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石笋村来源及传说考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杨冲  2017年07月31日10:06

一、 石笋村及祖先的来源

以前,“薪寨”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有四兄弟从印江搬迁到了这里。四兄弟包括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大先是搬到“风箱嘴”住。在这里,他嫌青蛙吵闹,就搬到了“侯家窝头”,但不久,他搬到了“老林沟”住。可是,在这里嫌野猪、山羊多,就搬到了“薪寨”住。老二搬到“大竹林”住,老三搬到“后头坡”住,老四搬到“薪寨”住。后来,老二、老三觉得自己住的地方不好,便搬到“薪寨”住。从此,四兄弟在“薪寨”住了下来,安居乐业,繁衍子孙。后来,“薪寨”有一个叫“苗楠”的地方长了个巨大无比的笋,它是由石头生长而成的。有传言道:“石笋是个好兆头,将来这里定会出人才”。别的村子里的人听了,便十分嫉妒,就往光滑的石笋四周打了三个洞,并在石笋顶部建了寺庙,用三根粗壮的铁链穿过洞,将寺庙固定了下来。日子一久,石笋一天天缩小,最后就消失了。“薪寨”人为了纪念这个石笋,便将“薪寨”这个地方改称为石笋,并经常祭拜四位兄弟,一直到今天。[1]

“存在蛮野社会的神话,以原始的活的形式而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体。那不是我们在近代小说中所见到的虚构,乃是认为在荒古的时候发生过的实事,而在那以后便继续影响世界影响人类命运的。”[2] 石笋村的来源是村民的祖先在生存中创造,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而加以虚构出来的,剥开神话虚构的外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四兄弟有可能是泛指,就是有一些人到了“薪寨”及其附近地区开垦荒土,建立了家园。后来,在开垦过程中,发现“薪寨”这个地方更适合于生产与生活,便聚集到这里来了。“万物有灵构成了人类最低级的部族的特点,它从此不断上升,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深刻变化,但自始至终保持一种完整的连续性,进入于高度的现代文化中。”[3]石笋村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万物有灵……在理论上表现为信仰的形式,在实践上则表现为崇拜的形式。”[4]因此,纪念石笋实则对自然的崇拜,祭拜四位兄弟实则对祖先的崇拜。

二、“不见哥哥,只见斧戳”

每到三四月春天的晚上,贵州每个角落里都有个鸟儿在叫:“不见哥哥,只见斧戳。”鸟儿为什么叫呢?原来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妹,无父无母,妹妹要结婚,哥哥就帮妹砍一根古老的松树拿来制作嫁妆。第一天砍到树的三分之一处,天就黑了,只得收拾工具回了家。第二天早上,哥哥又去砍树,奇怪的是,这棵树没有丝毫损伤。于是,哥哥又砍树,砍到树的三分之一处时,天又黑了,只得回了家。第三天早上,哥哥又去砍树,这棵树又没有丝毫损伤,于是他不停地砍,终于砍了一半,天又黑了,就收工了。第四天早上,他就跟妹妹说:“我明天不回来了,你给我送饭来,我在那里吃了就休息一下,休息一下就砍,直到把树砍倒了,就拿来帮你制作嫁妆。”妹妹等到天黑了,就给哥哥送晚饭去,哥哥也砍到了树的三分之一。哥哥吃完饭后,妹妹就回了家,哥哥留了下来。第五天早上,妹妹送早饭去,树又生长为原貌。但是不见哥哥,只见斧头、戳子。妹妹找了好久,找遍山林,都没找到自己的哥哥,在忧虑中死去了,化而为鸟。鸟就经常叫唤:“不见哥哥,只见斧戳”。至今,每年三四月春天的晚上,鸟儿都会这样叫唤。

1.“不见哥哥,只见斧戳”与《精卫填海》比较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5]

“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型的神话,都是描写象征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的,这是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神话。”[6]而“不见哥哥,只见斧戳”里的妹妹也化为了鸟,终日叫唤,但却是寻找为自己置办嫁妆的哥哥。这里除了描写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的外,更多了几分深情,凸显了兄妹团结友爱意识。而哥哥不停伐树的行为颇似精卫填海那般倔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具有悲壮之美。

