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
前几年,我和作家叶舟组成两人小分队,前往甘肃临洮县,采访“联村联户”精准扶贫的情况。
临洮,得名于洮河,这座城市顾名思义,一定是临近洮河逐渐聚落而建。有河就有水,有水,人就能生存下来。翻山越岭,跨河过桥,我们这天傍晚,漫步在临洮县城。我看到,新老县城的区域划分明确,街巷里商铺林立,商业兴旺,有大妈在跳广场舞,有退休老干部在搭台唱秦腔,还有年轻人在健身跑步,一幅生活稳定、安居乐业的图景。看到有那么多当代人悠闲而快乐地生活着,我很高兴。
在临洮走了几天,了解到了很多“双联扶贫”的情况,晚上我们就呆在屋子里写作。离开的前一天,叶舟说,你到了临洮,一定要去马家窑看看。
我这才知道,马家窑文化遗存就在临洮。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晚期的彩陶文化,在黄河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天早晨,我们的车子出了县城,沿着一条省道前行,但见白云蓝天,绿树匝道,夏风扑面,阵阵爽快。
忽然,前面断路施工,不让前进了。我们的越野车立即向右,拐进了一条土沟,沿着狭窄的土沟往斜刺里冲。左右两边全都是黄土陡坡,看着有些惊心动魄。假如是战争年代,在这样的地方伏击,我们一定会全军覆没。我在胡思乱想,车子走了十几公里,忽然跃上了一片高高的土梁坡,继续狂奔,两边都是拔节生长得十分高大的玉米,还有村落在一边显现出房顶。玉米普遍高过一个人头和一辆汽车的车顶。
我纳闷儿这里的土壤怎么这么的肥沃,让玉米长得比东北的玉米还茂盛高大?
半个小时之后,我们来到了一处黄土梁子的高坡上。附近依旧是玉米地,我们下车了,我看到在一片玉米地中间,开辟出一条小道,那条道就是通向马家窑遗址发掘现场的小道。我们走了进去,路两边比我高的玉米在飒飒作响。我仔细一看,发现,原来这些玉米的根部都有保温塑料薄膜,是薄膜在保温、保湿、保土地的肥力,怪不得这里的玉米长得这么好呢。青纱帐,玉米地,走着走着,忽然,玉米地到了尽头,我们出现在黄土梁边的一片开阔地上。一路在玉米地里行走,路边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彩陶的碎片。
我看到,在眼前的一片黄土平地上,并排很规整地挖掘了几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土坑,走到跟前,我看到坑里有一些考古队员正在那里忙碌,用铲子一点点地清理现场。在坑的中心,堆放着一些出土的彩陶原件。
这就是马家窑遗址现场!
放眼望去,附近莽莽苍苍,有河谷有高地,黄土坡地绵密起伏错落,这里千年风云变幻,留下了陶器作为人存在在这里的明证。我很激动,是的,就是在这里,远古的人们在这里形成聚落,顽强生活在这里,制作各色陶器。这里是高天厚土,是穷乡僻壤,每天,人都要和大自然搏斗,都要向大自然要活路。马家窑时代的人,还是中国古代时期新石器时期,还是部落民的社会形态。从居住方式上看,估计是窑洞穴居、草棚或者盖的土房子居住。但人的伟大就在于此,生活条件再原始恶劣,人都能够在创造中前行。由此,古老的临洮人创造了十分灿烂的马家窑文化。
我们在挖掘现场的土坡上捡到了一些彩陶的碎片,又在附近逡巡了半天,观察了马家窑的地理地貌。这里是在一面高坡上,能够防洪水、防野兽的袭击,视野开阔,适合聚落。站在晴空下,我闭目想象着几千年前这里生活的人们草裙兽皮、烟火缭绕地生活,烧制精美彩陶的情形。
在马家窑挖掘现场,刚好碰到一位临洮人,他在县城里建有一个私人陶器博物馆,听说我们是作家,就盛情邀请我们去他的博物馆看看。很快,车子按照原路返回,来到了县城。在临街的一处不起眼的房屋里,就是他的彩陶博物馆。几间屋子竟然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彩陶。而且,根据考古学家的细分,还分成了马家窑、马厂、半山等多种类型,有简单的说明,这些类型之间的年代稍有差异,错落分布。
这个民间博物馆馆长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向我们如数家珍,一件件地介绍他的宝贝。在他的小博物馆里,他向我们解答了什么是马家窑文化:
“具体说来,马家窑文化是甘肃的河西走廊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这里的人是河西走廊人的先祖。马家窑文化被认为是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为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距今为五千至四千年左右,是在黄河、洮河、湟水一带形成的文明。在马家窑出土的陶器,大都是生活用陶器,很少见到祭祀用具。陶器采取修胎打磨光滑法,然后放进窑里烧制。这里的彩陶常见的器形有:双耳陶罐、长颈壶、圆形盆、圆钵、圆碗,等等,以圆底为主,也有一些是尖底的。这些陶器可以显示当时在这里生存的人们的生活水平。陶器作为生活的主要用具,是当时的人最贵重的物品,之所以现在出土了这么多,是因为都用来陪葬了,结果就留下来很多。”
“这彩陶上的图案和线条,有没有什么寓意和象征?”我指着一个陶罐问。
“彩陶彩陶,其实颜色并不缤纷多彩。最常见的图形,是以黑色条纹画在橙黄色的陶器上,大都是平行线,上面有鸟纹、网格图案,还有几何图形、动物图案、植物图案,等等。有的动物图案有早期的图腾含义,比如变形的鱼、蛙、兽,等等,显示了早期先民在艰苦生活的过程中,寻求审美表达和与之高上天沟通的愉悦心情。现今发现的彩陶,大都是从墓葬里挖出来的陪葬品,以红陶为主,还有部分是灰陶和白陶,此外,在临洮,还有比马家窑文化晚一点的辛店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文化形态,都是比马家窑文化要晚的、公元前的新石器时期晚期文化。当然,最近的距今也有四千年。”
看着那些静默的马家窑彩陶,我能想象当时彩陶的制作量是很大的,一窑窑地烧制,很多陶器就这么烧制出来,流传到如今,成为了临洮人的精神质地和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