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温经典 再攀高峰——聚焦军事题材电影发展

来源:人民政协报 | 谢颖 郭海瑾  2017年07月24日09:02

阅读背景: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主办,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家协会等9家单位联合承办的“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军事题材电影播映暨座谈会”近日在北京召开。

1历久弥新的荧幕经典

电影是当代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形式,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份观影清单。在无数份观影清单上,有这样一些影片出现频率很高——《大决战》《太行山上》《上甘岭》《地道战》《闪闪的红星》……它们所代表的,是军事题材电影,也是经典、是记忆。今年3月,著名表演艺术家、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王晓棠建议电影界在建军节前夕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包括展映、展播几十年来军事题材创作的丰硕成果,同时集中艺术家和理论家、评论家,共同总结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经验,为今后再攀高峰探索方向。

经过精心组织策划,“纪念建军90周年军事题材电影播映活动”精选了90部描述我军成长和发展的优秀军事题材影片和30部军事题材纪录片,将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国防军事频道、视频网站等多个平台播映。这批影片选择了描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等各个不同时期成长和发展的军事题材电影佳作,凸显了我军90年来的光辉历程。

这样一份精彩片单对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我是听着激动人心的解放军进行曲、看着闪闪发光的军徽成长起来的,那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厂徽,也是军事题材电影的一个鲜明标志。这些优秀影片看了以后让人有劲儿、充满着动人的理想信念,是精神食粮,鼓励我成长。”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曾创作了《海鹰》《西南凯歌》等电影的著名编剧陆柱国老人也有相似感受。他说:“我看到90个片目的时候,好像看到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那样,感到分外亲切。看到《红色娘子军》,马上就看到了吴琼花这个形象;看到《英雄儿女》,仿佛听到了王成高喊‘向我开炮’;看到《董存瑞》,眼前立即显现出董存瑞手握炸药包的英雄形象。我喜欢这些影片,它们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是那样真实、朴实、扎实。”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看来,军事题材电影从来都是电影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永恒的电影艺术魅力。很多经典的影片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那些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丰富了中国电影的艺术宝库,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走过了难忘的历程,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电影在军事题材影片的创作上硕果累累,精品迭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观众,直到今天仍然在激励着年轻人。18岁的边政刚刚参加过高考,即将踏进大学校门,他和他的父母都非常喜欢看军事题材电影,“我对八一电影制片厂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我心里也有着对老一代军队电影人的尊重和好奇。《海鹰》是我们年轻人所喜爱的电影,听说有人看了电影,一定要去当海军,最后如愿以偿。作为青少年,我关心的是真正有成就、不做金钱奴隶和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海鹰》里的人物形象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这一番话让一生投入军事题材影片事业的表演艺术家王晓棠十分感动。她说,一部1959年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海鹰》,在58年以后还以它强大的生命力感召着大学生,这是优秀的电影成功育人的范例。

2凝神聚气的正能量

从中外电影的创作来看,很多国家都把军事电影作为一个主流类型,甚至可以说,军事题材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天然的主流大片,对观众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此,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马维干分析,军事电影在世界上一直深受大家的欢迎,经久不衰,除了有好看的故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它塑造的令人难忘的英雄形象。永恒的英雄形象令人敬仰,而英雄情结,不管在什么年代,不管在什么人身上都是应该有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所指出的那样,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

军事题材电影是表达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革命故事的重要文艺形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指出,从军事题材影片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不断辉煌的奋斗史,看到人民军队浴血奋战的奋斗史,看到新中国不断发展强大的发展史。中国的军事题材电影不忘初心,从它诞生的时候开始,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体现着对历史的敬畏,贯穿着人民军队的军魂,生动展现了人民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中国的军事战争题材电影实际上是为国家的历史塑像,革命战争题材电影是建构国家集体记忆的重要路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对军事题材电影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细腻的解读,“我们经常讲历史,什么是历史?历史不是简单的事实排列,而是在一定空间建构中的表达。历史是一条不可回流的河流,我们的艺术家通过电影这种形式,能够重构人民对于历史的集体记忆。”《血战湘江》《建国大业》等影片中,战士们壮烈的牺牲精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贾磊磊表示,军事题材电影表达了建立在坚定信仰支撑之下的血战到底的牺牲精神,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

军事题材电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殊鲜明的价值取向和美德品格。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明振江看来,这种价值取向和美德品格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相契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饱受挫折又浴火重生,这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和滋养。中华文化丰富而博大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造就了爱国主义精神与英雄主义情怀,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热爱祖国、崇尚英雄的文化自信和自豪。军事电影的永恒主题就是要高举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旗帜,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也认为,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电影是更有能力表现一个国家的精神和风貌的,而军事题材电影尤其如此。无论是饱含真情的英雄颂歌,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于英雄主义的探索,都通过记录和再现人民军队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年代再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风雨历程,担负起优秀的艺术作品凝聚社会共识、塑造国家形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责任。

