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读书,苦尽甘会来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良勇  2017年06月29日08:56

  不经历所谓的折磨、痛苦和无奈,就难以参悟经历中所体现的味道,慢慢地甚至还会像品茶那样,不断去回忆,不断去思索,甚至把痛苦翻几遍去感受。

  少年的时候,看钱钟书的《围城》,总是喜欢前半部分,因为前半部分多是罗曼蒂克,是一种理想的人生,而后半部分,书里的主人公仿佛就是在流浪和逃难,你去读它的艰难和困苦,总是看不到希望。

  《围城》书外之话,最有评价资格的是杨绛吧,她说,她很喜欢后半部分,就喜欢看那段逃难的故事,我当时想,或许是因为杨绛担心那些悲哀的小说段落没有人看,故意拔高它,但是直到自己也多少经历了一些磨难之后,才懂得她的话有多大份量,才懂得那些段落才是钱钟书写得最精彩的部分。

  那些句子,你似乎读不到何种希望,你甚至会从喜悦走向悲伤,但是你去读它,你去体会它,你才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你才会知道,文学所能展现的温暖,不再需要你用眼睛去感受夕阳,不再需要你进行一场旅行去体验奇遇和震撼,你仅仅只需要去认真读一本书,用心去读,也可以让你像亲身体会一样,使你达到高潮。

  在小说《芙蓉镇》里,古华描写的豆腐西施,多么华丽的出场。那本书能让我至今有点儿感受的,却不是说女主人公多么漂亮,多么受人欢迎,而是书里描写的那个黎桂桂,黎桂桂虽然有些笨,更难以配得上豆腐西施,他为了所谓的复仇,竟然会不顾性命地乱来,最终他还是死了,他死了对他妻子有什么好处呢?他的妻子还有被人霸占的可能,书里并没有过度渲染黎桂桂的死,而是从豆腐西施的想象出发,从她的感受出发,这样,一方面把黎桂桂的精神提高了档次,他在人心中,那么就不笨了;而另一方面,不断去体现豆腐西施的心理,则更能表达世俗中的人性,更能表达爱情里所体现的一种灵通、一种你死了我活不下去的感受。

  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那恐怕还要结识湘西的女性,才相信书中的故事不是没有根据,而是那本书值得让人相信有翠翠那样一个人。毫无疑问,《边城》是一本经典之作,一般的人是写不出的。读《边城》就需要去品。

  《边城》所表现的,我以为是两个极致,一种是过度理想的极致,沈先生既然把故事推向理想化,推向诗意化的人生,在面对一系列困难和不幸,又不得不接近苍凉的生活,所以又如实地把翠翠的生活推向那个现实俗流中,那么另一种过度本真的极致,则真正写到了人生的高潮,虽然那个高潮是翠翠不愿接受的,是读者都不愿接受的。

  《边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翠翠的爷爷丢下她走了,那个精神的塔倒了,沈先生写的高潮,几乎像大浪般一波接一波,而稍微有点儿见识的,应该是明白那也是沈先生的神来之笔,在中国这样的作家并不多。

  你去看巴金的《家》,再看《寒夜》,若真是无法喜欢,那么可以粗略判定,你在文学的门槛边还是站着的,你并没有坐下来听,你更没有细心地去体验人生的味道。

  有的人以为,读阳光快乐的书,读积极向上的书才可能走向超脱,那其实是非常幼稚的。要读书,我以为就要受苦,就应该体会一种高尚的苦难和悲恸,要和伟大的灵魂师靠近,所以,不读屈原,不读韩愈,不读中国古往今来的伟大文人,那么你要真正超脱,那恐怕是个骗人的把戏。

  不断地放低你的底线,你才知道你是多么卑贱下流,不断拉高你的人格,你才知道你也可以伟大高尚。而文学呢?却似乎是一种不入地狱,不能上天堂的关系。而人的超脱,并不是他心里有多么快乐,而是他们曾经追求的一切以为是事关苍生、事关信仰的也可以满不在乎,他们终于明白了,活着的意义竟然与任何人无关,这一点生活况味,在一个长者那里体现得非常明显,她就是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