有人认为:“中国上古神话中记录了很多典型的非自然死亡,其中的意外让今人看到了先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能为力,同时也透出了生命的脆弱。”[7]在《精卫填海》里,女娃的死是一种因事故而亡,展现出了人生命的脆弱和大海的强大。而在“不见哥哥,只见斧戳”里,伐树的哥哥消失得无影无踪,妹妹始终无法找到,这背后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而“不见哥哥,只见斧戳”的声声控诉,无疑展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神秘力量的强大,但更强调了兄妹之情深。

三、力士的结局

从前有个人力气很大,他的姐姐要造木房子,要打山料(即木头等一些建木房子的材料),总共需要三桌人帮忙(一个桌子坐八个,共二十四个)。姐姐就请兄弟帮她叫人,兄弟说:“你先做好饭,我到时候给你叫来就是了嘛”。姐姐说:“要三桌人哎,才搬得完这些山料”。弟说:“那你煮三桌人的饭,我帮你喊人来”。他姐姐在家里推豆腐,打糍粑,什么都准备好了。第二天早上,弟弟就一个人来了,姐姐见了十分生气,说道:你一个人来,你吃得完那些饭么?你搬得完那些山料吗,叫你喊三桌人来,囊凯你一个人来了撒?”

弟弟镇定自若地说道:“你饭煮熟了么?”

姐姐听了,心火直往喉咙撺,生气地说道:“饭熟了,你就晓得吃,吃吃,啊呸,你吃得完这些饭吗,干得完我这些活么?看你今天一个人怎么吃得完这些饭?”

弟弟听了,不想争辩什么,不管姐姐怎么生气,就叫她帮忙盛饭,就这样,他一个人吃了三桌人饭的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的饭。姐很生气,说道:“你打主意来吃我三桌人的饭,就得吃完它,不许剩,还有我那些山料你也得给我搬完,甍管你什么想法。”

弟弟说:“谁说我不吃了,我就是缓一缓,你不要跟我急嘛,我肯定会吃光的,至于山料嘛,我会帮你搬完的。”弟弟绕桌子走了一圈就又坐了下来,端着碗接着吃起来,直到把三桌人的饭吃了个精光。姐姐满肚子的气,不再理会他,拿着工具就准备自己去扛木头,弟弟见了连忙跟了上去,喊道:“姐,你不要去嘛,你在家给我煮晚饭,我搬完了山料啦,就来吃晚饭。”姐说道:“你吃吃,吃了这么多饭,不怕撑死你么啊?还要吃晚饭昂?你是想去山上睡完了觉再回来吃吧,糊弄谁呢?”

弟弟听了,不说话,闷着头就去扛木头,他一下子呀就扛起两三根木头,真是了不起,所以没多少时间,山料就被他搬完了。于是,他就往家的方向走去,刚一跨进自家院子,边擦汗边喊了起来:“姐!姐!饭熟了没,今天累死了!”

姐姐听到弟弟的声音很不耐烦,说道:“熟了熟了,但是今天那些山料你不给我扛完,就别想我盛饭给你吃。”

弟弟说道:“还有哪里没给你搬完嘛,是不是河沟里那几堆啊?”

姐姐点头道:“嗯,对。”

弟弟说道:“一根都没剩下啊,不信你就去河沟看看。”

姐姐去河沟一看,果然一根都没剩下,心里不由地高兴了起来,好酒好肉招待了弟弟,并连连称赞,之后,他的事迹传遍周边几个村寨,大家都来找他干这种重活。由于那时候正是在闹饥荒,他这样做会抢了别人的饭碗,有些人看不过去,就设个陷阱,把他整死了。