3昂扬奋发直面新发展

近年来,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大家欣喜地看到,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继承传统,不断创新,涌现出一些新的优秀的作品。当前,强国强军进程波澜壮阔,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实践创造精彩纷呈,精神面貌昂扬奋发,这些都为军事题材电影的当代创作提供了崭新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和强劲动力。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在电影产业的大潮中,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年轻化的观影人群,如何提高军事题材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如何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互动,如何开拓市场等也是需要电影人直面的问题。

文艺创作需要戒除浮躁,深入生活,潜心思考,不断打磨,电影创作更是如此。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韦廉曾导演了《大决战》《太行山上》等优秀军事题材电影。他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说:“在接受《大决战》任务后一年,我先后参与了四稿的修订本,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查阅回忆录、文献等资料上百万字,翻拍拍摄有关的人物场景和遗址,以及美术、化装、道具等照片7000多张,采访战役亲历者有关人士300多人,熟悉当年战场察看外景场地200多个……有了这个过程,影片才可能对历史事件准确性有了一个认识,甚至应该有深入的发现。”而现在韦廉所担忧的是,影视创作受市场影响,周期过于短促,对艺术不够讲究,很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影视工作者,面临着做作品还是做产品的矛盾。“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同属于文化领域,二者的物质载体都具有商品的交换价值,因此影视剧具有商品性。但是影视作品又不同于一般的产品,产品是统一模式和相同规格的,是可以批量制造生产的,而作品必须是原创的,独一无二的。”韦廉强调,影视创作是一项复杂的精神劳动,需要在创作生产实践中接受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包括来自艺术家自身的考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原董事长韩三平参加过很多文化交流活动,对中外电影文化阅历丰富。他介绍说,美国也非常注重军事题材电影拍摄,去年的《血战钢锯岭》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敦刻尔克》《中途岛》等即将上映或正在创作的电影也吸引了广泛关注,有一些市场运作经验值得借鉴。韩三平在发言中特别批评所谓的“抗日雷剧”,他指出,“军事题材电影要真实,要表现出战争的真实历史风貌和战争中人的真实状态。”某些“抗日雷剧”的问题出在不真实上,违背常识。他认为,塑造真实可信的英雄人物,唤起观众的英雄情怀,是中国军事电影的一贯追求和不懈努力。

“最近几年我一直关注军事题材电影的生产,从创作层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发行和传播层面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障碍,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做好制度性安排和政策性鼓励,让军事电影得到更好的传播。”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指出,当代观众对军事题材电影是有需求的,但一些急功近利和同质化倾向使得观众的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在发行和传播层面找到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于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和生产会更具有重要意义。

7月28日,电影《建军大业》即将上映,而《战狼2》《空天猎》《红海行动》等一批精心打造的力作也将陆续与观众见面。建军90周年,将是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丰收之年,值得期待。中国近现代丰富的红色文化及革命传统故事,是军事题材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专家们相信,在这样一个鼓励精品、呼唤高峰的时代语境下,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佳作应运而生。

■编者的话:

《大决战》《太行山上》《上甘岭》《闪闪的红星》……如果在您的记忆中没有这样一份长长的影片清单,说明什么呢?说明您与当代文化脱节了?说明您与电影艺术无缘?说明您尚未进入近现代历史文化语境,因为过于年轻?都可能,也都不可能。一句话就是,如果您生活在当代的中国,却没有看过或熟知至少几部军事题材电影,没有热爱过其中至少一两位英雄人物,这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从上世纪50年代的《上甘岭》《英雄虎胆》《海鹰》,60年代的《雷锋》《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70年代的《闪闪的红星》,到80年代的《开国大典》,90年代的《离开雷锋的日子》,直到21世纪的《建国大业》《血战湘江》等,这些影片组成了新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独特而辉煌的文化风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文化自信光耀着的是民族复兴梦想,坚定文化自信,需要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让优秀文化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军事题材是一座“富矿”,不仅有着大量可挖掘的红色历史资源,也有着伟大强军实践中涌现的大量生动感人的故事。军事题材电影中凝结着深刻的理想主义情怀与家国之思,是讲好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影响了几代国人,在今天仍然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军事题材电影播映暨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优秀军事题材电影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再现了我军发展历史上涌现的英雄人物及光辉事迹,增加了广大观众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展示了大国军队形象。在建军90周年之际举办这样一次座谈,对新中国军事题材电影进行总结性回顾,对以军事题材电影为载体,如何在当代更好地讲述革命文化故事进行探讨,富有实践意义。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