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文化的根脉,早已深深连接在一起” 粤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不断深入 互惠共赢局面日益凸显
在日前举行的“粤港魔术交流大会”上,粤港两地艺术家联袂献演了众多精彩的杂技、魔术等节目。
记者 周豫 实习生 朱轩 马泽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期导读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今年6、7月间,粤港两地近期的文化艺术交流合作非常频繁、活跃。
6月23日,“2017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粤港魔术交流大会”在深圳欢乐谷举办,粤港两地30多位魔术师齐聚一堂,一连三日15场艺术交流活动精彩纷呈。在深圳欢乐谷干了20年的女魔术师茹仙古丽,亲眼见证了这些年来粤港魔术界“亲如一家人”的融洽氛围。
7月3日,两地粤曲名家在香港红磡体育馆,联袂举行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粤曲群英会”。改革开放后首位在香港开个唱的广东曲艺名伶陈玲玉为此次盛会倾情上演了一曲《星海黄河》,博得满堂喝彩。多年来,陈玲玉在粤港曲艺舞台一直被誉为“走在时尚最前沿”的演员,深受两地观众的喜爱。
7月7日晚,现任香港小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叶詠诗将回到“娘家”——广州,在星海音乐厅指挥广州交响乐团,演绎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她在广州出生,香港长大,曾在穗港两地的交响乐团担任过多年的首席指挥、音乐总监,其音乐事业与这两座城市都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下,随着越来越多艺术家的加入,粤港两地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艺术资源共享、人才优势互补、产业互惠共赢的效果日益凸显。正如陈玲玉所言,通过这些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人们看到的是“粤港文化的根脉,多年前就早已深深地连接在一起。”
故事1
刮起“民族风”的魔术师茹仙古丽
“在深圳,粤港魔术界亲如一家人”
“快快,跟上节奏跳!”正在排练场指挥队友的茹仙古丽·艾拜都拉大声喊着,“要想给观众呈现出最好的表演,就必须认真练习,大家今天辛苦一下,多来几次……”为了在“2017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粤港魔术交流大会”系列活动上有更好的表现,她在彩排时丝毫不敢松懈。
在魔术界,通常都是男性“雄霸天下”,而女魔术师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超越男性同行。不过,来自喀什的维吾尔族魔术师茹仙古丽却是个例外。她不仅成为了深圳欢乐谷众多魔术师中的“首席”,更凭借精湛的“纸牌魔技”和大型“幻象魔术”,在国内外魔术圈闯出一片天。
18岁时,茹仙古丽开始学习魔术,年纪轻轻便被誉为“飞牌仙子”。26岁那年,她奔赴深圳,开始创作、主演大型魔术,成为业内新生代“魔术皇后”。来深圳以前,她早已成为新疆杂技团国家一级演员,曾被评为首届新疆“十大杰出青年”,还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谈到来广东发展的原因时,茹仙古丽说:“因为广东是改革开放前沿,能接触到最新的文化信息。”
1997年香港回归,让深圳成为连接港澳台文化发展的桥梁,也让这片创业热土充满了机遇。当时深圳欢乐谷还没有大型魔术主题晚会,茹仙古丽就与她的团队一起创作了魔幻剧《梦幻神曲》,并参加了首届中国杂技金菊奖魔术比赛,一举夺得了中国杂技家协会颁发的特别奖。
“广东、上海、北京三地的魔术界各有优势,相比之下,广东更易发挥地缘优势,学习借鉴香港、澳门、台湾魔术界的经验、技法和思维。”不仅如此,茹仙古丽感受最深的,还有深圳观众对她的节目所给予的宽容。“我打破了魔术师一出场就穿黑色燕尾服的传统习惯。我们有那么多漂亮的民族服饰,为什么不穿呢?”带着这样的想法,茹仙古丽开始把民族服装融入魔术里,给自己的表演增添了美感的同时,也在魔术界刮起了一股“民族风”。
在深圳,茹仙古丽在欢乐谷一干就超过了20年,如今平均每年演出更是高达700多场次。在这里,她也见证了魔术在广东的发展。当年,深圳只有欢乐谷一家做魔术表演;现在,10多个主题公园都在搞魔术节。
此外,例如两年一届的粤港澳台魔术交流展演等活动,既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切磋的平台,也有利于挖掘新人、新作品。今年6月23日——25日,在欢乐谷举办的粤港两地魔术界庆祝活动中,两地魔术师们联袂为观众献上了诸多精彩表演,不少创新节目颇具“跨界”色彩,有的和音乐剧结合,有的运用了岭南画派的传统元素,有的甚至在舞台上横空“搬”来了一架直升飞机……茹仙古丽笑言:“很多人说同行是冤家,但在深圳,粤港魔术界却亲如一家人!”
