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网络文学:构建新的少数民族文化空间 ——“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高层论坛”在贵州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晓闻  2017年07月28日15:42

论坛现场

7月25日,“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高层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南大学研究基地、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主办,《小说评论》编辑部、《网络文学评论》编辑部协办。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贵州省作协党组书记张绪晃、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葛建军,以及欧阳友权、李国平、欧阳文风、庄庸、邵燕君、桫椤、周志雄、禹建湘、周兴杰等近40位评论家、学者和网络作家血红参加论坛,共同梳理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现状,探讨发展前景。

在“一体多元”格局下书写民族精神

陈崎嵘从文学、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强调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他认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是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增进民族情感、沟通民族心理、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当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研究、评论和推介是薄弱环节,需大力加强。他提出,创作者和研究者应当遵循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特点和规律,既要寻找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与一般网络文学的共同点,更要提倡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在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特征、地域风俗风情的特殊性。少数民族网络作家应当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把握中华文化“一体多元”总格局,注重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民俗中选取题材,凸显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亮点,创作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学精品。

欧阳友权对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他谈到,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已有蒙古族、藏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彝族、保安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布依族、满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撒拉族、裕固族、黎族、羌族、鄂温克族、京族等27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文学网站、文学频道或文学论坛,而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相关联的网站、频道、论坛有近100个。收录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专业性文学网站也日益增多。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理论评论虽然不如创作繁荣,但也取得一定成果。他认为,发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就要在增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认同感、加强母语体验的基础上,弘扬民族精神,建立“多元一体”的网络文学发展观。这不仅符合中国多民族文学的生动现实,也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学生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少数民族文学趋异与中华民族文学趋同之间形成一种文学张力。

从萌芽到转型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走向“大众”

欧阳文风已研究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近20年。在他看来,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以1999年8月开通的“中国民族文学网”为标志的萌芽期,从2003年至2011年50多个少数民族文学网站、论坛陆续建立的发展期,2011年起至今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开始向“类型化”转变的转型期。众多少数民族写手通过网络写作成为作家,例如瑶族的唐玉文,藏族的刚杰·索木东、嘎代才让、扎西茨仁、巴桑、道吉交巴、王小忠、维子·苏努东主、白玛娜珍、扎西才让、旺秀才丹,回族的石彦伟,苗族的血红、虹玲、刘燕成、龙乌都巴,彝族的王国清、沙辉、余继聪等。一大批少数民族写手将文学梦想植根于网络,用独特的笔触代本民族立言,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推进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以强大的向心力构筑了少数民族新的精神家园。

桫椤以冉正万短篇小说《寒婆岭》中“高脚马”的隐喻为例,阐述了商业消费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衰变。他认为,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由封闭走向开放。在去除当代文学对少数民族文学的遮蔽、描写新的生活秩序、呈现民族生活特质、咏叹传统衰变、扩大少数民族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影响等方面,网络文学提供着比传统文学更多的可能性,为少数民族写作处理“民族性”与“大众化”的关系提供了有利契机。一部分作者以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为基础,写出了反映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佳作,比如苗族网络作家西子的《蚩尤大帝》、白族农民网络写手宋炳龙的原创武侠小说《郁刃浪剑》等,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民族文学大众化”之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本民族传统和文化生态的新变,在主题和价值观念的表达上不断探索继承创新的路子,使“民族性”逐渐成为“大众化”的内容。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与会专家对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充满信心。大家认为,尽管存在知名作家偏少、精品力作不多、理论批评滞后、发展模式不成熟等问题,但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将成为坚守民族传统、反映民族生活、书写民族精神、呈现民族新变的重要载体,那些拥有民族生活经验、熟悉民族历史,又具有较高创作水平的网络作家的作品将会逐渐受到读者关注。

周兴杰表示,网络空间不仅提供了“家园式”的、更具独立性的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空间,也提供了并不凸显少数民族特性的、自反性的、游牧式的文学和文化空间。在“少数民族作家+网络文学”的叙事和想象中,既有对本少数民族历史的重新追溯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再表达,也有用中华民族共有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献等资源重构神话系统的努力。这表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庄庸提到,在当下网络文学发展越来越区域化的态势下,利用贵州丰厚和内生的地理文明和资源禀赋,有助于重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母题,为中国文学贡献“贵州模式”。

“悠久的中国文化和文学传统为中国网络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养分,网络小说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讲述中国故事,满足了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周志雄谈到,网络小说,包括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其想象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古今各种文学想象的当代变体,承载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积累了新的经验。

论坛期间,部分专家学者还围绕血红作品进行专题研讨。 

参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