由歌曲和情景表演构成,最大限度、可知可感地还原了历史情境。从黑云压城的泣血长啸,到星星之火燃遍神州,到人民在艰难中建立自己的武装政权,再到革命的队伍穿越无数磨难和天堑,终于踏上了胜利的征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都与战争紧密相连,苦难贯穿了几代人的生命,而欢歌却短暂,于是直到光明来临之前,整部剧的基调是痛苦且压抑的。观众的感受何以如此强烈?究其原因,是剧目表达出的强烈的现实感。

什么是现实,艺术作品中的现实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始终伴随着艺术创作者。创作者把自我投入生活之中,或是亲身体验,或是借由二手资料,汲取触动他们的养分进行创作。且这创作之中,必然包裹着现实的种子。每一部作品如同一个独立运转的系统,一块被特有的人侍弄的独一无二的土地,待这种子发芽结果,便可从中窥到现实基因是否生长得当,背后包含的逻辑是否经得起推敲。《在党的旗帜下》回望的是一段历史,但以当代视角看仍然能够让观众回到历史语境当中,真切体验国家发展的脉动和命运,并且从头到尾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气场,从而让观众融入到、参与到这种关乎国家民族存亡的历史语境中。

再往深里探究,剧目代入感的成功又可归源于两个方面。首先关乎信仰。《在党的旗帜下》形象地诠释了了毛泽东的一句名言:“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回顾中国的解放史,许多看似不可能的奇迹正是靠信仰、靠牺牲、靠意志以弱胜强,向死而生,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国家层面的情怀是具体的,急迫的,又是现实的。它是着眼于最高领导层站在国家的立场应对国际纷争和民族纷争,果决而又谨慎地为困难中的国家寻求出路,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又有关切民族荣辱兴衰的大悲悯情怀。当领导人的信仰能够从高层向下辐射,就成为了一种全民的信仰,才有了刚从战争的血雨腥风中挣扎出来的解放军战士们义无反顾地浴血奋战。我们可以看到,剧中表现的每一个中华民族的转折点,都是领导人高瞻远瞩,在正确思想的牵引下带领人民走出一条希望之路。

其次是承仰信仰的人。整部剧在数次大的历史战役中十分注重突出普通官兵的作用,于是我们看到了《八女投江》中的八个年轻的女兵在牺牲前是何等悲壮,敢于以柔弱之躯对抗滚滚江水。而在烈士面前,洪流似乎也变得柔软了,一波波江水如同绮丽的衣被,伴英雄长眠。于是我们看到了抵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狼牙山五壮士,看到了和平年代为了祖国开发远赴边疆与亲人告别的普通一兵……《在党的旗帜下》以宏大叙事为背景的表述中,个体英雄的形象得到空前突出。

正是党的几代领导人坚定理想信念和普通人民朴素愿望的结合,让我们的人民军队在伟大征程中写下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篇章,从中确实可以看到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初期发展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今天的中国,经济大发展大繁荣,但也相应带来了一些负面现象,比如民族精神的软化和缺失、道德底线的反复突破,因此当下的中国社会恰恰需要重拾信仰,重新凝聚一种精神,重铸一段军魂。于是我们回望来路,从历史中探寻精神原动力。在新的时代篇章中,领唱、合唱与情景表演《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八一军旗红》等作品紧跟改革强军形势、呼应时代发展变化,表现人民军队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正本清源、固本开新、重整行装再出发,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奋力开拓、胜利前行的昂扬精神风貌。

不忘初心方才能托举梦想,惟有时时回望历史,记住曾经遭遇的耻辱,看到我们的军队如何从建立走向辉煌,才能从中得到经验,居高望远,找到照亮未来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