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回报我们的时代——在鲁院第三十二届高研班结业典礼上的学员发言

来源:文艺报 |   2017年07月14日06:58

坚守文学良知

□田 君

4个月前,我们51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在共同的文学信仰的召唤下,来到那时还樱花烂漫的鲁院,当时觉得时间很长,但转眼就到了今天说再见的时候。

这里所有师长的付出和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正是因为有你们的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才使我们有机会、有条件、有可能摆脱世事繁杂,重新回到教室。是文学之缘,把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学爱好者聚集到了一起。在鲁院的这4个月里,我们朝夕相处,情同手足。是生活让我们可以面对这每一天的美好,也是生活,让我们能够用文学的眼光观察和感知社会人心。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好的时代。因此,我呼吁同学们,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要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关爱社会,努力工作,再创佳绩。在文学创作上,尽己所能,不辱师门,自觉坚守文学良知。用精品力作回报鲁院,用充满正能量的文学作品回报我们伟大的时代。

永葆文学初心

□帕蒂古丽

鲁院4个月的学习,对于大家的文学创作,是一次系统的检验过程,借老师们的慧眼,我们重新发现和认识了自己的创作。老师们的讲座帮助我们发现写作中那些难以觉察的“病灶”。鲁院精心安排的课程,也十分契合我们内心的期待。当课程结束,我整理一页页课表,发现每一节课像一个个板块自动排列,拼接镶嵌出一块丰富的文学大陆,原本一些漂移不定的混沌意识,也开始清晰地着陆。

鲁院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好多年以后,我会回忆起,那些被诗歌点燃的莲塘之夜,跟爱诗的同学们一起唱歌诵诗,那一刻,在鲁院的池塘边,突然想到,曾经与诗歌相伴的青葱岁月,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冲动,幻想将来,也能够好好为维吾尔族写一首长诗。

我也梦想做一个好作家,写出有分量的好作品。我一直认为,作家,应该是一些文学的信徒。在千千万万人中被拣选,我们是被赋予了某种神秘使命的人。我会永葆热爱文学的初心,再严酷的现实,也无法扭曲和改变这一点。

扎根于心底

□徐亦嘏

来之前一直听说这里是文学界的黄埔军校,作家的摇篮,文学的殿堂。但在没有切实感受过之前就只能停留于一种长期的遐想,而来到这儿之后,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了令每一位作家都惊叹和欣喜的感觉,尤其是那些为我们精心安排的课程。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来自全国各个领域。在三小时不间断的讲述中,他们把自己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我们,从各个层面、各个维度、各个方向对我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深刻的文化灌溉,这种饱和式的充电对我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那种思想和心灵的共振是不可名状的。这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文化认知和文学修养来说,作用是极为显著的,同时也极大地扩宽了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开启了视界之外的另一扇窗。

4个月即将过去,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这一份情都将是永远铭记于心的。4个月之后的夏天,我想我能够在馥郁芬芳的花间下,无愧于心地在同学录上留下一笔,我相信每一位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会被鲁院精神所感染,它不需要写明,它已深深地扎根于你我的心间。

从这里出发

□喻之之

这120多个日日夜夜里,在这个具有深厚历史人文积淀的文学殿堂里,我们的心始终被文学的神圣之光照亮。鲁院通过60多年办学历程形成的“继承、创新、担当、超越”的传统,以及这座“作家摇篮”独有的人文气息,时时浸润着我们的心灵。从走进鲁院那一刻起,我们的创作已经与鲁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在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刻,我才深刻地感觉到,鲁院是我们文学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从这里出发,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责任。

经过这4个月的学习,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我意识到好的作品是个体的孤独和疼痛,但也应该是时代的共振。是时代的共振,但同时也应该血肉丰满、肌理细致的。老师像是授予了我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划开文本的皮肤,重新辨认,哪是头骨、哪是肋骨,哪里是动脉,哪里是毛细血管,让我们全方位地、更为理性地认识各种文体。学习,让我由一种自发的写作变成一种自省的、有意识的写作。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以一名鲁院学员的身份要求自己,严格自律,勤奋创作,给母校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