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了一个孩子,就是呵护了一个家庭
近期,我收到了我一个生活在北美的亲戚的来信。他在信里边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他刚刚大学本科毕业的儿子被美国谷歌公司录取了,这是经过层层选拔,对专业水平以及人品和各种的肯定,这个孩子即将进入谷歌工作,全家人非常高兴。
亲戚加了一句话,他说尤其感谢我,说如果没有我就没有他孩子的今天,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的这个亲戚他们夫妻俩都是毕业于国内的名牌大学,都非常的能干,非常自律。这样他们对孩子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在他们的孩子五六岁的时候,也就是大约15年前,他们全家移民到北美,在移民前我经常见到这个孩子,在孩子4岁的时候,跟孩子生活了4个月,朝夕相处。所以我对这个孩子很了解,也有特别的感情。他们全家移民到北美以后,孩子上小学,成绩相当的出色,还是少年天才班。北美也是有少年天才班的,我们对这个孩子有厚望,在这个孩子10岁的时候,他爸妈给我打电话说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这个孩子是多动症,已经开始服药了,这个消息对我们全家人来说就是晴天霹雳,国内的各种宣传关于多动症也是非常多的,多动症当时有普及性概念,我当时对多动症不了解,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个病,但我不相信这个孩子得了这个病,因为我跟他一起生活过4个月,这4个月足以让我了解这个孩子。
这么好的一个孩子怎么突然有病呢,我问亲戚是不是误诊了,亲戚说肯定不是误诊,说这个医生水平非常高。而且不是一个医生诊断,肯定是这么回事。尽管亲戚这样说,我还是有所怀疑,我开始上网查相关的资料,又买了一些书,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因为我对他也深深的怀疑,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的结论就是孩子根本没有病,这是一个误诊,所以我给我的亲戚打电话,阻止他们给孩子吃药,并向他们提出一些教养方面的改善意见。因为我太了解他了,我清楚地看到他们当时描述的症状,和其中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我看得比较透彻,所以我敢提出这个建议,但是当时我的亲戚根本不相信我的话,他的口气就是说你算老几啊,你懂啥啊。那边都是专家诊断出来的。亲戚觉得我是胡说八道,他根本不信我的话。如果他是一个对我来说一般关系的人,那么可能也就说说过去了。
但是因为他是我的一个亲人,关系非常近,而且我特别疼爱这个孩子,所以我不能够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这个孩子毁掉,于是就坚持不懈地给他父母做工作,10多年前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我们的沟通主要是靠打国际长途电话,那会儿国际长途电话非常昂贵,但是我也在所不惜,我经常给他们打,有时候经常会打很长时间,我记得有一次打了3个小时,我们在电话里不停地辩论,我当时真的像秋菊一样的固执。因为这样不停的吵架,我跟这个亲戚原本很好的关系,到后来要崩溃掉了。幸亏就是因为亲情吧,我们都坚持下来了,就是在我的坚持之下,孩子妈妈终于答应给孩子停一段时间的药,其实他们内心也是不愿意孩子生病的,只是处于害怕,怕孩子病情严重而不敢停药,他们肯定希望孩子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当时用他妈妈的话说给孩子吃一片药的时候,都觉得心如刀绞,觉得自己生了一个残疾孩子呢。
所以我跟他们斗争的时候,他们反驳我,但是也觉得我说的是对的,我对多动症的研究越来越明晰了,开始写这篇文章,把我对多动症的认识和研究写出来,通过生动的事例、严谨的逻辑、客观的辨析,对多动症的诊断提出了质疑,指出了问题真正的根源,而且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思路,我把这篇文章发给他们,他们看了以后终于决定冒险试一下,停药,结果药真的完全停下来孩子什么事都没有,反而是越来越好,当然主要原因是父母改善了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比如说下馆子,以前是爸爸妈妈替孩子点菜,后来变成了孩子自己替自己点菜,看起来是一个微小的变化,但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以前孩子自己洗澡,超过半小时就是磨蹭,超过半小时妈妈就受不了,就去敲门,你还不出来还在里面。后来变成孩子在里面一个小时,他们都觉得不是事。觉得洗就洗吧,比吃药要好。父母亲做了很多的改善,不再强势,不再把孩子当病人看,孩子的各种问题也随之慢慢地消失,之后就是正常地上中学,正常地读大学,身体变得非常健康。现在孩子个子已经长到一米八五,阳光帅气,为人友善,并且非常有想法。我后来经常去北美,经常见到这个孩子,真的觉得这个孩子非常棒。我的亲戚告诉我他在大学毕业前夕就接到了谷歌通知书的时候,加了一句话:“如果不是你坚持给孩子停药,后果不堪设想”。他说的这个“不堪设想”有一个参照,当年在他孩子被诊断出来多动症的时候,他的一个白人同事的孩子也被诊断出了多动症,当时两个孩子症状也差不多。那个孩子一直在吃药,后来中学没有读完就退学了,再后来变成真的一个残疾人。据我这个亲戚说,那家人为了这个,到了18岁不愿意再养这个孩子,把孩子赶出家门了,这就是这个孩子的命运。这种情况让我的亲戚非常感慨。
