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俞塘的两座古桥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倪有章  2017年06月20日09:23

龙溪往北,过石塘古渡(现为公路桥)两公里,有一个紧转弯,当地人称塘东湾,古称俞塘湾。西侧是俞塘村,往东是下塘村。俞塘湾有两座古桥,在我以前看到过的一些地方文献资料里,都没有它们的踪迹。是前人的疏忽还是我的浅陋,尚待考据。

俞塘湾西侧,开了一个小口,二十多米宽。口子进去就分叉,平行龙溪往南四五百米,再折往西,进俞塘村,是个瞒兜浜。小河分叉处就形成一个长长的半岛,村里人称“牛舌头角”。口子进来直接往西,通洛舍水系。在这个口子上,南北方向就有一座古桥,俗称俞塘桥,正名为万安桥。

俞塘桥为三孔梁式石桥,跨度约20米,桥面宽约1.6米。桥墩均为石板。各孔桥面并排直铺石板梁2条,中孔每条长约5米,厚约0.4米,两端各孔宽约3.5米,南北石砌桥堍各延伸约3米。石板梁桥面边沿有方形石孔,应为卯眼,推知最初此桥有护栏石。桥额阳刻“万安桥”三字。两个排柱墩各有石板两块,残存两块当中,有一块上面刻有“莲花如意圭形图”,推测此桥应该修复过。两端长系梁(桥耳朵)均刻有精美花卉。

关于这座桥的点滴认知,我是从父辈那里得来的。

很小的时候,听长辈说,俞塘桥最初是建在那个口子的外面——即建在牛舌头角上的,有人认为这样建桥挡住了龙溪的风水,就将俞塘桥往里移,让龙溪风水顺着这个口子拐进村。这是长辈非常确信的说法。还有一个实证:在我十来岁的时候,就亲见村里人在牛舌头角下的水底挖出了许多乌黑的木头桥桩。

后来,俞塘桥就建在现在这个位置。

什么时候的事?我父辈祖辈非常确信地说是丙子年。那时我们还小,不晓得丙子年是什么时候。父亲说到今年是一百年了。长大后我查了一下,父亲说的那个丙子年应该是1876年,往前或者往后推就不太可能,因为还有另外一个佐证,就是关于造桥者的说法。

造桥者谁?我们俞塘村里有一个同样非常确信的说法——倪先生。

我小时候,俞塘村三十多户人家,姓倪的二十来户。倪先生名号为何?不知道。据说,俞塘村自古文风昌盛,倪先生才学过人,多次参加乡试都未中举,他就专心教书。另一个版本是说倪先生曾经考过状元,考试时,只因将“馬”字四点连笔写成一横,皇帝阅卷时批评他说,你将马的四个脚捆住了,如何跑得起来。于是,倪先生就没有考上状元。——村里人是这么说的。那么状元不行,进士应该可以的吧?我查了德清历代进士名录,没有姓倪的。估计“状元”这个说法是讹传。

另一个故事,更为有根有据。倪先生后来在家开私塾,远近闻名,湖州城里有一个叫钮福保的小朋友曾经慕名前来求学(另一说是倪先生被湖州钮府请过去担任家庭教师的),后来钮福保果然高中状元,与曾国藩同榜。那是道光十八年(1838)的事。钮福保高中状元后,还特地乘坐状元船到过俞塘,只是倪先生怕小小俞塘村经不起状元一踩,借故回避不见,因而状元没有下船,只在船头拜了三拜就离开了。尽管如此,俞塘的风水还是受到了影响。

钮福保中状元是1838年,丙子年是1876年,相隔三十八年,从时间、事理两方面推理,是高度可信的。

俞塘桥往北两百米,塘东湾在这里也开过一个口子,有一条笔直的小河,七八米宽,直通戈亭,长约四公里。小河西岸是一条高高的塘堤,东岸多为桑地、鱼塘,两边是万顷良田。这条小河当地人叫“百塘港”,看起来是人工开凿的灌溉排涝河渠。百塘港在龙溪的口子上,就有一座东西向的古石桥。桥西是俞塘、雁塘田地,洛舍地界。桥东戈亭下塘。也是三孔梁式石桥,形制与俞塘桥相似,但略小,粗糙。跨度约15米,宽约1.4米,中孔跨度约4米,两个边孔跨度约3米。整桥没有发现装饰性石刻,中孔石板梁隐约可见“重、建、庙……”三字。

