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杏芬《青春·缪伯英》:留住那行将远去的身影

来源:文艺报 | 娄成  2017年07月28日06:57

王杏芬的新作、长篇报告文学《青春·缪伯英》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设计洁白素雅、简单大方。书不厚,十几万字,一部小长篇而已,但是阅读其中的文字,品味其中的图片,了解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总觉得这本书很有分量。仔细琢磨,我想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青春·缪伯英》重树了革命先驱的光辉形象,意义重大。

《青春·缪伯英》的主人公缪伯英,1899年10月生于湖南长沙县,与杨开慧既是同乡又是闺蜜,二人的父亲就是志同道合的挚友。1916年7月,缪伯英考入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三年后以长沙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来成为李大钊的学生。1920年10月,缪伯英经李大钊介绍入党,不但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而且是党的一大前全国53名党员之一。走上职业革命道路的缪伯英,提出“顺着人类进化的趋势,大家努力,向光明的路上走”的口号,号召女同胞冲决封建罗网。1922年8月,她当选北京民权运动大同盟筹备委员,1924年3月,出任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长,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出席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1926年10月,缪伯英以湖南省立第二女子中学训育主任的公开身份前往汉口,协助蔡畅开展妇女工作。1927年,缪伯英秘密奔赴上海担任中共沪东区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在此期间,以华夏中学物理教师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因长期奔波于艰难困苦的险境中,居无定所,生活清贫,终至积劳成疾,1929年10月,缪伯英在上海病逝,年仅30岁。

毫不夸张地说,这样一位了不起的里程碑式的革命先驱,值得大书特书。可是,因为她英年早逝,一年多后丈夫何孟雄也被捕牺牲,两个只有几岁的孩子无人照顾,下落不明,她的尸骨也不知所终。种种原因使得后来很少有人再提起她,缪伯英的名字几乎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近代以来,尤其到了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渴望是多么强烈,一批又一批缪伯英这样的先驱满腔热忱,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奋不顾身、百折不挠,但前途又是多么渺茫。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著而为信念。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从革命先驱身上,我们能获得更多鼓舞和力量,更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

感谢王杏芬,她以舍我其谁的责任心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懈努力,为我们留住了缪伯英那行将远去的身影。我们不仅知道了第一位女党员姓甚名谁、家住哪里、父兄几何、音容笑貌、所作所为,而且通过全家福、结婚照、蓝色小闹钟、赭色玉石印章、青色翻毛领大衣这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图片,让人感到缪伯英从未走远,她始终就在我们身边。英雄重新回归,庸常的生活有了先贤陪伴,琐碎的日子就会发出更多昂扬向上的声音。

其二,《青春·缪伯英》凝聚了作者太多的心血,情感深沉。

创作《青春·缪伯英》,王杏芬的心情是既兴奋又沉重的。兴奋的是缪伯英的形象如此鲜活亮丽,事迹如此生动感人;沉重的是像缪伯英这样的人物竟然几乎无人知晓。于是,对于先驱的愧疚变成了一探究竟的渴望,一探究竟的渴望又变成了发掘历史、留住英雄的社会责任,这情感强烈得让作者义无反顾。

众所周知,红色题材的文学作品难写,而红色题材的报告文学就更难写了,你不能随心所欲在键盘上用手指指挥千军万马,也不能异想天开在稿纸上靠笔尖挑起骇浪惊涛,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但必须和史实严丝合缝、榫卯相接,还要接受方方面面正史野史家们挑剔目光的检验,而你又不能把枯燥乏味的历史资料堆砌在那里一走了之。既然是文学作品,毛茸茸的、有质感有体温的人物形象和鲜活的细节就是其根本属性和魅力所在。

令人欣慰的是,王杏芬凭借扎实用功和文学才情出色地完成了创作。在《青春·缪伯英》中,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处理得那么巧妙、那么完美。品读全书,我们不但学习、重温、巩固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历史知识 ,也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文学的美妙,作品中的许多细节真可谓情趣盎然。比如,缪伯英的弟弟立三中秋节站在村口盼望爹爹缪芸可和姐姐缪伯英回家,作者有这样的细写“……立三撅着嘴转移到一块爬满青苔的大石头上,两只公鸡在他脚下打架,支棱着翅膀飞得老高;两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崽既不观战,也不劝架,优哉游哉在斗红了眼的公鸡们旁边觅食。再远点,一头猪从栏里跑了出来,头上裹一条单帕子的农人气急败坏地边骂边追,他的狗勇士般一往直前,吠声震天。”这样的场景我们谁没见过?再比如毛泽东、何孟雄等20多名学生因为舍不得鞋子而赤脚徒步去北京的描写,让我们清晰感受到了当时热血青年的青春气息。还有那块时隐时现的赭色玉石,它是贯穿缪伯英、何孟雄这对革命伴侣感情脉络的红线,有了这条红线,二人的爱情逐渐发展,合情合理,甜蜜幸福,曼妙如歌。这其中明显带着作者虚构的色彩,但是用这块玉石雕刻而成的“伯雄藏书”印章,其图片赫然出现在作品中。文学乎?史实乎?亦真亦幻,回味无穷。

在历史真实的框架下动用文学才情使人物和故事活泼生动、呼之欲出,王杏芬的功力可见一斑,也增加了作品的分量。

其三,《青春·缪伯英》代表着社会的呼声,恰逢其时。

当今社会,追逐名利,金钱至上,唯我独尊,不但难以产生英雄,对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很多人也采取遗忘漠视、取笑怀疑甚至歪曲丑化的态度。这不但很悲哀,而且很危险,如果人们信念被瓦解,心灵被掏空,精神支柱被抽走,其结局将会怎样?

王杏芬明显感觉到这种社会之痛,所以她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放在了书的最前面:“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礼赞英雄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要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要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越是背离英雄的时代越要大声呼唤英雄,留住那些行将远去的身影已经成了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青春·缪伯英》刚一出版即受到肯定和关注,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春·缪伯英》必定会传播得越来越广,王杏芬这样的作家必定会越来越多,缪伯英式的英雄人物必定会越来越深切地走进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