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洪流的村庄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于宏远  2017年06月21日08:39

柳河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其实说是山,不过是一个黄土山而已。村子座落在这个土山的脚下。而土山的东西南面被大顶子山水包围着。盛夏季节,水草丰美,风景秀丽。由于水土湿润,气候适宜,村子四周乳生出密密匝匝的柳树,把这个小村包围其中,远远望去,柳河村若隐若现,海市蜃楼的样子,可以说是一个如画如诗的村子。

此时,顺着柳林中间的小道,柳河村的妇女主任红柳正在往村民长发家去,原因是:她给长发的儿子保的媒有了着落。在红柳成立的“柳河村柳编专业合作社”里有一个失聪但心灵手巧的姑娘秋燕和长发的那个口吃小子海涛挺般配的。这不,昨天她征求了秋燕的意见,并且加了秋燕的微信,叫秋燕把她自己的照片传上来,以便让长发两口子看看人家女孩子长得什么样,如果第一感觉好的话,好安排时间让两家人见个面。

红柳,大名叫崔红柳,因为跟村民混熟了,人缘极好,所以村民都亲热的称呼她红柳。红柳三十多岁,十多年前从邻村嫁到柳河村,由于心直口快、乐于助人而渐渐被村民们所接受和认可,红柳高中毕业,能写会算,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写点啥字啥的,一般都会想到红柳,而且她是个外向性格的人,一天到晚总能听到她咯咯的笑声,好像她家什么愁事也没有。笑声似乎能把这个百十来人的小村子都感染得温暖起来。

去年村上换届,红柳竟被大伙串联参选村妇女主任,竟然胜选了,而落选的老妇女主任是长发的老婆。

柳河村那山那水,颇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又紧挨着大顶子山湿地,上任之初,红柳建议村书记大民和村主任阿强搞点旅游项目啥的。村委会班子一合计,大民略迟疑,红柳说:“咱们这也属于湿地类型,虽然地貌没有人家的像样,但也可以,这种地方如今很难再找到了,现在城市的人们休闲都喜欢找一个清静的地方溜达溜达”。村主任阿强附和道:“也行,试试吧,或许有起色呢。红柳的想法有道理,不管开始咋样,慢慢游客或许就会多点,那么这样,先在村边靠公路竖起一个牌子,先把广告打出去,这也不吃草不吃料的,先把名字打出去再说”。

就这样,在红柳的建议下,柳河村旅游景点初具雏形了。

别说,陆陆续续的还真有人来观光,大顶子山开江之后,端午节前后,一直到老秋。尤其节假日,外来的人们拖家带口,大车小辆,或者三五好友一辆面包车。他们在柳河村沿江地方支上炉灶,现炖活鱼,或者在那里露天烧烤,孩子们手舞足蹈,兴趣盎然。村里的超市也卖了不少东西。有打鱼的村民把打上来的江鱼用网围在水里等着游客来买,收入颇丰。

人们交口称赞红柳,说红柳的眼光挺远的,为村里做了一件好事,这个小村多少有了点进钱的门道,村民看到了更远的希望和前景。

过了一段时间,红柳建议有临街的村民开个小饭店、小吃部啥的,有几个头脑精明的村民率先开起了小饭店,做的都是新鲜的农家饭菜,别说,还真行,吃客都是扑奔这里的开江鱼、小笨鸡啥的,还有新鲜的农家园子里的蔬菜来的。

长发媳妇当了十多年的妇女主任,由于被红柳竞争了下去,心理有点不平衡,和几个妇女在大街上说牙子磕:“你们看红柳那个嘚瑟样,这屁大点的小村子能折腾出啥名堂啊?”。话传到红柳耳朵里,红柳呵呵一笑:“啥事不得尝试吗?这也不做那也不做,整天在家死吃死嚼,还不能出去打工,日子咋整啊?”。有年青的小媳妇逗红柳:“主任你这么能,将来长发媳妇还不得托你给她家的磕巴儿子保媒啊?”,红柳笑得前仰后合:“找我保媒,我保证ok,还保证给她家保一个居家过日子的好媳妇”。这番话把跟前的那些妇女说的心里暖呼呼的,她们从这番话里看出红柳的胸怀来。

据村民马大脑袋讲:长发媳妇听到红柳这番话,沉默了好一阵子,而憨憨的长发少有的冲她发毛秧:“净瞎逼逼,人家干点事,有你啥事啊?一天闲的,你当妇女主任多少年了?你为村里干啥了?连自己的儿子都找不着对象,你当妇女主任时,那些围你跟前的那些老娘们咋都不上心给咱家海涛保个媒呢?”。长发老婆抖怒:“滚犊子,儿子磕磕巴巴的就随你,要是随我,好姑娘有的是,随便挑。”

……

柳河村的小小的旅游业还真的兴通了起来,那几家开小饭店的尤其红火,一时间吃客云至。

“啥也别说了,我村能有这样的成绩都是红柳的功劳”,村主任阿强在年终全镇经济会议上作报告时作为先进村代表发言时如是说。

柳河村柳树成群,柳条资源丰富,红柳就想:如果用这些柳条编成筐、篓啥的卖了或许能挣点钱,关键是原料没有成本。村书记大民听到她的想法说:“头十多年前,有村民用柳条编织个土篮子啥的,反正自己家使还行,不知道要成规模编,能不能卖出去?”红柳说:“那倒是,现在市场上那些相似的塑料制品应有尽有,还物美价廉,可是现在咱们农村还是使用咱们自己的簸箕啊、大笸箩啥的得劲,还是能卖出去点的,反正也没有底子钱”。

