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章丘马彭村张舜臣碑楼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大葱人家  2017年07月03日09:58

早就听说宁家埠镇的马彭村有座古碑楼,只是一直没有谋面。近日天气晴朗,恰巧要去马彭了解广和堂和马彭中学的前尘往事,遂邀约朋友愉快成行。从明水沿102省道西行枣园,在潘王路右拐向北行七、八公里即到达马彭村。马彭村是个大村,分东、西、南、北四个行政村。在东村和南村找到了马彭中学与广和堂旧址拍照留存后,得益朋友的指引很快在村南一养殖场处见到了闻名已久且颇显孤零的张舜臣碑楼。

据广和堂后人八十高龄的张树昆老人介绍:村内所有张姓人家皆与张舜臣同宗族,家谱中有明确记载。张舜臣的祖先和大部分移民一样在明初由河北枣强迁移而来,并且宗祖张棹还担当了章丘移民时期的主要负责人。据张舜臣所著《张太守家乘》载明,张氏原籍直隶省正定府冀州枣强县,始祖张棹,平生淡泊,不以富贵为念,抱道在躬,据德在心。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三诏五贽以聘天下贤士。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钦命张棹统领枣强之庶民迁移山东。到章丘后张氏始迁小埠,后至西锦乡,最后定居现在的马彭村,张氏族人自此繁衍生息。据推算可知,张舜臣大概是张棹的七或八世孙。而现在的马彭村原来叫“马棚庄”, 为张氏家族马厩所在地,后来人们认为村名不雅经众议改成如今的名字“马彭村”。马彭村从古至今亦是人文历史名村,名流荟萃,兴学济世,福及子孙。古有文臣张舜臣,近有翟毓蔚于此办学(即马彭中学,现济南第二十中学前身)济民,想当年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在马彭村众多文化名人中,张舜臣无疑是比较杰出的一位。

张舜臣碑楼位于宁家埠镇马彭村南200米的张氏祖坟内。张舜臣,字熙伯,号东沙,宁家埠镇马彭村人,品行端方,才猷敏毅。为诸生时即负俊声,名闻乡里。嘉靖七年(1528年)张舜臣中戊子科亚元,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进士及第,擢贤科后三仕令尹,四历步司,勤劳懋绩,廉能丕著,涤得朝廷赞许,累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因疾归乡,至邹县而卒。后隆庆皇帝爰念旧勋,特降优荣,赠其太子少保之崇阶,颁布谕祭之优典,并为之亲撰谕葬文,极称其"赋性耿亮,操履清修"。张舜臣去世五年后的明隆庆元年(1567年)奉旨建造,立碑刻石并建碑楼以蔽风雨侵蚀,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

碑楼因碑而建,楼内之御赐龙头碑高约六米,赑屃为座,威风凛凛,气势非凡。张树昆老人说小时候经常来这里,有时候还攀爬在碑座上玩。可惜的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破坏,现仅存碑楼,2015年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楼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小楼, 主体为青砖垒砌而成,灰瓦歇山顶,整体呈塔状,高八米六,共三层。由下至上逐渐缩小,每层基本呈正方形,一层长宽各约四米五,二层长宽各约四米一,三层长宽约三米五,墙体厚度约一米一。一、二层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拱门,三层为碑顶,四面山墙分水封顶。在一层和二层之间,有两道砖雕飞檐,二层和三层之间有一道飞檐,在这三道飞檐下都有砖雕斗拱,颇似仿木斗拱。一层拱门高一米八,门宽八十五公分,拱门上方有石质拱形门楣,可惜的是西侧拱形门楣有明显破坏痕迹。二层拱门由于缩建而略小,门楣也有不同是砖雕而非石质。 在碑楼一层南面和北面的拱门两侧,各有一排雕花栏,宽一米,高约两米。雕花栏内的砖雕一层一个式样,有的似芙蓉,有的似向日葵。从四个方位看,碑楼整体对称,建筑精巧美观。整座碑楼四角略有残缺,南向楼体有几道裂隙,顶部瓦间有杂草存在,但基本保存完好。

张树昆老人说碑楼四周原是张家的祖坟,有几十亩地大,曾经有看墓人居住的房屋,还有石人、石马等众多的雕塑,以前去世的先人大部分埋在这里。张舜臣的墓就在碑楼的后面,比其他的坟墓明显高大,墓前还有历代人士敬置的石碑。自从文革期间碑楼和坟地墓碑遭到破坏后,彻底改变和切断了人们的想法,祖坟从此不再。

斯人已去,往事如烟。当看到这座华丽的碑楼时,尚且能感知张舜臣曾经的存在与辉煌。围着碑楼转上几圈,看着精工细作的古建在惊叹古人能工巧匠的同时,也为荡然无存的墓及碑而遗憾。据笔者知悉,山东域内尚存的碑楼不多,这座碑楼无疑是个靓点,值得精心去呵护。

站在碑楼前,初夏的天气时不时地能闻到由养牛场散发出来的臭味,还有秋收后碑楼周围遍布冬饲的玉米棵。这不仅仅是对先人的不尊重,而且对碑楼的防火安全来说也是一大隐患。作为一个省级保护文物,希望文管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文物法的规定来切实维护,保护碑楼古建继续得以存在下去,同时也是对历史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