茹仙古丽很高兴地告诉记者,广东魔术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全省有57所高校都有魔术社团,各种魔术网站、网络社区人气都很兴旺,产业链也相当发达,特别是有不少“80后”“90后”年轻人源源不断地加入这一行。
茹仙古丽深有感慨地说:“我们那个年代,传艺主要靠师傅带徒弟,而现在这帮年轻人,不但有知识,而且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是这个行业未来的希望!”
故事2
首位在香港开个唱的广东曲艺家陈玲玉
博采众长,让粤曲“走在时尚最前沿”
7月3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粤曲群英会”在红磡体育馆响锣。以琵琶弹唱独步广东曲坛的平喉艺术家陈玲玉,选择了一首自弹自唱的曲目《星海黄河》,作品以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历为主题,充满了家国情怀,琵琶独奏、合奏配合陈玲玉高亢、厚重的唱腔,使人听来血脉贲张,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陈玲玉出生于侨乡广东台山,她最早一次赴香港交流演出还是在1985年。“刚去的时候挺困难的,因为当时粤曲在香港其实是很少人了解的。但近年来,粤港两地的曲艺交流日益频繁,两地都有不少粤剧演员参与到曲艺演出中来了。”
“香港的粤剧团很少像内地这样经常长时间地排练一出剧目,他们多是‘说戏’,一般情况下,他们拿到剧本就直接能够唱出来,这是许多香港名角的‘绝活’,很值得我们学习。”陈玲玉回忆说,“当年去香港之前,我的表演可能就是单纯坐在那儿清唱,到香港之后,受到周围人的启发和影响,我开始尝试站着表演,增加肢体动作,丰富舞台元素,这其实也是拓宽了我们自己的演艺方式。”
1994年4月,陈玲玉分别于香港大会堂音乐厅、尖沙咀文化中心音乐厅举办了两场个人演唱会,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位在香港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广东青年曲艺家。如今,从艺40年的陈玲玉获奖无数,已在海内外举办了超过60场个人艺术专场,受到海内外观众的欢迎,单是在香港举行的大型个人演唱会就有5次。
尤其是1996年,陈玲玉在京、津、沪、穗、港、澳举行巡回演唱会,被誉为是岭南曲艺演员“跨江渡河”发出的“第一声”。《南方日报》也曾对演唱会予以了高度关注和重点报道。
那次巡回演唱会也是陈玲玉艺术生涯中第30场个人演唱会,助演嘉宾阵容堪称鼎盛,包括香港影视红星、名伶李香琴、钟丽蓉、尹飞燕、南风、白雪梅、陈次宁、曾慧等。
至今,陈玲玉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在香港红馆演唱一位香港前辈的曲目《再折长亭柳》时,许多香港观众都给予了赞赏。
这些年来,她访遍名师,博采众长,反复琢磨发声、唱腔等技巧。她曾师从于曲艺名家白燕仔和李丹红,后又被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收为入室弟子,首开曲艺界“北师南徒”的先河。从上海评弹的柔,到京韵大鼓的刚,再到香港梨园的韵味,她都能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最终造就了她在舞台上挥洒自如、仪态万千的台风。
陈玲玉在粤港澳等地的曲艺舞台上,更被誉为是一直“走在时尚最前沿”的演员,其舞台形象、舞美设计、演绎方式、音乐编排往往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香港著名的服装设计师邓达智就是她长年合作的搭档之一。
“曲艺演唱讲究原汁原味,但也需要用时尚的手法加以包装,做到与时俱进,突出个性。”陈玲玉表示,“粤港文化的根脉,多年前就早已深深地连接在一起。粤港曲艺人相互学习,各取所长,才令粤曲有了今天的进步和发展。”
故事3
“回娘家”的女指挥叶詠诗
常年穗港往返,为推广交响乐不遗余力
“叶詠诗这次要‘回娘家’了!”在广州古典音乐界,这是近期最大的“喜事”之一。
7月7日晚,享誉亚洲乐坛的女指挥家叶詠诗,将携手吉他新星苏萌,和广州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广交”)一起演绎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曲和吉他协奏曲。
现任香港小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的叶詠诗不仅生于广州,而且还曾在广州交响乐团担任过多年的首席指挥、音乐总监,她的音乐事业,与广州有着不解之缘,广交可以说是她的“娘家”。
作为一位女性指挥家,叶詠诗的演绎具有一种女性特有的温柔、娴雅、细腻的艺术气质。她的指挥风格被形容为“清澈澄明、表现力强、偏于浪漫”,而她在训练和沟通乐团方面更是具有优秀的个人能力,往往能将乐团的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1960年,叶詠诗出生在广州的一个音乐世家,在香港长大,曾赴英美留学。在古典音乐界,她最为人称道的是敢于“跨界”、大胆尝新。早年任职于香港管弦乐团时,她就与张学友合作过《爱与交响乐》演唱会,大获成功,自此奠定了香港管弦乐团与流行歌手的合作传统。
