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17亚洲书店论坛:后书店时代,读者如何与阅读相遇?

来源:文学报 | 郑周明  2017年07月13日17:03

原标题:2017亚洲书店论坛在成都举行,业界聚焦探讨——后书店时代,读者如何与阅读相遇?

2015年小说《岛上书店》畅销全球,书中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家书店,那就算不上个地方了……”

过去十年,书店在亚洲得以蓬勃发展,除了大名鼎鼎的日本茑屋书店,还有东京的岩波书店、台北的诚品书店、南京的先锋书店、上海的锺书阁、成都的言几又……它们从复合业态发展到创新设计理念,广受业界关注。事实上,实体书店和城市文化正在紧密相连,翻开一张亚洲地图,我们很容易发现,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经常与城市里久负盛名的书店密不可分:岩波书店被认为是东京的文化地标之一;台北的好样本事书店,曾被评选为“全球最美的20家书店之一”;南京先锋书店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为全球十大书店……

近日,来自十座城市的十家书店经营者聚集成都“亚洲书店论坛”,与来自零售、设计、品牌等业界专业人士一起探讨“后书店时代”书店如何呼应城市文化,又如何寻求新型方式与读者共同发现阅读本身及周边那些事。

书店身上的城市烙印

“十座城·十座文化地标”,这个主题对于书店经营者而言不啻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如果我们稍微追溯实体书店从衰落到振兴的过程,也就是近十年的时间。以言几又为例,2006年创始人但捷在成都开了第一家“今日阅读”社区书店,到2015年开设言几又,在北京、成都、上海等地陆续开设分店,面积都在数千平方米规模之上,言几又“旨在探索介乎家与写字楼之间的第三种可能,致力于打造一个涵盖书店、咖啡厅、艺术画廊、文创生活馆、创意孵化地的‘城市文化空间’”,在它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实体书店转型的明显趋势和特征。如果扩大到亚洲范围,这个趋势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有了预示,1983年日本第一家茑屋书店在大阪诞生,当时便以书店、出租DVD和CD起家,到了2011年,由原研哉、池贝知子等日本知名设计师参与设计的东京代官山分店,植入了影音馆、摄影馆、餐厅、绿化设计等区域,一经面世便引起轰动,入选“世界最美的20家书店”。

能够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必然与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或脉络有着强烈的互动呼应,这种呼应从书籍本身的安排到读者群的定位,都有见微知著般的不同呈现,正如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所说,因为书店自身的创新和业界的不断探讨,使得在今天我们得以“讨论书和城市的关系、书和人的关系、书跟生活的关系,能关注到书籍所带来的影响这个话题”。像来自东京的书店代表岩波书店本身是一家成立于1913年的老牌出版社,不仅出版了大量的学术书籍,并且也出版了岩波文库与岩波新书等丛书,对经典作品与学术研究的成果在日本社会中的普及有所贡献,对文化的大众化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就是书店总编辑马场公彦所认为的,“东京虽然保留了江户时代的历史风貌,但是更现代性的精神家园,仍然还是在书店里面”。参与图书出版,推出图书品牌,这是岩波书店与东京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自台北好样本事书店的汪丽琴说台北是一座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潮流的城市,最终衍生出非常温和舒适的一面,书店氛围强调生活艺术美感,在她的书店中便融合了生活、美食、设计等书籍与来自全球各地生活杂货的产品形态。

以学术和文化沙龙见长的南京先锋书店在许多年轻读者心中有很重的分量,总经理周平认为南京与先锋书店之间的关联是“历史尘埃注定了南京悲情而伤感城市性格,而先锋书店希望用先锋精神使城市人感受到新的气息”。上海锺书阁书店的每一家分店开张都会以设计空间上的亮点引起关注,书店副总经理贾晓净表示,锺书阁的经营理念一直在吸收海派文化中海纳百川、兼容创新的特点,新颖的空间设计与关注人文社科书籍是它坚持的特质。此外像西安万邦书店注重历史风物的呈现、杭州晓风书屋以书传递理想、传递人文关怀的理念,都是在讲述每家店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每家店都生长、扎根在自己的特殊土壤中的故事。这也可以看作是实体书店转型后对城市精神的深度融合,对读书人潜移默化的文化自觉。