建造年代不详。有一个传说,也与俞塘倪家有关(陈景超《东衡民间故事集》),说的是俞塘倪家有个孩子叫秋成,外婆家在下塘,虽然路并不远,但因百塘港相隔,来去不便。秋成十岁那年,村民打死了一条大蛇,秋成心生恻隐之情,将蛇装在草篰里,从妈妈那里拿了念过佛的两把麦草,背到百塘港口,将蛇埋了,烧了麦草。第二年,这里长出一根藤,藤越长越大,像棵大树,藤蔓垂挂到对岸,又缠住对岸的榆树。小秋成砍来山上的毛竹,搭成了一座简易的桥。乡亲们就称这座桥为藤桥。秋成二十多岁,立志要建一座石桥,并亲自到南浔、嘉兴、海宁等地募捐,一直募到四十来岁才够预算。于是就请了湖州石匠造桥。桥造好了,乡亲们建议此桥叫秋成桥,秋成说,这样不好,还是叫藤桥吧。

这是传说,但桥上的藤蔓亘古茂盛,我们小时候还能看见整座桥都爬满了藤蔓。秋成葬蛇的故事有一点传奇色彩,但此桥历史充其量是一百多年,秋成造桥的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

近日在《洛舍镇志》上总算找到一点关于这两座桥的痕迹,在交通一章的桥梁列表中,有这样的信息:万安桥:跨北流水,通往俞塘——下塘,条石结构,3孔,宽1.5米,长19.2米。1871年重建,有栏杆。俞塘桥:跨越俞塘港,通往村南——村北,水泥结构,形式平板,1孔,宽1.9米,长3.8米。

我是俞塘人,感觉镇志叙述与实际是有明显出入的。第一,远近所谓俞塘桥的,就是万安桥,那座1孔水泥结构的平板桥,实际上是俞塘桥西三百米处的一个水闸,当地人称“水坝”。第二,镇志所述跨北流水的,通往俞塘——下塘的,实际上是本文所述藤桥,而藤桥根本没有栏杆。所以我推测,镇志所述的万安桥杂糅了俞塘桥与藤桥两座桥的信息了。

两座古桥历来少有关注,但都是建在陆路交通要道上的。上世纪八九年代以前,这里一直是戈亭、锦山一带去往德清的陆上必经之路。这里还有一条古道,俞塘桥往北,过藤桥,经下塘,去往戈亭。俞塘桥往南,沿俞塘山东麓,经东衡,直到县城。是鹅卵石铺就的三四尺宽的甬道,路面清洁美观,砌有边沿,两边有排水明沟,六七十年代还有旧貌。听父亲说,解放战争时,村东这条古道上,先是有不知名的部队,大批大批的,像赶鸭子一样,黑压压往南行进,没过一天,又有大批解放军部队浩浩荡荡往南挺进,一刻不停,过了三天三夜。

现在,两座古桥还有遗迹。

俞塘桥剩下南北两个桥堍和北边的一个桥孔,成为名副其实的断桥,其中一块桥梁板丢弃在它东面二十米的水岸上。九十年代初,经过村西的德埭公路建成,这里的交通要道成为荒陌。小河两岸,杂树丛生,荒草遍地,水面绿萍葱郁,杂物漂浮。

藤桥现在整座还在,但百塘港前段完全被填埋,成为田地和鱼塘,所以藤桥快要被两旁的泥土埋没了,只露出桥面。

从小常常经过这两座桥,游泳、割草、钓鱼、劳作、走亲戚、看电影……,童年和少年的许许多多记忆都曾遗留在此。成年以后,我时常来这里,欣赏这里的荒芜,寂寞。也因为有念想,才有兴留意一些地方文献,可惜的是,连同俞塘村前面的俞塘山,我几乎没找见过更多踪迹,可能是因为浅薄吧,而它们都是有型有故事的。我不知道这两座古桥,除了留给我那么点念想,还有没有什么价值。

谁若有兴趣去看看这两座古桥,我愿做向导,因为这里,现在几乎就没有路了,非当地人,你是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