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耕读”生活这边风景独好

来源:中华读书报 | 缪迅  2017年07月03日14:55

近年来,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农家书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民们由此过上了新时代的“耕读”生活。

有了“农家书屋”后,爱看书的村民有了自己学习求知的一方乐土。看书看报的时间大大增加了,乡村里的日子也不觉得闭塞和无聊了。青年农民们还学会了电脑,利用远程技术,定期学习种子培植技术、法律法规和文化知识。老中青三代农民学科技、学文化、学经济、学政策、学法律,知识面与时剧增;提素质,长本领,成为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更多有文化、懂科技、有精神追求和健康生活情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农民,这就需要在当下与未来加快建设更多更好的“农家书屋”。

加快“农家书屋”建设,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这些年来,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在精神层面求新、求乐、求变的愿望日益强烈。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尊重他们的意愿、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向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们与城镇居民一起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

加快“农家书屋”建设,也是解决好当前农村中信仰、道德问题的需要。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日益深入,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文化生活的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用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活动进行引导,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就会乘虚而入。

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加快“农家书屋”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富足,还要有精神的充实和文化的繁荣,更要有广大农民群众文明程度的提升。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设好“农家书屋”实在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抓手。通过建设好“农家书屋”等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阵地,不断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农村、农民们向来有着“耕读”(即一边田野耕作、一边读书求知)的好传统。如今,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国家和各地党委、政府都加大了对农村各种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各项目的有机结合、优化整合,更是值得为之投入更好、更多的文化资源和人力、财力、物力。

这样做的话,无疑将更为有效地缓解过去多年来农村文化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更能让更多的农民尤其是新一代的青年农民获得资源更为优质、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显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春风雨露”,来滋润心田,来提升素养,来拓展视野;更是让新农村建设的文明指数、和谐指数节节攀高;让新农民的文化指数、幸福指数年年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