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改革的代价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浮平  2017年06月23日08:55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皮革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喷甲醛。每到这时,整个车间都会弥漫起一股强烈的刺激性味道。职工们个个泪流满面,鼻涕长流,胸腔憋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甲醛到底对人体有多大危害,还没人能说得清楚,但仅就对人体五脏六腑的折磨,就足以让禾玉曼焦虑不安,心痛不已。

  处在如鱼得水位置上的禾玉曼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改变这个现状,改变职工们为此遭受的健康危机与煎熬。她来到化验室,调集所有能够使酪素蛋白变性的材料,安排试验室逐个试验,梦想用某种材料替代甲醛,梦想根除这恼人的气味。

  试验人员积极配合,对每组试验的气味,皮革的光泽,手感等感官指标都作了详细的记录。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试验,替代材料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皮革的光亮度却有明显下降。就在禾玉曼忙于处理其它方面质量问题的时候;忙于琢磨改进方案时候,却有人在背后冷嘲热讽。

  “简直是浪费资源!”

  “光亮度降低了,这样的皮革谁要呢?”

  “还没学会走,就想飞!”

  “多少年一直坚持的做法,她也想改,想出风头。”

  ……

  此时的禾玉曼仿佛站在舞台中央,成为猜忌者的议论中心;成为无事生非者抨击的对象。在各方投来的聚光灯下,为人做事的瑕疵被因循守旧的理念和惯性给予强烈地透视和放大。

  从深层次来看,默默无闻又无需附庸的禾玉曼算是两股势力斗争之外的空白地带,是微弱的中间力量,也是非常时期的受益者。单纯善良的她毋庸考虑权力漩涡的水到底有多深,仅凭一股施展抱负的热情,还有那种固有的自信与执着,全身心地投入到梦想要做的事情中去,恰恰就是这些性格特点,为后来的命运转折埋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

  每天她都像检察官一样,去车间巡查几次。在最充实最忙碌的日子,让她感到茫然的不是工作自身带来的压力,而是方向感的迷失,或进或退,都会成为某些人攻击的口实。干好了,照样会在鸡蛋里挑骨头;干不好,便会煽起一堆的闲言碎语。

  尽管肖永年请回有经验的老职工,也没能给产品质量带来预期的改变。即使谁有好的主意,也得集体讨论才能决定。殊不知,已经习惯私企管理的他们再次面对国企保守的分配制度,大锅饭的管理模式时,总让他们感到难以适应,又无法施展,谁又愿意去冒什么风险,触及核心呢?最终只能解决一些无关痛痒的边角问题。

  鉴于此情况,无比焦虑又敢于冒进的肖厂长接着又想出一招,邀请发达地区-东海皮革厂有经验的几名老职工前来进行技术指导。

  动员大会刚一结束,梦想更换技术血液的战斗,在七月的酷暑炎热中紧锣密鼓地打响了。技术科责无旁贷的大力配合。禾玉曼负责全程的接待与技术跟踪。两条试验路线全面铺开,又同时进行。试验室、检验科抽调出人力,返聘的老职工按照各自的优势被定点分布和跟踪,全力配合这项至关重要的事件,谁也不敢有丝毫的差池,进修结束暂未安排具体工作的尚小妹也被列入其中,试验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

  一场大雨过后,空气褪去了多日的炎热。清晨,凉风习习。禾玉曼走在上班的路上,感到一种久违的舒适,有曾子凡放暑假在家照顾孩子,她放心多了。

  中午回家,见睡在凉席上的小宝贝只穿了件小兜兜睡着了,禾玉曼便取拿小床单去给孩子盖,却看到孩子满脸通红,她用手一摸,“孩子发烧了,赶紧去医院!”正做午饭的曾子凡急忙从案边走过来,同样摸了下孩子的头,吓得赶紧抱起孩子就往楼下跑,禾玉曼跑去给蒋玉茹说了声代请假,跟着拔腿就走……

  时间和距离消弭了各自认知上的落差,短暂相聚的幸福掩盖了彼此个性上的差异。孩子的到来,繁忙的家务成为一根一点即燃的火捻,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不断地爆发和平息,蹉跎了忙乱的脚步,迷蒙了智慧的双眼。

  “咋看的娃?睡在凉席上能不发烧?”

