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这些作家如何深入生活“接地气 打深井”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沉下来”“融进去”

来源:光明日报 |   2017年07月19日08:34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向人民和生活学习,倾心书写人民,倾力反映人民心声,正在成为广大作家的自觉追求。本报特邀请了几位潜心深入生活、作品广受好评的作家,撰文畅谈创作感悟。

李春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我的“家常便饭”

我的“处女作”,完全来自于深入生活。

1999年正值世纪之交,又是国企脱困的关键时期,中央号召工业企业全面学习邯钢经验。这是中国国有企业的一次深层次嬗变和改革,身为本地人,我决心用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把邯钢经验的艰辛历程和特殊意义记录下来,传播出去。钢铁工业发生了事故:钢水大喷。正是这一次疼痛和疼痛留下的白花花的伤疤,把我与工人之间的情感一下子彻底打通了。我写出了自己真正的长篇处女作《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获得了文坛认可。【详细】

范稳(云南省作协副主席):去发现生活中的文化亮点

我们常说的深入生活,其实就是去发现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文化亮点和文学因子。作为小说写作的主流之一,文化发现型的写作方式被作家们经久不衰地实践着。就像发现新大陆对人的诱惑一样,写作中的文化发现,就是作家自我放逐到一片崭新的大陆中去拓荒,它让一个作家有勇气继续写下去。

多年前,我开始研究学习抗战历史。我眼前浮现的抗战,除了战场的硝烟、血与火的搏杀,还有文化的坚守和抗争,而我在创作上更偏重于表现后者。【详细】

陈启文(广东省东莞市文学院签约作家):行在江河之滨 襟怀国计民生

我原本是一个以小说创作为主的写作者,在年过不惑、走向天命之际,开始投入大量精力采写“共和国国情系列”和“中华江河系列”报告文学。为采写长篇报告文学《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我几乎一直在江湖中奔波,沿着黄河、长江、淮河、海河、辽河、大运河、松花江、珠江等大江大河上下考察采访。“用眼观察,用心思考,行在江河之滨,襟怀国计民生”,这虽是他者的评价,却也是实情。【详细】

李迪(全国公安文联特约签约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深入警营,写好中国警察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写好中国警察故事,我南下北上,深入警营。春到太湖。我六下无锡公安,采访了上百位民警,分享他们的激情燃烧,感受他们的身心疲惫。当人民需要,当警铃响起,他们冲锋在前,他们义无反顾,面对歹徒的尖刀,迎着罪恶的子弹。他们是百姓安宁的保护神,他们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在这样的地方,面对这样的人,我无法不去写他们。他们的青春是飞扬的旗,他们的奉献是壮丽的诗。就这样,我写出长篇报告文学《铁军·亲人》,写出百篇小小说《警官王快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