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之恋
“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是苏轼描写庐山的古诗,但一直未识庐山真面目,心里不免有些向往和遗憾。机会终于来了,那年夏天与单位同事去武汉出差,有几天空闲时间,我们准备结伴去庐山游览。
记得,我们是晚上从汉口上船,在烟波浩渺的长江上航行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到江西九江下船。因天下着蒙蒙细雨,在九江没来得及欣赏景德镇的瓷器,就坐上旅游客车上庐山了。客车在弯曲的山路上盘旋爬行,浓雾缭绕在山峰和悬崖,一路上我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更不敢往车窗外看,因为车窗外侧就是飘着云雾的万丈深渊。当时直后悔上庐山来了,闭着眼睛祈祷早些平安地到山上。车子终于在一片开阔地停了下来,跳下车后顿觉冷气袭人,直打哆嗦,庐山山上气温低,山下穿裙子,山上得穿毛衣。我抱着包一路小跑,冲进宾馆里,仔细一看宾馆是石头垒的房子冷冰冰的,同事说像红岩电影里面的“渣滓洞”。房间内还很干净暖和,简单洗漱后,我便来到外面观望起庐山秀美的姿色。
庐山 ,又名匡山、匡庐,是中华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北枕滔滔长江。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庐山不仅自然风景秀丽,而且人文气息浓厚,由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在庐山留下了上千首诗词歌赋。从司马迁“余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朱元璋“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到元稹“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诗人都用浓重的笔墨赞美庐山秀丽的旖旎风光, 特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41岁时辞去县令,到庐山脚下的桃源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并在晚年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
站在群峰环绕的山中,所及之处都是郁绿,连树叶上的水珠都像是绿色的,云雾缥缈不定,袅袅娜娜地像新嫁娘的白纱,遮着羞答答的山峰。我和同事来到云中街市,牯岭镇最繁华的地方,这条街是一弯弧形,犹如半个月亮。 天街一边是鳞次栉比的商店、酒楼、餐馆等,一边是淡雅温馨的公园。公园里还立有一座牯牛奋起的塑像,塑像基座上有书法家题写的“牯岭”两个大字。
简单逛一下云中街市,我们就来到位于牯岭街西南方向的“花径”,它曾是庐山三大名寺之一的大林寺所在地。花径曾是唐代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的地方。 元和十年间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时,曾和东林寺法寅大师及好友,一同到大林寺游玩。当他们踏上大林寺地界时,就强烈的感觉到此处气候与山下截然不同,庐山下面的桃花都已凋谢,而此处的桃花却含苞欲放,白居易被眼前的春色所吸引,随口诵出七言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随后又提笔留下了“花径”二字,此后人们将白居易当年赏桃花的地方叫做“白司马花径”。同事说:“没想到庐山不只是绿色的,还有这么美的花园”。花径有花卉区、岩石园、桃林和如琴湖等,虽然夏季未看到烁烁桃花,但仍看到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花径边上建有白居易原草堂,草堂前立有白 居易塑像,寄托后人对这位伟大诗人的追思和怀念。
没上山时就听说庐山因峰峦林立,峡谷纵横,构成云雾滋生的天然条件,江湖环绕又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很容易形成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也是庐山一大奇景:其云雾 ,变幻莫测,姿态万千,尤其是夏季,云海密布、诡谲奇特,变化多端、山谷弥漫,咫尺之间不能辨物,整个庐山处在虚无缥缈之间,使人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我在晚上就领略到了云雾的厚重,半夜,我起来准备去宾馆走廊的卫生间,推门出来好像一下跌入深海云雾里,眼前全是白蒙蒙的雾气,什么也看不见,觉得脚下像踩在棉花上轻飘飘的,我摸索到一扇走廊窗户前,向外望去,远山和绿树都不见了,浓浓的云雾在空中缭绕,阵阵松涛声传来让人有些恐惧。我心里害怕,跟盲人摸象一样返回了房间,再也不敢出来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导游领我们去登五老峰,五老峰地处庐山东南,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时像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人们便把这原出一山的五个山峰统称为“五老峰”。它海拔1436米,山势雄险、岩石嶙峋、峰峦秀美。李白曾写诗赞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我上山时心情兴奋,没感到很累,一边爬一边欣赏五老峰的景致,一路上看尽奇峰怪石、山花碧树、奇珍异草。气喘吁吁登上峰顶,雾霭霏霏,宛若云中漫步,真有腾云驾雾之感。俯瞰千山万壑,满目葱翠、瀑布飞溅、溪水蜿蜒、令人心旷神怡。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难,因上山消耗了体力,山路石阶又有些滑,待我下到半山腰时,腿肚子疼的厉害,下一个台阶就疼一下,好几次都想坐在湿漉漉的地上休息,同事连拉带拽好容易把我带到了山根下。山下附近没有饭店,我们只好在像窝棚一样的小店里吃了午饭,我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大碗面条才觉得恢复些体力。
庐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仙人洞,它位于庐山天池山西麓,是自然形成的天然洞窟。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这里的飞岩栖身,清泉淙淙,俯视山外,苍海云莽,有世外桃源之感。相传唐代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直至成仙。后人为奉祠吕洞宾,将佛手岩更名为仙人洞。
走进仙人洞,为圆形石门,门上方镌刻“仙人洞”三字。左右刻有对联:“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进圆石门便见似蟾蜍的一块巨石横卧山中,称“蟾蜍石”。石上有一株苍松,名石松。石松凌空展开两条绿臂,作拥抱态。其枝叶茂密,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堪称庐山匡山一奇景。顺石径小道逶迤而下,苍翠崖壁间一岩洞立于其中,洞高7米,深14米,这就是仙人洞。洞内立吕洞宾身背宝剑石的雕像,洞穴最深处,有两道泉水沿石而降,滴入石窖中,叮咚有声,悦耳动听。这便是《后汉书》上记载的千年不竭的“一滴泉”。此处山峰青绿、怪石林立、泉水叮咚、云雾多姿、气象万千。“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主席的这首诗更加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一睹仙人洞的无限风光。
庐山的天,阴晴不定,出了仙人洞,又下起了雨,导游要带我们去三叠泉,可没到三叠泉附近,雨就下的更大了,我们只好取消了游览三叠泉,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第一奇观”失之交臂,留下了遗憾。下山时想起毛主席登庐山而作的那首“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阳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在他的笔下,庐山仿佛天外飞来,巍峨耸立在大江之滨,气象恢宏,气势磅礴,境界辽阔,让人流连忘返。
让我掬一缕庐山的云雾做墨笔,用仙人洞的岩石做砚台,蘸上如琴湖的碧水,写一曲庐山之恋寄给未来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