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的发展前景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第三届“西湖论坛”聚焦“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壮大,中国网络文艺形成了井喷式的发展,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热门新鲜的网络文艺形式精彩纷呈。当今的网络文艺,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当代文化建设,关系到网络话语权和新媒体阵地的发展,关系到大众文化消费、公民阅读和青少年成长,也关系到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构、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和国家形象的传播。“无论我们怎么样判断和分析时下一些时代文艺发展的潮流,文化发展的视听化、网络化、数据化、数字化都是大势所趋。无论我们欢迎它还是抵抗它,都不能改变这样一种趋势。对网络文艺进行深入地探讨和交流迫在眉睫。”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说。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6月9日至10日,在杭州举行的第三届“西湖论坛”以“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为主题,来自全国的青年文艺评论家围绕网络文艺在时代语境与现实状态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展开了深入研讨。本届论坛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浙江省文联主办,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基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
网络文学加快了我们走向世界的步伐
“网络文艺的发展前景,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在本次论坛学术主持、北京大学教授陆绍阳看来,网络文艺的重要性、社会价值,首先是加快了我们走向世界的步伐。与传统文艺样式不同,如今来自于网络文艺的作品,特别是网络科幻小说,率先走向世界,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众多的粉丝和读者关注,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北京大学副教授邵燕君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最开始是自发的,就是一帮老外粉丝建立了英文网站,通过粉丝渠道传播。这个是在2015年初的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反观这些年,为了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我们花了不少力气,其实通过网络文化粉丝渠道传播文化也很重要。
邵燕君表示,网络文学在海外产生的影响,极大地提振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认的机会:中国网络文学的特性是什么?“过去,很多人把网络文学定义为通俗文学,或者通俗文学的网络版。但是我认为网络文学不能用通俗文学方式定义,必须理解为一个新媒介文学,它最重要的就是网络性。”邵燕君说,“特别是当今天网络游戏已经内在化的影响网络文学以后,网络文学的媒介特征越来越明显。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它是网络人的文学。”谈及网络文学“走出去”的最大特点,邵燕君认为,网络文学一视同仁地打通了接受者的通道,满足的是受众的刚需。“他们来看你,并不是看一个中国餐馆,吃一次特色菜,而是百万以上的人这么长时间持续地看,数量不断地增长,就是因为它是刚需、因为它好看,满足了受众的日常生活需要。”
IP好不好取决于你拿到IP有没有好好做
在时下的影视作品中,网络小说作为最大的IP资源,为影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内容,是什么原因推动资本寻找网络小说改编影视作品?曾创作过《凤霸九天》《芈月传》《历史的模样》等多部作品的作家蒋胜男认为,影视作品采取文学原著改编,本来就是惯例,只不过以前是从出版物、文学期刊找,而现在是从网络小说中找而已。一本已经完成的小说比一个影视剧本大纲更直观,也更具可判断性。最初,网络小说很便宜,改编成影视走红以后,恰好遇上这几年的影视资本大量涌入,于是IP的价格也应市场需求不断上涨。“不管是唱好还是唱衰,IP总在那里,IP成为影视及其他媒体的改编渠道一直存在,但是每一个时期好IP的量总是不多的。不是所有的网络小说都是IP,不是所有挂名IP的作品都是真IP”。
蒋胜男提到,有些小说的文本漂亮生动,也有许多粉丝量,但故事核薄弱,并不一定就能够具备影视化的基础,把这样的作品当作影视IP去收购,费了好大的力最终事倍功半;有些是拿了人家的故事,然后找一个不理解、不认同它的编剧来改,结果把最核心、能抓人的东西改没了,旧酒装新瓶,观众看到的还是原来的配方、口味,效果极差;有些是看到清朝穿越戏红了就跟风拍,看玄幻红了就买玄幻跟风拍,其实除了外壳像以外,内核却有天壤之别。“有人说优质IP如同房产界的好地段,其实不然。”蒋胜男认为,“IP就是一个设计图。设计图好,固然你盖房子成功一大半,但是只有好图纸是不够的,你找的施工队专不专业?你施工的主力在不在现场?你施工的时候有没有偷工减料?IP好不好最终取决于你拿到IP后有没有好好做”。
在热门网络作家王钟(笔名梦入神机)眼中,IP最核心的是“粉丝”,“一部作品有大家认可的世界观、很多经典的人物、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和设定,还有很多粉丝认可它,这个东西就叫IP。”像美国漫威系列里面有蜘蛛侠、蝙蝠侠等各种各样的英雄,这些英雄系列输入到中国来也非常流行,他们就是美国输出的IP。王钟认为,中国网络作家目前要做的,就是努力写出一些有正能量价值观、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生共鸣且有传播意义的优秀作品,让现在网络文学里流行的一些东西,一些中国自古就有的人物设定、神话架构,为更多的受众所接受。
剧本仍然是创作最薄弱的环节
“2016年,在全网范围内一共有超过3000部网络大电影上线,其中很多都当了‘炮灰’。”长期关注网络影视发展的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司若谈到,当然,也有一些网络大电影取得了很高的票房,比如2016年分账最多的一部网络电影是《山炮进城2》。但网络大电影的类型、主题比较单一、集中,而且很容易违规——比如软色情、封建迷信、恐怖元素等等。在司若看来,当下网络大电影的数量不少,但原创性不高,一个较为集中的现象就是“蹭IP”。2015年,一部电影《道士下山》登上院线成为话题焦点,马上就有团队做了网络大电影《道士上山》,随后又有《尼姑上山》《尼姑下山》等非常低端的跟风作品;周星弛的《美人鱼》上映时,也出现了一堆主打“美人鱼”的网络大电影,像《美人鱼归来》《再见美人鱼》《美人鱼汤》等;而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上映的时候,全网甚至有超过20部的“潘金莲”题材大电影。“盲目跟风、同质化、功利化的创作方式值得警惕,网络大电影的质量整体有待提高。”
据司若和她的团队统计,在网剧近几年发展的过程中,28%的网剧来自于IP的改编,却创造了85%以上的流量。纵观这些作品,剧本仍然是创作最薄弱的环节。为什么一些大的网站不愿意去请专业编剧,或者没有好的创作团队认真打磨一个剧本?司若认为,大部分的制作者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剧本原创上,宁可都用在如何改编IP上,这对创作团队的写作磨炼和原创能力的提升都是有一定伤害的。
开幕式上,在“西湖论坛”秘书长沈勇的带领下,与会嘉宾向全国青年网络文艺评论家和工作者发出“西湖论坛”倡议书,号召聚焦时代的真问题、真症结,做有现实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网络文艺评论者;关注世界的大趋势、大潮流,做有国际前瞻力与洞察力的网络文艺评论者;把握文艺的独特价值,做有专业性、高境界的网络文艺评论者。倡议:评论要有聚焦,坚持问题导向;评论要有风格,推崇专业水准;评论要有网感,秉持媒介素养;评论要互动,传递对话理念;评论要创新,谱写时代华章;评论要开放,倡导中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