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在黑暗中摸索的家长点亮了一盏明灯
我首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本人回国后的观察和感想。回国后,我开展了系列教育公益讲座,几乎每次都被提问的家长包围。于是我组建了家长微信群,为家长科学育儿提供指导,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没有想到吸引了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朋友,很快就达到500人的上限。而且还有很多家长在等待名单上。我几乎每天都要回答家长各类问题。近期,我受邀在清华大学为该校教职员工作了一场家长教育公益讲座(我给清华听众推荐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没有想到除了年轻的学者爸爸妈妈们,还来了一些荣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年长的教授们。听课人员全程认真作笔记,提问环节更是踊跃,由于时间关系,主持人只好叫停。没有机会提问的家长们一下子围住我,继续提问。离开演讲厅一路上还有人跟着问。我回国后主要在落后边远地区开展教育活动,到北京讲座还是第一次。没有想到像清华这样的著名高校的高知们对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也是如此有需求,如此求知若渴。本来计划是一场讲座,结果受到其他高校邀请,变成了三场,盛情难却,只好把离京时间推迟。
由这些经历,我感受到国内的家长们是一个多么需要关注、需要关怀的群体啊。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婴儿期的孩子就开始寻找自己的归宿。其实,我们努力,我们辛苦,都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归宿感。以清华教师为例,他们在清华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归宿,在专业研究学会找到了自己的学术归宿。但是,作为家长,他们却找不到自己的归宿,找不到自己的组织。我们通常讲的一句话:有问题找组织。家长们遇到孩子教育问题时,不可能去找自己的工作单位,更不可能去找自己的研究学会吧。也就是说,家长们基本处于单打独斗和孤立无助的状态中。当下是这样的现象,大家一定可以猜测8年前是怎样的情况吧。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发行犹如给在黑暗中摸索的家长点亮了一盏明灯。虽然有的家长可能有摸着石头过河去实验去实践的想法,可是之前的国情一直是独生子女政策。如果有多个孩子,一个孩子实验失败了,家长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失败了就是终身的遗憾。正如李嘉诚先生所说:“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因此,独生子女承载着父母全部希望,家长对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的渴望程度可想而知。
记得我孩子出生的上世纪90年代末,除了民国时期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基本没有可读的本土出版的家庭教育书籍。像尹老师这样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家庭教育书在恰当的时间进入有需求的国内市场,能够畅销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我也会继续给家长朋友们推荐尹老师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