她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广州演出的场景,那是1984年。当时她还没有毕业,还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学生。“我记得那时广州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前身)的排练室条件有限,没有空调,只有风扇,8月份的天气,大家练得大汗淋漓。后来我和广州乐团合作时,排练所用的乐谱,还需要专门从香港订制。”叶詠诗笑着说,“现在就大不同啦,广交的团址、设备都完善多了。”
1996年,广州交响乐团慧眼识英才,大胆起用这位初出茅庐的女指挥。广交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这几年声名鹊起,很多人都认为叶詠诗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广州市民已经非常熟悉“广交音乐季”了,这个乐季已经陪广交走过了整整20年。而这正是在叶詠诗任职广交期间建立起来的。
叶詠诗初到广交上任时,时任广交团长的余其铿曾对她说:“你对内地的一些情况还不大了解,你专心搞好乐团训练就行,其他的事情不需要费心,我会全力支持配合你的工作。”现在回忆起来,她依然十分感激。
叶詠诗现在任职的香港小交响乐团成立于1990年,1999年改组为专业团体。“香港回归20年,本地学音乐的学生多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香港小交响乐团每年举办超过110场音乐会,光靠目前的政府资助是不够的。但叶詠诗仍然坚持控制商业演出的比例:“太迎合市场,乐团水平会受影响,乐手也会觉得疲乏。作为音乐总监,我的工作之一,就是要看着乐团健康成长,不能说零食好吃,就一直吃零食。”
现在虽然工作重心在香港,但叶詠诗也会时常来广州演出交流。她是星海音乐厅的常客,还曾经带着广交在广佛举行过几场儿童音乐会,她的幽默讲解时常逗得小观众们笑得前仰后合。
在广州,乐迷们时常看到她的身影出现在各类推广普及活动上。叶詠诗认为,无论香港还是内地,古典音乐还需要下大力气做推广,“只有从教育开始,慢慢培养观众的兴趣,才会有更多的观众走进音乐厅,感受交响乐的非凡魅力。”
记者观察
以文化为媒,让“粤味”和“港味”交融共生
提到“港味”文化,总会让人想到带有浓郁香港特色风格的美食、服装、街道、建筑等。日前,广州大剧院重磅推出了“香港文化展演月”。参演的4部“港味”气质浓郁的舞蹈、话剧等作品,让观众在香港回归20年之际更加熟悉当代香港的风土人情,无形之中起到了沟通内地与香港文化的纽带作用。
除了演出项目,粤港两地艺术讲座、音乐剧大师班、舞蹈艺术工作坊也将同期举行。此外,“粤港青年舞蹈交流计划”也正在实施之中,该计划将通过为期26天的两地联合排练,让两地年轻舞蹈人才有机会在共同排演和面对面的沟通之中加深情谊,增进了解。
实际上,这仅是近年来粤港文化艺术交流的一个缩影。据省文化厅统计,2002年至今,粤港双向文化交流累积达到4926批65853人次,每年在演艺人才交流与节目合作、文化资讯交流合作、文化产业合作等方面都达成数十个合作项目。
从交流演出到联合制作,是近两年粤港舞台艺术发展的一大趋势。例如“香港文化展演月”系列演出中最引人关注的是音乐剧《朝暮有情人》,这是广州大剧院与来自香港的演艺团体发起联合制作出品的首次尝试,打破了传统的引进采购项目模式,创作团队的跨地域制作新模式也给予了这部作品在艺术创作上的更多新的可能。
事实上早在2014年,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星海演出院线与香港中英剧团有限公司就开启了“粤语舞台艺术战略合作”,以期实现创作、制作、宣传、终端渠道的资源共享,共同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粤语舞台剧目在粤港澳地区进行巡演推广。
青少年也成为两地交流越来越重视的群体。为了更系统、更全面地推进两地青年文化交流合作,“青少年粤剧艺术培训夏令营”“现代舞联盟”“青年戏剧交流合作计划”“校园歌曲原创征集”等项目也在两地稳步推进。这些活动以文化为媒介,让两地青少年展现才情才智,通过艺术的互动达到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融合,增进两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舞台艺术,“文化资讯网”“文化生活电子地图”的投入使用促进了两地文化资讯互通,两地文化企业通过文化展会加速了融合发展,跨地域文化消费平台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世界读书日”“粤剧日”等重要节点上,粤港两地也经常通过共同举办系列文化活动,丰富民众的多元文化生活。这些都是粤港两地建立文化合作机制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记者获悉,在未来,省文化厅等有关单位将更为系统、全面地推进粤港两地文化交流,激发文化活力,提升文化认同,培养青年人才,让“粤味”和“港味”交融共生,绽放更亮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