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往事并不如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乐山李跃平  2017年06月21日09:13

罗城古镇从历史的深巷里走来,近在咫尺的罗城古镇,我是第一次去的,那里得天独厚的温润气候,心清如水的寻常百姓使之成为一块与世无争的宁静土地。有关罗城古镇的文章,几乎都有一段带着诗意的描述,它所存在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系统,在我无意识的反应中累积下来,成为我触摸和感知罗城古镇的媒介。

当我来到罗城古镇,感受它的存在留给我们的意义,在钢筋混凝土已经砌平了绝大多数地方间差别的中国,新鲜而永恒罗城古镇不是某一个明亮夺人眼球的时尚符号,也不是哗众取宠的噱头,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和价值,具有深刻意义的景象,自然天成,气韵灵动,独具意蕴。

时间并不能让一切曾经闪光的东西褪色,海德格尔在《建筑•栖居•思想》中的开头就已经谈到,建筑与栖居不是两种分离的活动,它不仅仅只是装饰性的美,更不仅仅是一个看上去具有诱惑力的面具或者造型奇特的符号,而是内在本质的和谐统一,是我们记忆深处的那个场景。

对于罗城古镇,我想应该有更深刻的追寻。罗城古镇座落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特别是“船形街”的两侧是木结构的长排旧瓦屋,是罗城旧时代的中心,长度为209米,最宽处9.5米,看上去完全像一条大船或是一把巨大的木梭,灵动中透着骨力,具有潇洒豪放的艺术风貌和传奇色彩。

那条遍体浮动着迟暮之美的老街据说是中国惟一一条船形的街道,有着非常美丽的画面,而且呈现出逸秀洒脱,淡雅超旷的美学风貌,从而给人清润淡雅,烟云空蒙之感。这是我去犍为罗城的最初感受,这座被许多人描述为“老四川文化扛鼎之作”的古镇,有着随意而生氤氲空灵,其骨子里流淌的是浓郁的诗情。

从不同角度、从不同侧面、从不同层次去展开,罗城古镇设计新颖,别具一格,错落有致。翻阅历史,我们知道,罗城古镇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成形于清代。罗城古镇由于地处边陲,曾是军事要地,明、清两代均是屯兵制夷的“军事铺”,故称“罗城铺”,镇西的营盘山就是当年的屯兵之地,使人们感受到充满感觉的、生命的、时空缠绕的空间,不光有风景,更重要的是有感受。

这种美感来源于痛苦消解后所引起的如释重负般的信息和轻快。如果你登高远望,会看见这只气势宏伟、奇异独特的大船正劈波斩浪,扬帆启航,因而罗城又赢得了一个美称:“山顶一只船。”从高处俯视,真象是一只搁置在山顶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两边的房屋建筑是船舷,中部的戏楼是船舱,东端的灵官庙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灯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灵官庙右侧长22米的过街楼犹如船舵,从头到尾,也让我们看到这个沉重与拥挤里充满了无奈的悲歌。

一切的喧嚣仿佛都离得很远,黑暗中的寂静使往事历历在目,让时光流淌的声音更为清晰。其实,许多老人还记得,罗城并不是一个一下子就能把人吸引住的地方,它的文化与历史,早已在我们标准模板的现代化建筑中消逝得不留痕迹,唯独留下繁杂的城市喧嚣,然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人,已经意识不到代表着四川文化的船形街正是罗城古镇在现代化建筑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让人骄傲的所在。

罗城古镇的来历有不少传说和趣闻,据说明末崇祯年间,有个外地人张秀才来到此地,坐在茶馆里喝茶,看到茶客们一个个唉声叹气,临行时还把茶杯里的水喝得一干二净,便向邻座的一位老人打听原由。老人叹息一声说道:“这镇上缺水呀!”张秀才沉默良久,念出四句口诀:“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若要不缺水,罗城修成舟”。众人齐声赞叹,一致推举急公好义的张秀才作造船的领头人。

能够实现建筑的“人性化”和“生活化”,从而表现出建筑与环境的一种和谐性。我一直怀疑眼前的景象是否真实,到达罗城古镇的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艘船,船头船尾各有四名穿着素雅的女子向河中撒着花瓣,空气中弥漫着幽香。我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船,更难以描述船上装饰的华丽,细看之下更有直入人心的震撼之效,那是内心真正的喜悦。

是的,时光在悄悄地移动着,今天的罗城古镇已经流露着很深很深的寂寞,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凉意和无法放下的悲戚。是的,人世间失落太久的纯净总是让人起守护之心,但能保证罗城镇一年的风调雨顺,家和安康,才是我们所渴望和追求的,修建成船形街也表达出罗城文化精英和能工巧匠对水文化的殷切愿景,都给生活在这一片区域的人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让我们已经忘记了一切,早已被这诗意的氛围给填满。

罗城古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色彩斑斓,深深地浸透了民俗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民俗文化的原汁,它在人世间失落太久的纯净总是让人起守护之心,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罗城古镇演绎的悠建筑史的辉煌与灿烂、浪漫与神奇,会被越来越多的文史学人去认识和肯定,探寻和研究。

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割不断的,沿着历史的踪迹,民风淳朴强悍的罗城,文化底蕴深厚的罗城,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具有他们各自独特艺术风格的烙印,也增添了传统文化的氛围和民间习俗的厚度,从而备受游客们的青睐,了解罗城过去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史实与掌故,细细咀嚼品味不容我们忽视的价值的重量,窥探和捕捉到今天的人文历史的信息,才有了得以世代传承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