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再怎么谈IP剧,内容开发都是根本

来源:文艺报 | 方彬  2017年07月12日07:01

缺乏优质内容资源、艺术审美和社会价值观低俗化、营销流程和固定模式使作品缺少独特风格是目前IP剧存在的根本问题。面向未来的IP剧创作,需要在坚持内容为王、打造文化IP和提升艺术价值、注重作品制作和打造IP品牌延伸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芈月传》

《步步惊心》

IP剧发展的驼峰路线

我国影视业的IP热潮开始于2011年左右,2012至2013年持续升温,2014年至2015年全面爆发,2016年进入热情高涨阶段,2017年上半年,IP电影开始走下坡路,IP电视剧依然热力不减。总体可以看出,IP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驼峰路线。

2011年《步步惊心》《倾世皇妃》《甄嬛传》三部古装题材的电视剧播出,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三部作品分别改编于同名网络小说,也开启了热门文学IP改编影视剧的风潮。其后《轩辕剑》《古剑奇谭》的热播进一步证明了IP剧的受众号召力和品牌影响力,驱动大量影视资本转而流向IP领域。自2014年起,IP电视剧就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引发业界广泛瞩目。在2015年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IP电视剧成为主力军。《古剑奇谭2》《芈月传》《幻城》等IP大剧吸引市场眼球,未播先热。此外,2015年又称为IP电影的黄金时代。从年初贺岁档《狼图腾》《爸爸去哪了2》,五一档、暑假档出现的《何以笙箫默》《左耳》《栀子花开》《小时代4》等青春类电影,再到下半年上映的“鬼吹灯”系列的《九层妖塔》《寻龙诀》等,IP电影全面爆发,故事内容日益多样化,题材类型广泛。在传统影视之外,IP网络剧也异军突起,一批IP网络剧被誉为超级网剧,《匆匆那年》《无心法师》《盗墓笔记》等热门IP网络剧的制作成本、创作水准、收视数据甚至可比传统电视剧。2016年IP剧收视依然火热,有《花千骨》《锦绣未央》《青云志》等多部电视剧亮相。2017年IP电视剧依然热度不减,开年就有两部IP剧开播,一部是改编自沧溟水小说《大唐后妃传之珍珠传奇》的《大唐荣耀》;一部是根据唐七公子同名小说改编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然而,观察2017年上半年的电影市场,一些根据IP改编的电影不仅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可,反而票房增长乏力,没有获得预期效果。虽然近几年IP电影红火,但经过2017年国内电影市场的调整, IP不再是保证票房的绝对法宝,再好的IP假若没有优质的内容和拍摄制作基础作为支撑,也难以赢得观众的青睐。

IP剧的火热有“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内在原因。新媒体时代的营运方式呈现出参与互动式的特征,也为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平台,为IP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促使IP剧充分发展。

从传播内容上,IP剧的内容大多来自网络小说或游戏的改编,题材偏好于青春、偶像、仙侠、穿越、架空、玄幻等内容,制作方在原素材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影视剧的形式进行二次传播。从小说改编而来的IP剧,其故事人物、情节、写法、风格等大多来自互联网上读者们的建议或启发,他们有自己的论坛和贴吧进行讨论和投票。可以说,这是一种群体性的创意共享式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符合了多数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所以,热门IP剧在出版时就已经拥有了众多粉丝群,为电视剧、网络的收视率、点击率奠定了基础。

从传播渠道上,“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形态是对互联网工具的优化使用,由于众多IP剧是基于网络资源的再生,在播出渠道上体现出更多融合性的特点。从受众参与反馈上,传统电视剧制作播出模式中,受众处于反馈的最后环节,作为消费群体存在。随着社交媒体和播出平台的多元化发展,IP剧打破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最大限度地将受众纳入到生产制作环节中,与受众形成了参与互动式的关系。以热播IP剧《琅琊榜》为例,受众参与网络IP内容的改编过程,参与电视剧的前期策划、演员甄选、情节设置、主题曲征集等环节。整个过程充分发挥IP资源,打造一个开放和交互式的创作空间,提升作品与受众的关联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参与互动的要求。从传播效果上,由于IP剧在创作中受众积极参与,在播出形式上提供全屏输出和多种渠道共享的平台,在受众反馈上积极互动、吸收采纳受众建议,并拥有大量粉丝,形成稳固的相关度,使得IP剧的播出效果都非常好。

