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朱向前《新世纪军旅文学概观(2000—2010)》:敏锐的批评直觉与执著的文化自信

来源:文艺报 | 刘常  2017年07月28日06:48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朱向前先生始终将批评的目光集中在军旅文学这片独特的方阵上,带着不变的初心与直觉,用沉入生命的治学精神和咏叹心灵的艺术追求,为军旅文学批评奉献出一部部厚重而不失灵动的著述。批评家需要敏锐的批评直觉,这种直觉一方面来自于多年的积累和阅历,一方面源自于深植在批评家内心的文化自觉。批评的价值不仅在于陈述已知,更在于预测未知,而建立在理性判断力基础上的预知能力,使文学批评具备了为创作标示导向、开设通道的功能和意义。预感力的获得需要批评家拥有两种关键素养:在文学浪潮初现端倪时发现趋势的眼力和对文学现象进行及时跟进、纵深挖掘的果断。《新世纪军旅文学概观(2000-2010)》是朱向前继《中国军旅五十年(1949—1999)》之后,对军旅文学本世纪最近10年的动态聚焦,这部洋洋洒洒40余万字的理论著作既是对新世纪军旅文学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军旅文学未来走向的寄语和展望。也许正是感受到了军旅文学在新时期所展现出的新气象,以及军旅文学创作队伍和创作方式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朱向前才果断下笔,对如此切近的军旅文学史进行“近察其态、远观其势”的整体书写,以期为军旅文学在新世纪的坚忍前行和艰难转型作出具有历史意义的记录。

《新世纪军旅文学概观(2000—2010)》采用全新的标题立意和全景的呈现方式,对中国军旅文学近10年甚或近至当下的历史进行立体观照,与之前的军旅文学史相比亮点颇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以新标题引领新风貌。全书自导论至各章皆引用古典诗词名句作为标题,重在写意而不求形似,为平实严谨的理论著作增添了生动活泼的全新气象。采用这种标题方式,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论的审美习惯,不仅使纲目与内容关联贴切,而且使每一部分内容在自身的学理界限之外获得了深远的诗学寓意。如“导论”中用元好问“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一句为标题,细读之下,可体会到这句诗所蕴含的深意所指:新世纪军旅文学是在上世纪军旅文学集团冲锋、浪潮迭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既有传承经典范式的责任,又有开创崭新局面的使命,军旅文学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正是一部薪火相传的奋斗征程。诗化的标题彰显出作者强大的文化自信,标示着作者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以中国古典诗词冠诸当代文学理论著作各篇,即凸现了中国传统文论舍事言理、得意忘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整体优势,又使得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进而使全书的整体风貌别开生面而又浑然整一。

二是以新视角审视新群体。全书的首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用诗意的语言点明作者对军旅新生代作家的重点关切。“70后”、“80后”作家在上世纪还没有浮出水面,而在新世纪,以李亚、王凯、王甜、卢一萍、裴指海、朱旻鸢、李骏、魏远峰、曾皓、曾剑、傅逸尘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已经初露锋芒。在军旅中、短篇小说和理论批评领域群体崛起,他们聚焦现实军营小人物的生存境遇,素描“另类英雄”的存在,书写情感想象中的战史,构成新奇的风景,开始走向军旅文学舞台的中心,逐渐成长为中坚力量。全书对新生代军旅作家、评论家的创作加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表现出作者对军旅文学创作队伍和人才梯队的深切关注。书中各章对新生代的研究是细致入微的,既对各个领域出现的新秀进行以作家为本体的创作研究,又对每位新秀的代表作进行以作品为中心的文本研究;同时,根据文学现象、主题方向、审美取向和价值导向,对新生代的创作进行全景式扫描,力求把握新生代创作中所呈现的时代主题和文学潮流。正是这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式,将新生代在新世纪军旅文学史上的精彩表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以新思路解读新文体。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无法完全用传统的文学观念进行体裁划定的文学样式开始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之中,如刘亚洲、金一南等人的政论式散文和史论体报告文学,张心阳、余戈等人的主旋律杂文和微观战史,这些跨界写作、跨体裁写作突破了原有的文学范式,拓展了军旅文学的创作手法和表现空间。对于这种新的文学现象,《新世纪军旅文学概观(2000—2010)》给予了充分的论述和肯定,这体现出批评家对于创新的包容和敬意,同时也表现出批评家对文学创新的支持和鼓励:军旅文学园地的百花丰茂和健康发展必然有赖于多元的物种和健康的生态,只有敢于尝试全新的创作手法、敢于张扬鲜明的作家个性,军旅文学才能不断推陈出新、生意盎然。此外,对于当代军旅古典诗词这一新世纪悄然兴起的创作领域,作者也辟出章节进行研讨,重点关注了蒲阳、李栋恒等将军诗人的创作,在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同时,使理论著作本身散发出诗性的艺术魅力。对于军旅古典诗词热潮的专篇评述既填补了此前古典诗词缺席的空白,又表明了回归中国传统、中国气派的文学批评导向,更使当代军旅文学批评在理论之外兼备了诗论的光辉。