未来书店如何定义阅读

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书店已经面临“后书店时代”,实体书店正在普遍成为文化空间,售书功能越来越弱,增加了很多业态的融合,本质上都是向文化空间做转化。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书店是新零售业态的新尝试,就像现在很难区分一些超市和餐厅的融合,边界会越来越模糊,这是新零售一个很重要的核心。传统书店是一个强调个体的精英式读书的场所,而新的实体书店会将目光锁定在那些富有创造力、消费力的人群身上,他们关注阅读也关注阅读周边那些事,多种业态进入书店,正是在培育和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

本报之前关注网络书店开设实体书店现象时也涉及了新零售概念,其实它不仅打破了零售种类的边界,也强调了大数据对实体的影响作用,像亚马逊实体书店和当当网实体书店,都是以网站上的大数据优势在重新排列书籍、推荐书籍、优化购买人群、细化阅读兴趣,其中的优势显而易见,但质疑声聚焦在阅读趣味的单一化以及过于精美的书店是否与阅读本身在渐行渐远。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书店代表也给出了不同的判断,言几又是属于完全拥抱业态融合也积极于此的代表,它将书店二字从店名中去掉,定义自己是“生活方式体验空间”,但捷表示“今天为止大家看到言几又,已经融合了十余种不同的业态”。记者在上海言几又看到从最基础的产品与图书题材配合,到餐厅、咖啡馆、艺术廊等业态的融入,在综合性和深度性上的确是当下实体书店的一个典型,像茶文化书籍边上的创意茶器、影音书籍边上的音乐播放器,都是近期热门的“网红产品”,看得出网络数据与线下销售的互相配合。北京单向空间则选择未来继续以文化沙龙和会员服务为主要目标,为优质读者群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打造线上与线下互动的读者社群。来自新浪读者的代表认为,未来书店应将书店跟教育做更深度的契合,推动家庭规模的文化消费。擅长集聚文艺青年群体的豆瓣网代表一如既往认为,书店未来应该更多服务于年轻人特别是校园学生群体,精准的用户群体才会带来精准的服务内容。

与上述书店对未来预判略有不同的是,南京先锋书店的周平认为:“现在综合模式出来以后,书店里有面包、咖啡、文创等,很多人质疑,这不是书店。我认为不管模式怎么创新,图书的主体和品质不能变,必要的前提是要保证空间文化性的打造,还要有公共性、社会价值。”2015年杭州晓风书店开设了一家医院书店,为那些陪伴病人的家属提供一个休憩和阅读的空间,负责人朱钰芳表示,书店“未来可能会特定到某些社群中去,开小而美且能结合晓风气质的精致书店”。开拓新的读者而非仅仅服务于某一类读者,这也是岩波书店马场公彦的观点,他介绍说,日本的书店大奖为书店开拓新的读者起到很大作用:“书店大奖就是全书店行业都来推荐最想看,最想卖的书,组织全体实体书店的店员投票最想购买的书,来选择一个作品,选择了以后再去各地的书店里面推广,这就是发掘新的读者。”他提到的成立于2004年的书店大奖,也是催生日本出版业界百万级销量的有力推手,不少后来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畅销书籍最初是得益于该奖而扩大了读者传播,这也为书店聚拢读者人气起到很好的效果。

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总规模同比增长了12.30%,可是大部分图书利润读者都贡献给了网络渠道,留给实体书店的很少。书店经营者都明白,与其他零售业相比,读者进入书店停留的时间是非常久的,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可以产生许多衍生服务来让书店不依靠图书而盈利。当然,在普遍成为文化综合空间的大趋势下,其实依然有许多个性的选择,一座书店的多元业态和不同书店的专注唯一,并不冲突。多元的存在、多元的理念才能让读者真正各取所需,我们对未来书店的想象与探索也不会止步于此,每个时代的阅读方式都值得爱书之人共同去坚持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