我在准备出版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时候,就把这篇多动症的文章放进了这部书中。因为这本书的畅销,目前在国外仍然非常普遍的多动症在中国被遏制住了,不再蔓延。曾经非常火爆的关于多动症的治疗和药品销售广告,在近几年已经非常少了。至少目前在中国已经很少把多动症当做儿童精神疾病来对待,这会让很多孩子受益。我能够在这件事情上如此坚持,并不是出于固执,而是见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是比较随和懒散的人,但我保持着自己的思考,很少人云亦云。这种个性影响了我的写作生活。我在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时候,我的思想基本上已经成熟了,我的专业也成熟了,并且到了40多岁的时候,写作能力经过多年的磨炼也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
这些因素都是这本书能够脱颖而出的一些前提条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仅仅是在中国大陆就发行了700多万册,在海外一些国家也有出版,在网上的阅读量也非常高,所以读者远远大于700万,这个数字不好估计。数字总是容易被人关注到,但是如果仅仅用这些数字来评价这本书,确实忽略了它真正的价值,近几年人们提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就会想到畅销书这三个字,很容易联想到出版社赚了多少钱,作为作者收了多少版税等等,我觉得这几年大家对这本书在价值观方面的贡献,还是有所忽略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在于销量,在于内涵。这本书以教育学的专业视角和专业水平来谈家庭教育——以前也有谈家庭教育的书,但是我觉得这是第一次以教育学的专业视角来谈的。这也是第一次以生动的事例向人们呈现了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美妙。我们很多教育观念可能就是在于你秉持了什么样的教育观的问题。另外,这本书第一次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语言转化成为文学语言,让学术和专业生活接轨,为广大家长提供了抓手,正是因为这些看不见的价值让读者口口相传,自发地互相推荐,在销售数量上一路高歌,突飞猛进,创造出一个销售奇迹。这部作品畅销至今,可以注意到一些变化,首先打骂孩子不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虽然打骂还是很普遍,但是观念上都被平反了。
其次,阅读生活被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以前人们把课外书称为闲书,不让孩子们看,这使得大家的阅读能力水平普遍比较低。现在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成为一种气候。
第三是人们普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前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总会对老师说,孩子交给您了,您该打就打,该骂就骂,没事。但是现在家长知道了培养一个好孩子,首先要成为一个好父母。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启了自我学习的模式,不但让家长更好地跟孩子相处,培养出更健康的孩子,也促进了家长自身的成长。观念是无形的,不是具体的,弱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也可以宏大到排山倒海。坦白地说我的观念没有原创,我只是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语言重新把这些讲述了一遍,仅此而已。
我们正处于一个科技和思想剧烈变化的年代,社会意识的疏忽使得各行各业都在呼唤一些承上启下的作品。作为一个写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对改善某些观念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也是值得感恩的事情。《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数年的持续畅销给我带来一些荣耀,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评价,甚至一些诋毁。我经历过感动和失望,我从默默无闻的妈妈、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成为一个有点名气的好妈妈,成为一个教育专家。在这几年当中我的内心也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的。我现在特别确定的是,你想给世界多一点温暖,自己有一点阳光就行了,所以我今后的工作就是尽我所能,传播教育的正能量,为需要的人提供服务。这几年我收到了很多的读者来信,很大一部分是感谢信。读者在感谢我,而我要感谢的人更多。但我最要感谢的是广大的读者。我知道很多读者在看过这本书之后会再买几本、甚至上百本送给周围的人。就是人类的这种善意,中国人特有的古道热肠在这里体现得非常充分。700万册的销量确实是一个成就,但我仍然希望这本书内在的价值被更多人认识。一个儿童读物就是一个世界,我们成就了一个儿童,就善待了一个孩子,呵护了一个家庭,完善了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