四是以新格局融合新媒体。《新世纪军旅文学概观(2000—2010)》以整体文学观规范军旅文学在新世纪的新格局,实现了对当下一般当代文学史框架的扩展和补充。除了对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和理论批评等“原质”军旅文学的领军人物朱秀海、徐贵祥、周大新、裘山山、朱增泉、刘立云、李鸣生、党益民、朱向前等人的研讨外,还对戏剧和影视文学代表人物孟冰、唐栋、江奇涛、柳建伟、石钟山等进行了具有新意的阐发。尤其对以刘猛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军文”等“新质”军旅文学样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在网络技术、新媒体及大众思潮影响冲击军旅文学创作的现实背景下,对军旅文学创作的时代语境和写作资源做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有助于提炼军旅文学创作流变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军旅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时间上的新划分,更表现为军旅文学主题观念、创作机制、美学特质、传播途径、接受客体的新阶段。在精英与大众、体制与市场、文本内与文本外诸多相对而生的参照系中,军旅文学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环境变迁,稳定创作队伍,优化创作方法,平衡速度与价值,这些问题在书中关于新媒体军旅文学的篇章中得到了充分讨论。因此,《新世纪军旅文学概观(2000—2010)》一书不仅在时间层面,更在精神价值的层面关照了军旅文学在新世纪的新变化。

除了上述亮点,《新世纪军旅文学概观(2000—2010)》在写作和发布方式上采用了同步撰写、预先发布、实时修订的策略,即由主编与各章作者商定各章构架和主线及大体篇幅,完稿后由主编提出审阅意见或直接动笔调整删削和润色,出版前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以每期两篇的规模预先推出,征求学界的意见和关注。负责各章撰写的学术团队成员傅逸尘、廖建斌、谷海慧、西元、洪芳、刘常、朱寒汛、徐艺嘉、张倩等多是“70后”、“80后”青年学人,年轻而富有活力,长期以来从事当代军旅文学的跟踪研究,在军旅文学评论与研究方面有较高的素养,且在撰写此书前又做了深入而充分的资料收集和问题梳理,这些都保证了本书的学术水准和整体质量。书的最后附录了作家小传和10年来朱向前先生的两组文章,这些资料与资讯使得本书在学术性之外增强了史实性,兼具了工具书性,对读者深入了解和研究军旅文学大有禆益。《新世纪军旅文学概观(2000—2010)》的出版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伴随着深化国防军队改革和编制体制调整的步伐,军旅文学的作家构成和创作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本书与历史同步、与变革暗合,以前瞻视角和担当精神为伟大时代留铸印记。若将此书与朱向前先生的《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1949—1999)》合观,则两部大著以共计100万字的恢弘笔墨对中国军旅文学60年长卷进行全景描绘,这对于发扬光大军旅文学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优秀传统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