IP剧仍在延续的三个突出问题

虽然IP剧发展势头火热,但是IP剧仍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缺乏优质的内容资源。综观近年来的IP剧,引起巨大反响的作品寥寥无几。由于专业编剧和职业作家的作品出产时间较长而且数量较少,无法应对电视台产业收视率的要求。播出内容的缺乏使得这些媒体平台走上了联合加自制的道路。改编网络小说成为最高效的策略,所以越来越多公司把目标对准开发IP资源。IP题材具有粉丝基础和潜在的价值,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由于快餐式的文化产业,依据资本积累的盈利思维,导致网络写手为了迎合市场而对原创IP内容进行炮制,原本IP产业的原创精神被资本绑架,大量抄袭雷同的作品层出不穷,粗制滥造的批量生产产品代替了精雕细刻打造出来的精品。IP剧内容质量大幅下降,表现为内容粗俗浅薄,故事情节歪曲事实,为了取悦网生代观众,擅自改编历史,加入了感官刺激元素等。

IP剧的创作模式已经由传统的以作者为中心转变为现代的以受众为中心,原先起到引领观众作用的创作者如今受到受众市场的支配。文学艺术作品一旦迎合消费目标,将丧失其纯粹性。从网络文艺开始,接受者和创作者的关系发生了错位。网络文学出现跟风、雷同的现象,缺乏了创作者所保有的独特思维,人类的思想深度和价值观的弘扬。同时,题材也呈现娱乐化和低龄化倾向。

其次,艺术审美和社会价值观低俗化。IP作为有价值有粉丝基础的原素材,IP剧实行迎合受众的娱乐化道路。在利益的驱动下,电视剧制作变成一种复制、拼凑、快速产出的工业模式,忽视内容生产和作品的艺术追求,迎合受众趣味,寻找捷径来争取制作商投资回报最大化。追求感官刺激,追求形式上吸引眼球的效应,重视服装道具的光鲜亮丽,重视演员妆容的精致完美,重视强烈的视觉体验,忽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忽视艺术审美的追求。

再次,营销流程和固定模式使作品缺少独特风格。IP剧的开发,从小说创作改编,到演员阵容的选择,再到电视剧制作,整个营销流程都是一个固定模式,缺少独特的内容和风格,而且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批量生产、机械复制,无论题材如何变化,模式、情节、制作、场景都固定下来,导演以实现消费者体验的舒适化和投资回报的利益最大化为最重要宗旨。人气和颜值代替演员演技成为选择演员的首要参考要素。市场推广采用人海战术,线下举办粉丝见面会,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聚拢粉丝。与传统电视剧相比,IP剧更依赖于网络这一传播渠道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演员、导演、制片公司、电视台、IP自带的粉丝都自发地参与营销。整个营销中,聚焦重点在IP剧的形式上,而对作品的内容、内涵、价值和意义的深层次探讨减少了,观众的注意力从内容转移到形式上,不仅对轻松愉快、内容空洞雷同的IP作品逐渐接受,而且自觉维护这种“大IP+大明星+大制作”的IP固定的制作模式。

优质内容是未来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面向未来的IP剧创作,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首先,坚持内容为王。无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优质的内容仍然是未来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走向。影视作品能否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归根到底取决于故事内容能否打动人心。影视作品要达到既叫座又叫好,不能仅仅依靠炒作IP概念,更核心的要素是注重内容开发,树立精品意识。一方面,选择IP资源应具备成熟的故事内容,拥有实质的文化内核和价值观念,能让受众从中感受到思想的熏陶。另一方面,IP剧在改编过程中应该尊重原作,力求在保持核心要素和价值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开发、创新性利用,增强IP内容转化能力。坚持高水准的制作要求,打磨充实故事内容,从而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其次,打造文化IP,提升作品艺术价值。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本身就具有教化引导的功能,一部好的电视剧应该通过故事和情境让受众产生共鸣,进而演变为社会文化现象,得到受众认可。优质IP缺的不是故事,而是如何把好故事讲好的制作团队和制作手段。网络IP剧的内容是经过受众考验的,受众对原作品的喜爱度会转嫁到新的作品形式上,但这并不能成为IP剧制作粗糙、快速产出的理由。网络IP剧是对网络文化的基因延续,在制作中应该把握好原素材的内容核心,提升作品内在价值,兼顾内容与IP,整合形式与内在审美,打造真正的文化IP大剧。

再次,注重作品制作,打造IP品牌延伸。“大IP+大明星+大制作”的方式不是万金油。在IP剧的拍摄时注重细节和内在逻辑,注重电视剧制作的严谨性。受众对于作品具有鉴赏能力,扎实的剧本和精心的制作才是保持口碑的长远之道。IP素材成功转化为影视剧作品,也有益于产品的再次开发。同名电视剧热播后,同名网络游戏、手游、实体书籍等都受到观众热捧,实现资源重复利用。网络IP剧从资源获取、制作、流通、播出相对减少制作方成本,但同时可以延伸市场品牌,实现新产品开发,衍生品牌效应,构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