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山西闻喜裴氏家族家教传承两千年

来源:光明日报 | 李建斌  2017年07月17日10:47

裴晋公祠 本报记者 李建斌摄/光明图片

人常说“盛不过三代”,说的是一个家族的兴盛传承很难延续到三代以上,但山西省闻喜县裴柏村的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兴,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而存。”在上下两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世不乏人。”为何一个家族能兴旺2000余年?在裴柏村,裴氏家族的第78代传人裴建民给了记者答案:“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宰相村”见证王朝兴衰

从闻喜县城出发,二十分钟就来到了绿树掩映的裴柏村。村口墙壁上写着“天下无二裴”五个大字,气势非凡。这是由书法家董寿平书写的。村东头的最高处是裴晋公祠,比想象中的“寒酸”许多。“裴氏祠堂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后因裴度封晋国公,改名裴晋公祠。门前59阶石阶,寓意裴氏一门出过59位宰相。”裴建民解释说,祠堂虽小,却代表着裴氏家族的千年传承。

裴氏碑廊中,现存有十几通古碑,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其中《裴光庭神道碑》,由一代名相张九龄撰文、唐玄宗亲笔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裴鸿碑》魏隶合一,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是裴氏现存最早碑刻;《平淮西碑》由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记录了裴度的战功,其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

以碑刻窥裴家,可以想象当年裴氏一门的显赫地位。仅唐朝289年,裴氏就有34人入朝为相,32人出任将军,平均每8年就出一个宰相和将军。连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都说:“观裴氏之兴,唐存亡之亦略可见矣。”

贤达家风袭千年

裴柏村是裴氏的发源地。辉煌的家族史,理当留有众多古建遗存。可在今天的裴柏村,除了一棵沧桑古柏和若干石碑,再无其他古迹可寻。裴建民说,并非时间淹没了历史,而是裴柏村自古以来就没出现过什么恢宏的建筑,这与裴氏“居家勤俭”的家训有关。

了解一个家族的精神品格,家训是最好的窗口。裴家的家规一共有四个方面,即重教务学、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比如,魏晋时盛行厚葬之风,但曹魏时期的清阳亭侯裴潜临死留下遗言,命家人为他从俭办丧事,坟墓中只置备了一个座位和几件瓦器,其余什么都没有。唐僖宗的宰相裴坦,其子娶了同朝为官的杨收之女,陪嫁多饰金玉,裴坦立刻命人撤去,严词指出:“乱我家法。”

《裴氏家训》共十二条,前五条强调的是忠孝仁义,后七条则是并行的处世之道。在这样的家训熏陶下,两千多年中,裴氏家族不只出士大夫,更出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禹贡地域图》作者、地图之父裴秀,是裴氏29世孙;《三国志注》作者裴松之和其子《史记集解》作者裴骃、曾孙《宋略》作者裴子野,合称“史学三裴”;还有盛唐诗人裴迪、遣日第一使裴世清……

裴氏家族不仅在古代能人辈出,在近代,也诞生了世界闻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弃暗投明的将军裴昌会、女中豪杰裴溥言、革命先烈裴崇纲、上将裴怀亮、农民企业家裴正成等杰出人物。

耕读传家盛后世

在教育方法上,裴氏家族更多的是言传身教式的教育和浓厚家风学风的氛围教育。裴氏家族中,无论贫穷富有,崇尚节俭的风气由来已久,而且一直发扬光大。南北朝时的裴昭明家境贫寒,但他不贪暴利,为官清廉,靠微薄的俸禄持家生活,他常对人说:“人生何事须聚藏,一身之外,亦复何须?”

在裴柏村,很多村民家大门中间上方挂着红绸子。这是裴柏村特有的“挂旗”风俗,谁家的孩子出生,孩子的姥姥家要给孩子挂旗。所谓“挂旗”,就是将写有“济世栋梁”“自强不息”“建国英才”等话语的红绸布挂在大门楼中间,并将书写用的毛笔、砚台一并奉送,最后在大门两边栽种竹子,寓意孩子长大成人以后,能成为有才有德之人。

如今的裴柏村,“最豪华”的建筑是裴柏小学。两层教学楼对面,新的教学楼正在施工,秋季开学就能投入使用,音乐室、电脑室一应俱全。在裴柏村,学校有一个独特的代名词——书房,上学即为“去书房”。在裴柏村人的心里,学校就是自家的书房,那是跟祖宗祠堂一样要尊重的地方。

村小学退休教师裴国臣指着自家大门上方“绿野清风”四个大字,告诉记者:“裴家人喜欢写这个,就是耕读传家的意思。”他说,裴家的教育不是一心想要孩子当大官,而是教育孩子不能片面追求一种东西,要既有文化又能劳动。这一教育理念在裴国臣的子女身上得到了完美阐释——他的四个孩子,大女儿是初中教师,大儿子是小学教师,二女儿做财务工作,小儿子开车搞运输。

(本报记者 李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