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戏曲现代戏如何发展

来源:文艺报 | 王绍军  2017年07月10日06:40

梅兰芳在时装戏《一缕麻》中饰演林纫芳

欧阳予倩的时装戏剧照

豫剧《朝阳沟》

沪剧《挑山女人》

淮剧《小镇》

现代戏名称的来源与内涵

20世纪以来,中国剧坛出现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时装戏。在这些剧目中,有不少反映了当时民众所关切的各种社会问题,针砭时弊,宣扬政治主张。在艺术形式上也作了相应的变革。

在时装戏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戏曲演员,如潘月樵,夏月润、夏月珊兄弟,汪笑侬、冯子和、王钟声、刘艺舟、田际云、周信芳、欧阳予倩等,他们紧跟时代潮流,编演了诸多针砭时弊的剧目。

在时装戏诸多的实验者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京剧大师梅兰芳。1913年,初到上海的梅兰芳观摩了上海以近代和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大受启发。他由上海返京以后,便根据当时北京的一个实事新闻,编排出第一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在《孽海波澜》的排练中,梅兰芳及其合作者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别于传统戏曲的戏剧试验。

如果说,早期的“时装戏”这种针砭时弊的社会性是艺术家们自发探索新的艺术形式时的附带属性,那么到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属性被大大提升,在名称上也有了一个新的称谓:“现代戏”。包括革命历史题材,如《金沙江畔》《杜鹃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以及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工业题材的《海港》、农业题材的《龙江颂》、抗美援朝题材的《奇袭白虎团》、商业题材的《向阳商店》等。还有以真人真事为内容的。人物传记性题材,如京剧《孔繁森》、豫剧《焦裕禄》、沪剧《挑山女人》、淮剧《小镇》等。

新形势下戏曲现代戏的新特征

当今社会,“经济的全球化”、“生活方式的网络化”、“汉语的普通话”、“农村的城镇化”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也改变了戏曲传统的生存环境。“城镇化”使得原来以自然聚居方式为主体的地域性戏曲剧种观众被化整为零,四散分流。普通话的普及好处是方便了各地民众的交流,弊端是使地方戏曲赖以依托的方言载体逐渐消亡,大部分年轻人已不能娴熟地运用地道的家乡方言来沟通,而代之以各种混合口音如“川普”、“济普”等语言形式来交流。

这种物质层面上的聚居群体的消逝、人口的流动重组、文化层面上方言载体的消解,使得戏曲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新的地域性、迁徙性的挑战。新“四化”现象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戏曲的艺术形态。

其外在的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内在思想内容的变化进行了相应的变革。

在都市化生活及艺术审美趣味的影响下,戏曲现代戏逐渐出现了以下特征:

舞台样式的话剧化:在时代的变革中,传统的戏曲表现形式和当代的生活内容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话剧在一个时期成了戏曲反映现代生活所主要借鉴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舞台样式向话剧靠拢,追求写真求实的生活场景。

艺术风格的歌剧化:当前的现代戏创作在整体艺术风格上还出现了追求宏大气势的歌剧化倾向,以歌队的咏唱烘托主演,营造气氛;以舞队作为基本的视觉艺术形式,以群体的团块式调度造型取代了戏曲流线型的调度形式,以期营造气势恢弘的场面和效果。

音乐配器的交响化:当前的戏曲创作出现了一种普遍的配器、音乐交响化的现象,在演员开唱之前难以分辨是哪个剧种。戏曲音乐配器的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

现代人物表演方式的传统程式化:长期以来,在现代戏的排演过程中,熟悉并习惯于用传统程式技法塑造角色的戏曲演员们普遍遇到这样的情形,既面对活生生的现代人物不知该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现,举手投足都是传统老戏的程式化表演,形成人物身份和表演形式两张皮的不和谐现象。

现代戏创作的“四要方针”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现代戏创作可以采取以下“四要方针”。

向生活要人物:长期以来,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苏联戏剧及其理论在中国剧坛占据重要位置,对戏曲界也影响颇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理念,使得向生活学习,体验人物,成为现代戏创作一个不可或缺的流程。

经过深入的体验生活,在准确把握人物基调的前提下再运用戏曲的形式予以表现。经过这种从内容到形式,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使演员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先像人物,再像剧种,既是生活的,又是戏曲的。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迈出创作的第一步。

向戏曲要技术:在确定了剧作的整体风格之后,创作的关键就是如何选取、创造合乎规定情境和人物特色的程式技法。传统的程式技法,仍然是戏曲演员塑造现代人物的主要手段。二者的交融、分寸的拿捏关键是看怎样结合人物、规定情景去有机的化用,使其成为属于“这一个”人物的形体语汇。

向“扮相”要“身段”:人们的衣着样式往往是时代、风俗变迁的标志之一。“人物的身份、地位、气质、风度以及其在冲突中的情感变化一旦摸准了,就应该定扮相。定准了扮相,唱、念、做、打就易于和谐统一。”否则,就容易杂乱无章。在现代戏中,传统戏那些极具可舞性的长袍大袖被各种制服便装所替代,一些传统戏曲舞蹈也因这种服饰载体的变化而无法施展。如何适应现代服装,寻找各类现代服饰的特性,研发出相应的合乎人物身份举止的动作姿态,是戏曲演员排演现代戏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

要根据角色所处的环境,特定的性格气质,根据角色所穿服饰的特点,挖掘、创造出既符合人物精神气质、职业特征、又具戏曲韵律、生动自然的肢体动作,这是创作现代戏曲人物的关键。

