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纪录片《科恩眼里的中国》:用国际化语言传播中国故事的范例

来源:文艺报 | 任晶晶  2017年07月05日07:07

反映美国87岁电影导演罗伯特·卡尔·科恩重走1957年中国采访路线故事的电视纪录片《科恩眼里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纪录片频道、英语频道等播出后, 受到国内外观众广泛好评,引起了极大关注。6月27日,由中宣部对外推广局,中国视协,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长春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了纪录片《科恩眼里的中国》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与该片出品单位就“如何用国际化语言传播中国故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长春广播电视台台长、党组书记庄严对该片的创作背景和拍摄历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时间回溯到1957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受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邀请,27岁的美国青年科恩与40名美国青年一起到中国进行了为期6周的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前,中美之间惟一的一次大规模的民间交往。科恩作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特派记者,记录了代表团走过的8座中国城市,科恩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获准在新中国拍摄新闻的美国记者。回国后,科恩利用拍摄的影片素材制作了一部50分钟的纪录片《红色中国内幕》(1960年),在美国、加拿大的100多所大学、图书馆和社区巡回放映并讲演。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绝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许多误解,科恩的影片客观上起到了让美国人了解新中国、消除误解的作用。在以后的岁月,科恩又分别于1978年和1988年分别访问中国,记录下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珍贵影像。2014年,84岁高龄的科恩与长春广播电视台联系,表达了想要回到中国,重访当初走过的8座城市,并再制作一部反映新中国半个多世纪巨变的纪录片的强烈愿望。对此,长春广播电视台作出积极的回应,认为,科恩重走当年的采访道路,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看半个多世纪中国之巨变是一个独特的影视题材,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机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该片于2014年11月正式立项,耗时70天,拍摄采访了当年曾走过的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长春、大连、杭州8座城市,并新增了山海关、嘉峪关、酒泉、深圳4个城市,纵横12000公里,积累了300多个小时的素材。全片采取科恩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新旧对比、交流、采访、讲述等方式,以科恩的视角反映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巨大变化以及科恩对当代中国和世界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科恩眼里的中国》是用国际化语言传播中国故事的范例。”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给予该片高度评价,他认为,《科恩眼里的中国》不同于以往的电视纪录片,它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发展道路、对中国崛起的思考和认知,具有重要的文献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视协纪录片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刘效礼表示,《科恩眼中的中国》以“三好”造就“三美”:以好的结构、视角、创意传递着中国的朴素美、真实美、自信美。该片同吉林省生产的纪录片《长白山》《人参》《东北抗联》一样在中国纪录片创作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晓萍认为,纪录片《科恩眼里的中国》开启了外宣工作的新视野。王晓萍谈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上取得巨大成就,如何加强对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如何从历史、国家、个人和全球各个层面把中国梦说清楚、讲明白,成为宣传文化战线的重大课题。《科恩眼里的中国》可以说在这方面成为创新的示范,她以美国人科恩的视角、科恩的语言、科恩的风格,通过60年的历史沧桑,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的巨大变化,说服力强,冲击力强,感染力强,让当代中国形象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在世界上建立和完善起来。”中视协纪录片学会副秘书长周明夫认为,该片是国家文化战略的一个生动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这样的故事,这部片子既具备外宣的功能,也具备树立中华民族自信心的功能。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认为,该片找到了一双“神奇的眼睛”,科恩用历史的眼睛、世界的眼睛、文化的眼睛,让世人看到了独特的、自信的、立体的中国。以独特的题材和视角为世界对中国的疑惑、对世界未来的思考提供了一份中国答案,是一部充分体现中国文化自信的精品佳作。

肯定成绩之外,专家们也提出了极有建设性的意见。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中心秘书长冷淞建议,可以拓展该片的创意,尝试让更多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不同国家的外国人来讲述中国故事。还可以更大限度的利用故地、故人、故片,将拍摄的300多个小时的素材分段编辑成多部微电影,以不同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