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他乡遇新知
来源:人民日报 | 肖克凡  2017年07月05日11:12

前往玻璃栈道途中,天门山飘下细雨,满目青山瞬间披起薄纱,仿佛羞涩起来。山风穿谷而过,眨眼之间似有无形之手撩拨薄纱,一座座湿漉漉的青山稍露真颜,分明被梳洗打扮过了,倘若以“苍翠欲滴”形容,似乎仍显笨拙,这便是张家界天门山,令你词穷或言不达意。

人们赶往玻璃栈道,脚步匆匆好像那里是免费检验“恐高症”的机构。前几年走过玻璃栈道了,我故意放缓脚步把机会让给别人。俗话说“他乡遇故知”,此时,我哪里知道前方有“新知”等候。

早在八年前采访树木学家张华海,得知珙桐的故事。珙桐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树种,它开花宛如鸽头,包片形似白鸽翅膀。树花盛开季节,巨大树冠好似栖落的雪白鸽群,因此俗称“鸽子树”。白鸽是和平鸽,树冠似鸽,更是吉祥了。

十九世纪初珙桐树籽由外国传教士从中国带回欧洲,栽种成功。“白鸽”飞走了,珙桐在神州大地反而难觅踪迹。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见到“白鸽”,回国即下达指示,一定要找到我们自己的珙桐。

据说珙桐已然在中国大陆灭绝。多少人投身寻找“白鸽”的事业而了无收获。然而张华海不放弃。他攀山涉水,走遍贵州林区实地调查。属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梵净山竟踏勘十五次之多。但是珙桐线索仍然难寻。三十多年过去,张华海坚持野外调查,痴心不改。尽管没有任何领导给他下达寻找珙桐的任务,他却牢牢记住周总理遗愿,要让美丽的“鸽子树”重现中华大地。

“珙桐”成了他的心结。喝山泉吃野果住山洞,多次遭遇山洪与毒虫。亲近大自然远离名利场,长年野外生活滋养着赤子之心。实践出真知。多年野外经验告诉他:在四川省峨眉山与贵州省梵净山之间的广袤山区应当存在野生珙桐。

这个意念在张华海心里酝酿着,信心不减反增。终于,他迎来黔北地区的野外考察。这是天赐良机。出现高山反应,他只得暗暗咬牙坚持。一连数日,翻过一道道山梁,跨过一道道溪水,几次躲过“五步蛇”袭击。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突然间发现梵净山深处一簇簇白色花束迎风振翅——这正是中国独有的珍稀树种“鸽子树”。人们冲上前去拥抱梦寐以求的“珙桐”。

时值1999年,新中国五十周年大庆。“失踪”百年的野生珙桐终于重现华夏大地,他完成了周恩来总理的遗愿。

当年采访,张华海无数次提到珙桐,令我激动不已。我的遗憾是不曾亲赴黔北山区瞻仰“鸽子树”真容。后来有机会去梵净山却再次错过机缘。此番冒雨再访天门山,珙桐已然栽种记忆深处,未曾唤起。途经景点指示牌,无意间看到“珙桐园”,一时没有反应过来,随即大喜过望。我没有想到多年后竟然在张家界天门山邂逅不曾谋面的“鸽子树”。

珙桐园里分布着一百余株“鸽子树”,有文字如此介绍:珙桐被称为植物“活化石”,是世界上极其珍贵的树种,属落叶乔木,叶子宽大呈卵形,基部为心形,边缘有锯齿,每年4至5月开花,由多数雄花和一朵两性花合成的头状花序,酷似雪白而展翅欲飞的鸽子,故名“鸽子树”。

终于相见不恨晚,实乃吉祥如意。我连忙拍下珙桐的照片,将这“绿色美女”带回家去。想起“他乡遇故知”这句话,又觉得不甚妥帖,我毕竟第一次见到珙桐真颜,那就说“他乡遇新知”吧。

见到“鸽子树”而没有见到“鸽子花”,似有小憾。那就化作期待吧,等待花期到,重返珙桐园,我将与你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