显然,这个传说发生在饥荒的年代,“饭”的反复出现与人由于担忧力士会抢了自己的饭碗,用陷阱将力士整死的事件足以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传说里,兄妹之间不再是相互眷顾,感情深厚。当弟弟没有帮姐姐喊来人搬山料时,姐姐对弟弟十分反感,并讥笑弟弟一天只晓得吃饭,也不信任弟弟,说他上山就会偷懒睡觉。后来,弟弟帮她搬完山料,她却好酒好肉地招待。姐姐的行为前后有如此大的反差,充分说明她与弟弟之间只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至此,相对先前哥妹之间的情谊深厚,这里的姐弟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单纯,人情味全无。而弟弟的死亡,既是饥荒所迫,又是姐姐与众人的利用与排斥导致的。

四、教育审美功能与文学特色

1.教育功能

从“不见哥哥,只见斧戳”里的相濡以沫的兄妹之情到力士的结局里的姐弟之间的利用关系,我们可以窥出:残酷的生存环境往往会挑起人性丑恶的一面,即使是传说,也无法用诗意的想象掩盖自私、利用等人性丑恶。由此,这两段传说在村里流传,却起到教育功能的作用,启迪后人要保持率真、爱护亲人及他人的性情。

2. 文学特色

(1)鲜明的人物形象

《不见哥哥,只见斧戳》里哥哥不停地伐古老的松树,只为妹妹置办嫁妆,百折不饶的毅力和意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妹妹在哥哥无端失踪后,由于忧虑过度,化成了鸟,却还在叫唤“不见哥哥,只见斧戳”,催人泪下的深情一泻而下,不由得人为之感动千百回。这里的兄妹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因彼此的“爱”而化为传说,留待后人说。《力士的结局》里姐姐的利用与弟弟的憨厚、天生神力,姐姐着急与弟弟镇定自若,姐姐前后态度的转变,这些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里凸显了人物性格,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

(2)戏剧化的情节

在传说里,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极富戏剧性。如《不见哥哥,只见斧戳》里哥哥去砍松树,砍了几天,却总也砍不断,还神秘失踪了。《力士的结局》里,姐姐要弟弟喊人来帮忙搬山料,而最后只有弟弟一个人来,姐姐以为弟弟只会吃饭,不会干活,但弟弟却凭着神力搬完了山料。当弟弟的事迹广为流传时,弟弟却被害死了。这些情节,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波三折。

(3)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精神

由于带有万物有灵的思维,在石笋村传说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石笋的顶部能建一个寺庙,这寺庙还是用三根粗壮的铁链固着的,石笋在寺庙的重压下,慢慢缩小,继而消失了。哥哥砍松树,砍了几天,总也砍不断。弟弟神力与食量异于常人,一个人可以干几十人的活、吃几十人的饭。这些充分展示了石笋村人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

(4)凸显人的价值

松树总也砍不断,但哥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坚持砍下去,用人的力量在石笋顶部建了寺庙,弟弟一个人可以干几十人的活、吃几十人的饭。石笋村人创造的传说里,都有人力的作用,甚至有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凸显人的价值与尊严。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石笋村人创造的传说初步研究,展示了石笋村人万物有灵的思维、开垦荒地的过程、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和极具石笋村人特色的教育审美功能与文学价值。今天,石笋村人依然流传着这些由无数先辈创造的传说,生生不息,靠的是石笋村人警示后人的意识与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

然遗憾的是,由于篇幅所限,笔者水平有限,对传说里的有些地名翻译不够精确,有些传说或没有收集全,而那些对石笋村人的了解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开一个研究石笋村人的先例,有待后人来完善之。

[参考文献]

[1]马林诺夫斯基,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81 [2] 爱德华•泰勒.原始生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414.

[3] 爱德华•泰勒.原始生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414.

[4] 山海经/富强译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年(2016.9重印)

[5]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6] 闫德亮.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观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 如无特殊说明,正文中凡此小四号黑体字皆是对村民的口头言语纪录

[2] 马林诺夫斯基,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81

[3] 爱德华•泰勒.原始生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414.

[4] 爱德华•泰勒.原始生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414.

[5] 山海经/富强译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年(2016.9重印)

[6]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7] 闫德亮.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观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