  “我忙着……”

  坐在医院的病床上,两人为此争执起来。一心忙于工作的禾玉曼随后细细思量发现:多日以来,是自己疏忽了对孩子的照料,而作为一名技术人员,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前来支援的师傅一起学习,又是多么宝贵的一件事情,况且自己还是这项试验的负责人,却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请假离开,她越想越着急。

  两天后,从医院赶回来上班的禾玉曼一到工厂就抓紧时间去向支援方的师傅询问试验进展情况。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原来热情的支援方表现得异常冷漠,或许是自己多虑了,她在心中告诫自己。一周后,试验工作全部结束。在肖厂长主持的总结大会上,埋在禾玉曼心中的疑惑,才终于揭开那令人难以置信的第一幕。

  上午十时。会议室里,新购的立式空调吹来阵阵凉风。车间主任,技术科,质检科,试验室的全体成员,退休老职工,外聘技术人员,大大超出平常开会的容纳人数,后来的还从隔壁办公室搬了几把椅子,才算全部就坐。

  身穿白色条纹短袖,神采奕奕的肖厂长,腰杆笔直地坐在主持人的位置上。窗外透进的夏日光线与室内灯光交相辉映在他那张白皙的脸庞上,他用充满自信地目光扫视了一下每一位与会者。

  “都到齐了吧!”像是在问,又像是在答。

  “首先感谢几位师傅不远千里而来,为我们做技术方面的指导,经过十多天的共同努力,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我代表全体职工对他们表示感谢!”会议室响起一片掌声。

  “……希望技术部门积极配合车间,尽快实施。”他抬手扶了下眼镜框的边缘,清了下嗓子继续道:“下面,我宣布关于技术科人事调整的决定,”他抬头望了下众人,接着说,“经厂部研究决定,暂由尚小妹担任技术科代理科长,禾玉曼……”

  他的声音,如同一声巨雷从头顶滚过,禾玉曼顿时被炸得头晕目眩,意识处于空白,一股热辣辣的东西迅速漫过她的脸颊,难以言表的耻辱和委屈在她的心中不断翻涌,最后凝结成一种粘稠的苦涩,填满了无力申诉的胸腔。让她感到委屈的是:自己所做的一切,不仅没能得到理解,反而还受到莫名其妙的冷落。“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为什么要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她反复责问自己。

  为了改善车间的操作环境,她不惜放弃周末休息,去书店和图书馆查阅资料;为了保证生产的平稳进行,她从早到晚地跑在第一线,甚至跟踪到深夜,如今却变成接受审判的戴罪者。这个该诅咒的世界,从来都是尽可以包容平庸,却无法宽宥改革。禾玉曼默默垂下无地自容的脑袋,喃喃感叹道。她就像一只中了明枪暗箭的鹰,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再也无力飞翔起来。

  翌日。依照领导的旨意,禾玉曼被搁置在质检科一个登记质量报表的位置上。命运又一次拉近了她与蒋志平的距离。蒋科长看到她的情绪极度忧郁,适度安慰了几句,走出办公室。两个备受命运捉弄的人,如今变成了上下级的关系。

  到底谁是幕后推手,又为何要这么做?禾玉曼独自坐在窗前,残局牵引着她的思绪不断反思。失败的缘由,像一泓清澈的泉水,渐渐清晰地呈现在她的眼前。

  一个多月前,看似平常的一个日子。临近中午下班的时候,分散于车间的技术人员陆续回到办公室,等待开饭的时间,大家经常会聚在一起,谈论当天发现的一些问题或其它事情。阳光透过敞开的窗户,照得屋里热浪滚滚。禾玉曼拿着钥匙打开墙角的老式文件柜。这时,对面办公室的陆国雄慢悠悠地走了进来,“咱们厂的工艺,可不能让外人知道!”陆国雄的这句话,显然是针对即将要去参加省内一个技术交流会的禾玉曼说的。

  自那次奖金风波后,两败俱伤的禾玉曼尽量减少同陆国雄单独的接触,很多时候,似乎陆国雄也在有意躲避着她。她讨厌他说话支支吾吾的浑浊声音;讨厌他鼻梁上无可厚非的粗大毛孔;讨厌他那因职业原因形成的鼻炎……可见一个人要是对谁产生了看法,就像丢了斧子的故事,怎么看都不顺眼。

  “大家都保守各自的秘密,还去交流干啥?”在一沓牛皮纸袋中找资料的禾玉曼头也未回地有意反驳道。其实,对于行业内这种秘而不宣的潜规则,禾玉曼是知道的,只是觉得他多管闲事故意这么说的。

  诚然,每次组织的技术交流活动,看似为了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实际上由于技术的严密封锁,交流大多是已知的,新发现的或技术秘籍,都会神秘兮兮地保护在各自狭小的范围内,唯恐同行们比自家做得更好。

  “什么叫竞争?知道吧?!”被激怒的陆国雄眼睛放射出怨怒的红光,他抬高了语调说道。

  “我的脑子可没进水!”禾玉曼继续在柜子里翻找,用及其轻微,仿佛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随口说了句流行语。却让一米多远的陆国雄一字不差地听到了。

  两个有积怨人的对话,中断了旁观者的讨论。屋内的空气顿时变得异常沉寂。禾玉曼把找好的资料放在办公桌上,这时感到一股瘆人的寒气紧逼过来,她抬头随意瞥了下,只见陆国雄气得脸色煞白,目光呆滞,人像顽石般地伫立在那儿一动不动,片刻,一声不响地走了出去。

  无法预知的命运走向,也许仅仅需要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足以改变其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