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风雨中的野葱花

来源:人民政协报 | 徐鲁  2017年07月17日09:10

▲徐鲁

谁看见过美丽的野葱花?

那是大西北草原上最普通又最耀眼的野花,它们就像散落在草原上的星星和珍珠,在荒无人迹的草地上,在白茫茫的雨雾中,默默地、顽强地生长。

辽阔的天地和四季的风雨,赋予了野葱花淡淡的清香。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在那艰苦的岁月里,野葱花曾经是伟大的红军战士们充饥的口粮,它们给红军战士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和胜利的希望,也给他们增添了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坚强的野葱花,即使被偶尔奔跑过的野牦牛、野骆驼践踏过,痛苦地倒在了泥水里,它们也不会轻易地枯萎和死亡。

它们像草原的孩子一样,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生长,在风风雨雨中盛开。哪怕被牧人们的镰刀收割了,被马儿吃掉了,而春天一到,野葱花又会一片青葱,到了夏天,它们又开出了洁白和清香的小花。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队伍里,有许多年轻的小战士,就像盛开在草地上的野葱花一样,顽强地成长着,散发着年轻的生命的清香。

有一位名叫李登玉的小姐姐,参加长征时还只有10岁。

有一天晚上行军,敌人从后面追上来了,枪声叭叭地响着。小登玉拼命地往前奔跑,不料,一只脚一下子踢到了一块尖利的石头上,石棱子把她的小脚趾割断了,脚上顿时鲜血淋漓。钻心一般的疼痛使她忍不住哭了起来。

这时候,从后面赶上来的大哥哥、大姐姐立刻提醒她:“不能哭出声,敌人听到会追上来的!”小登玉一听,连忙憋住哭声,强忍着剧痛,把眼泪咽进了肚里,没有再哭出一声。

红军主力部队在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之后,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早日北上与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合,他们毅然选择了一条人烟稀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路线向前行进,那就是要爬过茫茫的雪山、跋涉过荒凉的草地。

说是草地,不如说是沼泽地更为恰当,只要踩错一步,就会陷进深深的泥淖之中。

有一天,小登玉姐姐因为脚趾受了重伤,走得很疲劳了,忽然间,一脚没有踏稳,滑进了可怕的泥潭里,眼看着全身就要被烂泥埋没。就在这紧要关头,身后响起一个严厉的声音:“不要动!”

小登玉赶紧用双手死死地抠住地面,一动也不动。

这时,战友们互相紧紧拉住,向她伸过手来,猛地抓住她的胳膊,奋力把她提了上来。

没过几天,大家出发时带的一点干粮早就吃光了。小登玉也和战友们一样,又饿又冷,又渴又乏。

幸好,他们看见了许多在凄风冷雨中轻轻摇摆着的野葱花。

李登玉小姐姐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学着大家的样子,拔一些野葱花,甚至挖一些草根充充饥。不用说,清香中又带点微苦的野葱花,给战士们增添了一些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里,对红军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后的一位红军小战士,有过这样的描写:

“他穿着布鞋和灰色短裤,戴着一顶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面那张一点也不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你一看到这样的一个小孩子,心就会软下来,就像遇到一个需要友情和安慰的流浪儿一样。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了吧?可是,我很快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他可不是妈妈的小宝贝,他已经是位‘老红军’了。他告诉我,他今年15岁,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

“四年前?”斯诺当时不相信地叫道,“那么,你参加红军时才11岁喽?你还参加了长征?”

“没错呀,”小战士得意和自豪地回答说,“我已经当了四年红军战士了。”

斯诺被这个乐观的的“红小鬼”深深地感动了。

他在书中赞美说:他们大多数人穿的军服都很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他们说,他们每天洗手洗脸最少三次,可还是脏,经常流着鼻涕,常常用袖子揩,露着牙齿笑。虽然这样,但世界是他们的!

斯诺亲眼见识了这些“红小鬼”的真实生活状况:“他们很少吃得饱,每人有一条毯子,当头头的甚至有手枪。他们有红领章,戴着大一号甚至大两号的帽子,帽檐软垂,但上面缀着红星。他们的来历往往弄不清楚,许多人记不清自己的父母是谁,有些是逃出来的小学徒,有些曾经做过丫鬟,大多数是从人口多、生活困难的人家来的,并且全都是自己做主参加红军队伍的。”

斯诺所描写的这些“红小鬼”,都是十来岁到十五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热爱红军,知道这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红军跟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红军对每一位穷苦的老百姓都是友好和保护的。

这些“红小鬼”参加了红军队伍后,似乎每样工作里都能看见他们小小的身影: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歌咏队演员、马倌、担架员、护士,甚至教员……

“有同志们和你在一起,行军是不苦的。如果要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如果要走二万里,我们就走二万里!”这些坚强和乐观的小战士,这样笑着告诉那个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记者斯诺说。

他们那小小的、坚定的身影,让斯诺从内心里觉得:只要看到他们,就会使人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任何时候,有了这些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

我们的红军队伍不仅是一支战斗队,还是一支宣传队。凡是红军走过的村庄、城镇,都会留下一些宣传革命道理、撒播抗日火种的标语口号。

可是,长征途中,有不少加入了红军队伍的小战士,都是放牛、砍柴出身的苦孩子,从来也没有进过学堂,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箩筐。怎么办呢?不识字、没有文化,如何去写标语、宣传革命道理呢?

于是,在打仗的间隙和行军途中,有些小战士就“发明”了一种“看后背”识字法:每当长途行军的时候,他们就把一些难认的生字写在纸上,然后贴在前面的战士的后背上,一边走路,一边认字,一遍一遍,学会了、记牢了一个生字后,再换上另一个生字。不少小战士就是用这种方法学会了认字,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呢!

当然,在艰苦的长征路上,有许多年龄很小的小红军,因为长时期的风餐露宿和长途行军,吃不饱也穿不暖,体力得不到补充。特别是在爬雪山、过草地的日子里,仅有的一点干粮吃完了,所有的战士只好用野菜、草根充饥,就连队伍里的不多的战马,也都变得那么的瘦削和羸弱。不过,战马再怎么瘦削和羸弱,也比那些瘦小的“红小鬼”强壮和有力气。于是,有的小战士就想出一个“偷懒”的法子:行军的时候,如果遇到机会,就抓住前面的马尾巴,借助战马行走的力量,快步前进。果然,这样爬起山坡、走起长途来就轻松多了。

在红军队伍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不少年小体弱的“红小鬼”,都“享受”过这种拉着马尾巴行军的“待遇”呢!

1935年,毛主席派了一支先遣部队到赤水打头阵,敌我双方在激战中,只见一个十五六岁的小红军半蹲半坐在一块石头旁,一边向敌人射击,一边变换着位置,偶尔把手伸向背后整理着什么。

战斗进行了整整一天,由于敌人增援部队多,红军

伤亡很大。战争结束后,在清理战场时,当地老百姓在牺牲的战士中发现了一个没穿裤子、只穿着一件没过膝盖的旧军衣、腰上拴着“马桶”的小战士。原来,这个小战士正在生病,肚子拉得很厉害,紧张的行军和激烈的战斗使他顾不得什么,就把一个小铁桶拴上绳子挂在腰间,以便在行军作战时应急。

这些可爱的小红军啊,就是这样在战斗中获得了生存的智慧和革命的勇气与信念,在艰难岁月里得到了成长的锻炼。

美丽而顽强的野葱花啊,盛开在红军当年走过的地方。

它们就像一粒粒珍珠、像一颗颗星星在闪烁,像红军战士们留下的脚印在闪光。

(作者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