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

来源:文艺报 | 刘仁前  2017年07月12日07:14

一坐上前往顾高镇芦庄村走访的大巴,心头默念着的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中广为传诵的名句。

时在冬季,田野似少了春的生机、夏的盎然、秋的饱满。因为元旦将至,沿途高层建筑物上挂上了迎新的条幅以及商家的促销广告,鲜艳而吸人眼球。近一小时的车程还算顺利,我和同事小周很快就来到了芦庄村委会的村部。大概是我们要去的16组距离村部还有一段路,村里的万支书安排了两名村组干部用摩托车送我们。我并不熟练地抬腿跨上摩托,那“突突突”的声音便响了,身后一股青烟飘出,我们出了村部上了村路,向要走访的目的地进发。

这样的行驶方式,于我已经是十五六年之前的事了。因而,在村部门口,虽然我没有作任何迟疑之举就跨上了车,其实我的心里是敲了几下小鼓的。不适应是显然的。一直以来,我自认为是一个接地气的作家,我的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所描述的就是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所塑造的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得到的好评与肯定一直温暖着我。而每年组织文艺家开展走访挂钩联系点,上门慰问贫困群众,也拉近了我和当地老百姓的距离。

然而,当我重新坐上镇里一位同志的私家车,继续我们的走访时,我发现自己与老百姓的距离还是有些远了。坐摩托后面,颠颠簸簸,起伏不定,再吹着扑面而来的寒风,那种不适应,一下子就让我知道了自己身上已经有了一些“官气”。于是,到16组之后,我坚持不再用车,一家一户,串门交谈。在走访的村民家里,我摊开走访笔记本,写下“2016年12月24日”,这个原本极普通的日子,会因为“大走访”而深深印在我的心底。

两名村组干部对村民家庭情况的熟悉,让我心生感动,他们在基层工作真不容易。在摩托车上,我就和载我前行的老万聊过,他曾经是一个村的支书,芦庄村合并之后他成了“片长”,但做事的认真劲儿没有变,从他憨厚的笑容里,我知道,他很是为他拥有一份村情联络图而自豪。我也会为家庭幸福、日子红火的村民而开怀大笑。走访中,碰到一老奶奶,儿子和媳妇在城里工作,孙子在北京读研究生,老奶奶谈及自己的孙子,骄傲地告诉我:“在北京,读研呢!”话语里,幸福满满的。

尽管我希望就这么一直“开怀大笑”,可有些村民的生活情形,还是会让我无法释怀。81岁的段圣宝老人,因为家中突发变故,儿子服刑,孙子常年在外,自己和老伴相依为命,身体不好,生活陷入困顿。在他的家中,他苍老枯骨的手拉着我,告诉我说,他们的衣服几乎都是从垃圾堆里捡的。我的心被刺了一下。郑重地递上印有党徽的“党群连心卡”,告诉老人家,这上面填有我的名字和我的联系电话,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打电话给我,我一定尽力帮着解决。拖着沉沉的脚步离开段圣宝老人家,简陋破败的屋舍,老两口憔悴哀伤的面容,怎么也不能从我眼前抹去。

返程途中,当我得知几天之后市委宣传部将组织“三下乡”慰问活动到顾高镇,便将段圣宝老人的情况作了反映,很快段圣宝老人被列为“慰问对象”,获得了崭新的棉被。这寒冬里的温暖,既温暖着像段圣宝这样的贫困老人,也温暖着像我这样的“走访者”。

“大走访”让我的脚踏上了顾高,踏进了芦庄,我会时时反问自己,我的脚上究竟沾有多少顾高芦庄的泥土?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骄傲地告诉自己,我的心里已经沉淀了对顾高对芦庄对像段圣宝老人这样的走访对象一份宝贵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