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借水开花自一奇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佛山荷梦  2017年07月31日10:03

宋朝黄庭坚在《次韵中玉水仙花》一诗中以:“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赞美水仙凭借一盎清水即能开花,并以沉香为骨,以美玉为肌。我觉得,芳芳的创作,也是借生活这一抔沃土,浇出鲜活文字,余香袅袅,风骨沉潜。

芳芳至今出版三部散文集,省作协会员,佛山文化艺术创作院签约作家。她在文学的庭院,植一丛水仙,娉娉婷婷,傲然挺立,气象奇殊。随着收获的喜悦,她的文名,早已走出塔坡街。

初识芳芳,听那细语柔柔,似江南侬语,难怪别人误以为是江南女子,其实,她是浸泡着深阔南海之水长大的,这,不仅涵养了她的文字,使之温润明泽;而且涤荡了她情怀,使之融入敢担当的因子。骨子里,她又是抚琴研墨的书香女子。

博客牵线,让这样一个书香女子走进我的生活,实乃幸运。读她的书,如遥望她,在月色相宜的地堂边,静坐竹椅,一粒一粒以长线穿珠豆,雍容,闲淡,古典。是一个闺阁女子在编织生活梦想?是一个职场女性在思考生命的价值?是一个美食行家在品味中华美食?是一条书虫在啃食书中文字?是一位时尚女性在细数时代变迁?

《朱颜别趣》分“情”“欲”“态”“香”“恋”,“娆”六辑,皆是芳芳心灵孕出的美玉,以前曾读过。本次再读,我对第四辑的“香”更看重。

“奇”之内蕴之一——短句娴熟,长短参差,实现文意突转。

一直以来,我发现芳芳文字,有很多富有个性魅力的短句入文。如在《一把好刀如何抒情》一文中,评到了张新泉诗集的封面效果时,芳芳写道:“一种稳重而大气的红,让人想到岁月、从容、丰沛、内敛等词,书名为黑白两色,中文配英文,简洁、夺目。这是我喜欢的设计,蕴藉之厚、静美之雅、和谐之趣,也是设计者吴鸿老师一向的美学追求,它给人思考,也给人诱惑,是那种心灵上的相吸相近,情趣上的相知相依。”芳芳短句的使用,注重整散结合,长短参差。这样的文字,从视觉上,容易产生和谐、悦目的美观效应,读之,缓急有度,韵律鲜明;从内容上,也大大丰富了文本的意蕴,这构成了芳芳文字的一大亮色。你不知道在细细的,详尽的描摹着人、事、物的深邃内蕴时,芳芳什么时候又以震慑人内心的短句加入,使你更惊叹她文字使用的娴熟,工整,有个性。

这种带强烈主观性的文句,能突发想象,将实、平之内容往虚、高处推进,使篇章灵动自如,自成一体。

如:《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文,用“古典、东方、禅”三个关键词把张况诗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要写一个身边的人,而且是众多作家刻画过的大诗人,是颇难写出新意的。但待读完以后,你才知道,谋篇布局考究,是芳芳文字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原因之一。其次即语言。她的文字,能做到,雄浑时,顷刻挥出千军万马;风月时,立马唤来莺儿,蝶儿。特别是短句的使用,更见其用心。她的短句出现之时,往往就是她在文意陡转,文思张扬,精神凸显之际。北宋易学家邵雍在《论诗吟》中云:“炼辞得奇句,炼意得余味。”芳芳是深谙其道理的。如她写古典的张况“有不同的色彩、姿势、意味以及平仄声律”,这组短句,是在前面详写了张况诗句深藏古典元素,对自己创作某篇散文有灵感的触动作用之后,作为总结性句子出现的,既形象,又凝练,灵性十足。接着,她又从张况诗选取的意象以及他某次的着装很好地诠释了他的东方韵味。“人群、竹竿、拥挤、瘦.....是静思,遐想,也是明慧,悟道。”芳芳突然杀出一串短句解读张况的诗歌的“禅”意。这组句子,从剖析张况诗句的内涵,上升到指出其诗句具有“禅”的意味之高度。