几天后,红柳却出人意料的去了一趟区行政服务中心,注册成立了“柳河村柳编专业合作社”。一时间把村民整的云山雾罩:“能行吗?以前这些柳树枝子干了都当烧火柴了,现在有用了?”。

红柳把本村一些老村民组织起来,又上市里专门请了一位编织老师,教大家编织一些精致的小礼品花篮、花篓啥的。村民们这回看出了门道,一些留守妇女、老人都来红柳家学,也想挣两个钱。

大家想的很明白:这遍地全是柳条,原料有的是,编成个筐筐篓篓的,能卖两个钱就挣两个,卖不出去顶天搭两个工。一时间,红柳的合作社远近闻名,外村人羡慕的不得了。这里有一个邻村的一个叫秋燕的失聪女孩特意来跟红柳学柳编技术,别看人家耳朵失聪,但是学起来特别快,而且几个月下来可以当师傅了,可以教新来的村民各种编织手法了。

红柳高中有一个同学,在市里一个劳动局的人力资源部工作,原本她们就常联系,年年同学聚会,这回红柳因为柳编产品的事找到了她的同学,同学告诉她:哈尔滨农博会马上就要开幕了,建议红柳到那去看看或许能有点收获。

一个温暖的夏季的午后,红柳从市里回来了,手里抱着一大堆哈农博会的宣传资料,逢人就说:“订了一批订单,大家来听听啊”。

长发媳妇看到村民们都在红红火火的挣钱,有点事干,自己真的坐不住了。但又抹不开直接找红柳说想干点啥,就想托村书记大民去跟红柳说说想进柳编厂也干点活。长发一百个不同意,他说:“拉倒吧,前阵子你那么讽刺挖苦红柳,人家不硌应你吗?得了,现在咱家也不缺这两个钱,跟红柳缓和缓和一下关系吧,保不准将来咱儿子的这个媒真得求求红柳呢”。

长发媳妇半晌无声,无意中说了一句:“要不,咱们找马大脑袋去,求他给咱们儿子保个媒。”

提起马大脑袋,因为脑袋长得像马脑袋,所以这些年人们都不叫他大名了,都叫他外号了,对此,马大脑袋也不烦恼:爱咋叫咋叫,我也不缺谁欠谁,自己的日子也过得挺滋润,况且十里八村的谁不知道我是有名的保媒拉纤的“媒人”。有能耐,别找我啊?

是的,柳河村人都知道,马大脑袋是一个靠保媒拉纤为生的人,他属于把谈对象的年轻人硬往一起“锯”的人,两个年轻人谈对象,若是谁家的爹妈找到马大脑袋做媒人的时候,马大脑袋首先得把条件摆在头里:必须先带四盒礼,然后头一年拜年,小两口必须得给他买点啥东西。至于经他手保媒的小两口过不过长,和他一点也不挨边,用他的话说:我不能保人家一辈子不离婚。

但即使这样,若是谁家的姑娘、谁家的小子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家大人自然不自然就想起马大脑袋,好像形成了习惯,有了依赖性。而且,马大脑袋是村里有名的婚礼支客人(就是农村办事代表东家主事的)。所以人各有长处各有所短,老辈人还是拿马大脑袋当回事的。

运作了很多时日,到相亲的时候,马大脑袋把长发两口子和他们的儿子海涛找到一起面授机宜:“到时候,海涛啊,你尽量别说话,一说就露馅了,有话到结婚后再说”。长发媳妇当时就不乐意了:“咋的,这不把人憋死啊?我们就这一堆这一块,看好算,看不好就拉倒”。长发捅咕了一下他媳妇,意思叫她在这个节骨眼上别乱说,恰巧这一幕被马大脑袋看到了,他有些挂不住脸了,说道:“净瞎咋呼,你以为你还是妇女主任哪?听我的得了,就你那儿子那德行,磕磕巴巴的,相亲不得瞒着点吗,一说话准保露馅,我保媒就这方式,不行你们就去找红柳保媒吧”。一席话把长发两口子说的忍气吞声,而海涛倒是很刚性:“爸…妈…我我……不说……媳妇了”。

当然这门亲事最后的结局是黄了。知情者说:那天相亲时,两个年轻人单独唠嗑时,女孩子问海涛:“你微信叫啥名啊?”海涛一时高兴全忘了马大脑袋的告诉的秘籍,随口说道:“我……微……是……哎呦……我趣”。女孩一家饭都没吃,开车就回去了。

……

故事又回到开头,红柳真的把长发俩口子的心事给解了,秋燕和海涛一见钟情,两家倒也算是门当户对。在海涛和秋燕的结婚的婚礼上,红柳做为媒人上台宣读了他们的结婚证书,当司仪二宝调侃红柳给海涛保媒时收没收长发媳妇送的礼物时,红柳满脸开花:“收了,海涛妈给我买了一套化妆品,我受贿了,愿谁告谁告,我也想留住青春啊,不打扮美点,我老公不要我咋整啊”。说完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婚礼现场一片欢声笑语,一片祥和,几乎全村的人都来参加长发家儿子的婚礼酒宴了,从心里佩服红柳的人格,佩服她的做人做事,而红柳与大家举杯畅饮的时候,她望着窗外,望着窗外围绕在家乡村子那些层层叠叠的柳的海洋,感觉自己真的很幸福,为了这个的村庄更加美好,自己宁愿变成一株柳树成为为家乡的一抹风景,想一想自己的名字叫红柳,她低下头嫣然一笑。

作者简介:于宏远,呼兰区人,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