向话剧要方法:长期以来,“话剧加唱”这个术语是带有一种贬义意味的。认为是将话剧和戏曲两种艺术形态的简单结合,削弱了戏曲艺术的特色和魅力。但从戏曲创作和教学的角度看,吸取话剧提炼生活的方法和表现形式,先用话剧“生活小品”的方式来提炼、表现现代戏曲中的人物,是提高戏曲演员对人物的分析、创作能力,消解其所固有的、与现代人物不相适应的传统戏曲身段功架,使表演自然生动的有效方式。使经过生活、话剧、戏曲三层过滤后的动作“身段”成为人物所属举手投足的必然。提高戏曲演员思索、提炼、创造人物的能力,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传承性思维”,把自己的切身感受融入角色,创造出适合于角色的外部表现形式,成为属于角色的“这一个”。

拓宽现代戏曲的题材领域,开掘、丰富表演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表现为人们在生产、生活方式中动作性的减弱。电梯代替了上下楼,汽车、火车代替了骑马坐轿,万吨巨轮代替了划桨摇船,电缆索道代替了攀山越岭,电脑书写代替了笔墨纸砚。至于新出现的飞机火箭等,则更不是戏曲动作所能表达的内容。

戏曲传统的程式肢体语汇,乃是在一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在千百年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多大改变的情况下、由历代无数艺术家不断创造、革新、琢磨加工才慢慢成形并逐渐达到完美的。而现代戏曲真正走上舞台,至多不过百年时间,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急遽变化的状态下,固定程式的形成很难找到生活依据。

新的戏曲程式的形成,即缺乏必要的锤炼时间,又缺乏较为固定的生活依据,当新的程式还未正式形成之时,新程式所依据的生产生活方式已迅速为更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所替代,而使所谓“新程式”迅速成为过时的“废物”。戏曲诸多具有摹仿性、叙述性的传统程式化表意动作被现代科技化的工具所替代,那些融汇在叙述性动作中的优美舞姿和舞蹈属性也随之消解。

因此,拓宽剧作题材的表现领域,开发适于戏曲表现的相应的艺术形式,是戏曲在当今时代得以发展的一条可行的路径。

军事题材:在反映当代生活,以商贸、科技、经济为主流的现代戏中,戏曲翻打跌扑的传统武技似乎失去了用武之地,而军事、体育题材的开发可为戏曲武技的发展提供一片新的天地。例如武警、特种兵部队独特的训练、战斗方式,为戏曲翻打跌扑等传统程式技术的运用和演变,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发展空间。

体育题材:随着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性减少。因此,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滑冰、游泳、交谊舞等体育运动成了人们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在这些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动作性和舞蹈性,是可供戏曲肢体语汇创作开发的另一个丰富的矿藏。

挖掘生活题材中的可舞性内容:除了军事、体育等特殊题材外,反映当代普通百姓生活状态的题材仍然是戏剧家们需要关注的领域。在这类剧目中,也有许多可以开发的表现性内容和可舞性元素。

创作者要善于挖掘那些蕴含在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的舞蹈性因素,如打字、看电视、坐飞机、乘火车、逛超市等等具有动作性、舞蹈性的生活形态时,可充分发挥戏曲舞蹈程式性、叙述性特长,将其提炼出来,并配之以恰当的音乐(打击乐)伴奏,将这些充满动感的现代生活内容予以舞蹈化表现,使之成为优美的生活化舞蹈。

排演现代戏最难之处,不在于用浓墨重彩的方式,在剧中安排诸多精美好看的大块舞蹈,而在于使人物那些日常的动作既富于生动自然的生活气息,又富于戏曲化的形体韵致之美,做到二者的结合,是现代戏曲创作的一种佳境。

现代戏应具备的艺术特性

一部成功的现代戏应该具备以下特性:时代性、历史性、独创性、延续性、继承性。

以豫剧现代戏《朝阳沟》为例,这出戏成功之处首先是剧作内容和思想主题具有时代特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其次是音乐的成功,几乎是无声不歌,大量脍炙人口的叙述性、抒情性、交流性唱段,使它具备了音乐剧的质素。剧中人物形象性格塑造也十分成功,银环、拴宝、拴宝娘等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活灵活现的屹立在舞台上。再次是风格、戏剧结构、语言、情节、节奏的成功。第四是当代演员对剧作时代精神的继承和演绎。河南豫剧院三团的演员们演出的《朝阳沟》既继承了豫剧的艺术精髓,又演绎出了这出戏应有的时代精神和人物的精神风貌,成为当代现代戏传承、发展的典范。

地方戏曲的现代戏创作要狠抓地域风格、剧种特色。在遵循本剧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挖掘本剧种的表演艺术遗产,在台词、表演中挖掘地域性格,在唱腔中挖掘剧种特色。积极挖掘反映本地文化、符合本剧种特色的题材,以现代戏反映当代故事,化用传统的程式语汇,创造新的符合、反映时代生活的新程式,进一步吸收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开掘、创造出符合自身条件,符合人物基调的艺术形象。练好内功,提升本剧种的艺术品质,提升外功,开拓市场,走出地域局限。

艺术的魅力在于唤起观众对自身生活的记忆,要把戏剧变成大众的日常消费才有生命力。要提升现代戏的思想性、深刻性,让观众在艺术的欣赏中感受到心灵的洗礼,以及对社会对人性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