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乡下等你
孙庄是我的老家。老家朋友嘱我为其写一点东西,但我自知自己的能力所限,所以一直没敢动笔,而现在又常跟孩子在外面生活,对老家的情况了解得少了。好在这次在孙庄集居点建了一幢小宅,所以多了与老家的“肌肤”接触。
谈及老家,我满脑子还是旧时的乡下,故乡有我的童年乐趣,故乡有我的邻里亲情,尽管儿时的乡下有许多辛酸苦涩,但更多的是美好记忆。面对今天拥有了现代美的孙庄,我有点适应不过来,就像一位拙劣的画家,手持画笔,面对美景,却不知道从哪里落笔。
孙庄的美是很直观的。譬如:孙庄村新建的集居点,错落有致,或楼房或平房,净一色的白墙灰瓦,如水墨画般清新怡人;集居点旁边,新开了一条小河,小河里的水清亮见底,小河边上站立着一排太阳能路灯,傍晚时分,路灯映照在水面上,微风一吹,灯影掀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摇曳生辉,恍若时光在呼吸;孙庄村的一片片农田多不太规整,或大或小,或方或长,阡陌横斜其间,显得自然,显得原生态;土地上,或庄稼,或菜蔬,或树木,虽是人为的铺设,却又没有留下多少人工的痕迹,互相点缀,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兴建中孙庄的村公共服务中心正在紧张的施工中,塔机上红旗猎猎,工场上机声隆隆,人来车往……这些美,都是有目共睹的,令人感到勃勃生机。然而,在我而言,觉得这些没有多少特别之处,并非个例,因为,现在的乡村到处都有这样的景色。相反,去年秋天我在孙庄村大田的耕作现场所见到的一幕,倒似乎值得一说。
三年前,孙庄村大面积土地流转,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千亩特种蔬菜出口基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两千多亩的规模。如今,这片土地上的耕作机械都是大型农机具。那天,我从集居点的建筑工地随村支书小冒到“蔬菜园”观赏,在刚刚收去蔬菜的“裸地”上,两台大型拖拉机正在作业,拖拉机的后面,是一条条新犁出的灰黑色波浪形的泥土,这时,有一群白色大鸟跟在拖拉机的后面盘旋着,它们飞一阵,落下,立在冒着热气的黑黝黝的土垡上,它们的一飞一落,点缀了孙庄的天空,也点缀了这片“菜园”,这奇异景色令无数路人伫足观望,小冒告诉我,还有不少外地人专门跑过来看这奇异的“鸟景”呢。
黄昏前后是鸟儿最多的时候。拖拉机突突轰鸣,鸟儿环绕盘旋,多么美丽的动人场景,多么和谐的生态画面!
拖拉机开远了,它飞来,拖拉机开近了,它飞去。鸟儿们站的位置离我们很近,几乎是人鸟共处,我能清楚地看到鸟儿细长脑袋上的两只小眼睛,滑碌碌地转着,它们盯着新翻的泥土,原来,它是在寻找土地上的“商机”,新翻土地上有蚯吲,有小虫。它们一会儿低首,在土地上寻寻觅觅,一会儿举头,四处观望,人们看它,它们也看人。观鸟的人们在议论纷纷,鸟儿之间似乎也在交流,细语呢喃。鸟儿们站立一会,振振翅膀,秀着翩翩舞姿。随着拖拉机行程的变化起起落落,鸟儿们不停地往返于天空与田野之间,但是,它们绝不飞远,只是在空中盘旋一圈,换个地方,就又返回到地面上来。
观者纷纷举起相机或手机,留下自认为最精彩的镜头。
当西天消去它最后一抹余辉的时候,拖拉机手们停止了作业,鸟们也好像倏忽就不见了,我看到,在离大田不远处,有一片浓墨的树林,那里一定就是这群大白鸟的栖息场所了。
小冒支书向我介绍村里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他想利用特种种植搞生态农业,搞旅游观光农业。我说,你这田野上的大白鸟可就是生态和观光的重要资源啊,这完全可以成为未来观光农业的一大亮点!
我觉得身在孙庄的鸟儿们是很幸福的,这里给了它们自由翱翔和自由生活的环境。当然,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也是很幸福的,这自然秀丽的景色,这吉祥和谐的氛围,当是人居的最好环境,当然,这也是一个村落最美所在了。
老家朋友要我写孙庄的意思我懂,因为孙庄去年申报了江苏省“美丽乡村”,验收在即,意在让我帮孙庄说说好话。其实,一个地方是否美,不是一两个人说了就能改变的,因为,事实摆在那儿,瞒不住,掖不了,加之我这枝拙笔,又能写出什么来呢?
我曾经很羡慕别人的故乡,他们的故乡很富足,他们故乡的人很自信,而曾处于交通末端的孙庄就像一个离群索居、不被关注的人,令我总是有着难言的自卑,而如今,这个傍着省道,且有了高速公路穿越的村落,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实现了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华丽转身。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故乡大地上弥漫着的,始终是一股蓬勃的气息,洁净的气息,故乡的这棵大树上,正郁郁葱葱生长着精气神。
省“美丽乡村”验收组的人什么时候来,我不得而知,不过,正好我在孙庄的新居已经差不多可以入住了,我可以住在这里,等候验收的客人们。当然,我也欢迎各方对生态农业乡村有兴趣的朋友们来,到时候我权作一次主人,尽一次地主之谊,正如一首诗中所言:
晨露下了,我迎着朝阳等你。
炊烟起了,我走到村头等你。
夕阳下了,我面对落霞等你。
月儿上了,我沐着月色等你。
等你!我在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