“奇”之内蕴之二——穿越时空,巧妙衔接,具有历史深邃感。

芳芳文字,能穿越时空,将所要表达的情境、故事衔接在一起,不漏斧凿痕迹。使文章既具有历史的深邃感,又具镌刻现实的鲜明性,更有穿越时空的开阔和绵长。如在《索性做条吃书的虫》一文,通过三篇文章,三段故事,牵出了自己读书过程的一条线索。现实感悟很强,生命的升华更多。平素读文人写读书过程的文字也多,但像芳芳那样写,既有情节、故事,又有深度提升,巧妙衔接,将读者引入时代,又带到冰冷的现实,看一个女子走过的路,接触过的书,受到过的浸染,颇有味道。时光穿越半个世纪,阅人,阅事,阅生活,思路,思长,思蜕变。一个作家就这样在文化贫瘠的年代,苦苦找寻精神的养分,然后在大时代变革中沉潜,筛选,寻找生命中的同道,去做意趣上的飘泊,凝练,终于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独立的个性符号、品牌。

又如在《自拥牛衣沉醉倒》一文中,写史学家王春瑜造访佛山,芳芳作为东道主带他到祖庙参观,通过短短的两天行程,芳芳既写到了王春瑜对以硬币投中龟背的兴趣,写到他对祖庙铁鼎的制作年代的考究,对“麒麟壁照”拍摄的用心,还结合芳芳与王教授交流过程的印象,引用了王教授作品中的内容,加以印证,从这样的角度写王春瑜印象,就避免了只有一面之缘了解的不深入。从芳芳所引的王教授的几篇文章,可以看出王教授为人幽默,有过苦难的童年和家庭在文革被迫害的遭遇,但依然在诗书濡染中养成“平和中正,不威而怒”的风采,性格耿介,不能容忍抄袭等事,对贪污腐败痛恨之,有一种“清雅高贵”的人格魅力。芳芳写王教授,从在佛山过马路台阶,王教授健步向前的姿态写起,到大雪纷飞的除夕夜王教授发来短信诗句结束,中间,却穿越了王教授一生的几件重要事件,这样来写王教授印象,既写出了王教授著作的厚重感,又写出了他成为学者路上的坎坷以及为人的执着。文本内容丰富,渲染力强。

“奇”之内蕴之三——诗书浸染,谦和温柔,开掘题材知难而进。

芳芳作品精品颇多。像写陈铁军的,我就反复读了许多遍,但不在本集子内。我更从芳芳的“解颐斋”公众号上了解到,她写古琴的文字也很到家。初识芳芳时,很长时间在她的博客逗留,为的是那奇异的风光,为的是变庸常为奇崛的异象。

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我第一次被邀参加作协到南海茶基村的采风活动。那时我认识的作家不多。芳芳与我同路。不一会,听到后面一位精瘦的作家(后来知道是洪永争),牵着另一位作家,走到芳芳面前,说“这位作家非常喜欢您的作品,请我介绍要认识您”。那时起,我才真正领略一位有才华的作家,名声远播,却不摆谱,平等待人的珍贵。

我从《沧桑安人,美丽安人》一文,了解到芳芳对有价值的素材开掘的用心。此文我读了多遍。一次是我一家到珠海自驾游,丈夫顺道要带我们去看看当年南宋皇帝带着十万臣子跳海的地方,我们找了好几处,只在附近的海边停下来凭吊了一会。回去,我就翻阅芳芳的文字。觉得,那种文字功力,那种神思,那种手笔,那种气魄,是与一个小女子的思考不相称的。但,芳芳,偏偏,就有那种神思、气魄、手笔。第二次读此文是在一个圣月老师的饭局上,宴会中提到了“安人”一词,并提及芳芳此文,将被选上到一个文化演出中朗诵。回来,我又细读了此文。

“安人”,一词,我在乡下童年奶奶的口中听过一次。奶奶是叫谁“安人”?记不得了。应该是上了一定年纪的妇女。按照网络解释,是“封建时代命妇的一种封号”。我的阅历中,如果不是因为芳芳的文字,我根本不会思考这个词,以及它背后的内涵。一个作家,就这样逮住了一个写作素材,而且是非常有难度的写作素材,用笔深挖,苦苦追寻,从家乡老人那里查找辞源,从实地去考查历史遗迹,从书籍中去辨别历史真相,终于从张况的一首诗《南宋的末日》中受到启发,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写出了历史的深邃感,一位作家的使命感,一位女子的大气象。

佛山作家圣月为芳芳的《朱颜别趣》写了两万多字的评论,曰其为“小女子,大智慧”。我却说,芳芳的散文是“借水开花自一奇”,她借生活的沃土,手握温婉之笔,尽情描摹,绽放,繁茂了文学的百花园,开出自己奇丽的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