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奖,认可的是经典而非爆款
第23届上海电视节于6月12日-6月16日举行,届时在闭幕当晚将颁出备受业界和媒体关注的白玉兰奖。和去年白玉兰奖由《芈月传》、《琅琊榜》等古装作品瓜分重要奖项的情况完全不同,本届“白玉兰奖”的入围作品,绝大多数是现当代题材作品。不难看出,现当代题材和现实主义题材已成为近年来中国电视人更为关注的题材类型。作为行业风向标,希望奖项的认可能让更多的从业人员有所思考,一个大奖授予的应该是那些值得反复品味、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而不仅仅是走红一时的爆款。
其实2010年以来,白玉兰奖在公开、公正性上曾一度遭到媒体质疑。2011年,吴秀波因出演《黎明之前》被看好是当年最佳男主的大热,但最后奖项却花落张嘉译(作品:《借枪》)。而后经媒体曝出,张嘉译当年3月份签约了SMG(现已自己成立工作室,SMG为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简称);2012年的白玉兰也曾因《甄 传》输给《悬崖》,未获最佳电视剧而大批评奖不公,基于《悬崖》的出品方是SMG更让人质疑颇多;2015年,李雪健妻子于海丹的一句“为什么李雪健连提名未获”将白玉兰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嘿,老头》获得包括最佳男主角在内的多个奖项的提名,剧中,李雪健出演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精湛演技广受好评,但入围的不是李雪健而是黄磊也着实让人大跌眼镜。这样的结果自然让于海丹大感不公。后来,组委会临时颁发“杰出贡献奖”予以安慰,这惹来郭靖宇的不满,在颁奖时公开质疑初选票数。
直到2016年,白玉兰奖在提名和获奖上又做到了无可指摘,既考虑到专业又兼顾了民意,既看重口碑也不忽略收视……题材、故事、演技、制作等元素全盘考虑。当年的“现象级”作品如《芈月传》、《琅琊榜》、《伪装者》和年度爆款《花千骨》等,以及被大众低估的佳作如《少帅》、《于无声处》、《温州两家人》……都在提名之列。正如去年的评委会主席张国立所说:“我觉得入围的电视剧都是今年市场和播出反映良好、效果良好的一些片子,都非常突出。”至于《芈月传》为何获奖,“票数决定一切。”
今年同样如此,业界和观众一致认可的品质剧都在入围名单,没有一部被遗漏的佳作。《人民的名义》、《欢乐颂》、《小别离》、《好先生》、《中国式关系》、《好家伙》、《海棠依旧》、《彭德怀元帅》、《鸡毛飞上天》、《最后一张签证》等十部剧集将角逐本周末的白玉兰奖。
6月11日晚,编剧汪海林通过微博谈了本届白玉兰奖的评选标准:“白玉兰奖我参与初选、复选投票,我的标准是,收视率表现不正常、点击率反常的剧不投,演员配音、大量使用文替的不投,投票的业内人士很多,看进入最后阶段的名单,大IP没了,小鲜肉没了,这说明评委都没瞎,行业内,至少要告诉公众,我们是有专业标准的。”
作为电视界的风向标,白玉兰表彰的倾向十分明确——有质地的作品、有演技的演员、有艺术追求的编剧、导演。所以,仅仅有流量、有收视、有粉丝的IP作品和颜值演员很难登堂入室,进入不了主流审美的视野。如此以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2017上半年刷爆朋友圈的仙侠玄幻新标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白玉兰奖的最佳电视剧无缘了,不过赵又廷、迪丽热巴等个人奖项的提名也在情理之中,并无太多争议。
十部提名,最佳剧集会是谁?
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将于6月16日晚的闭幕晚会上揭晓。在入围“最佳剧集”的十个提名中,全然不见古装剧、偶像剧和玄幻IP剧的踪影,而是以现实题材、革命历史题材、战争题材等为主。其中,有反映近现代中国历史变迁和重要人物的作品《海棠依旧》、《彭德怀元帅》、《最后一张签证》、《鸡毛飞上天》、《好家伙》;都市剧《欢乐颂》、《小别离》、《好先生》;以及现实题材作品《人民的名义》、《中国式关系》。
有网友大胆预测,“最佳剧集”或从《欢乐颂》、《人民的名义》、《中国式关系》、《小别离》、《鸡毛飞上天》五部作品中产生,因为都是有口碑、有话题、有收视、有流量的佳作。而早前公布的“白玉兰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的提名,也是从这五部剧作中诞生。
1《海棠依旧》
播出平台:中央电视台
入选理由:别样视角讲述重大题材
《海棠依旧》改编自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创作的《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有别于以往编年体的叙事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领袖传记,该剧不是从正面表现周恩来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他的历史功绩,而是以周恩来在西花厅长达27年工作与生活的感人故事,艺术地再现了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任劳任怨、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卓著功勋和崇高风范。
纵观全剧,以西花厅为叙事的出发点和连接点,把镜头对准了周恩来总理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西花厅的海棠花,是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象征着周总理质朴高尚的精神品格,也是周总理夫妇真挚爱情的见证。花开花落一岁岁,伴随的是共和国的步步发展和周总理鞠躬尽瘁的生命。
与此同时,《海棠依旧》在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也有独到之处,从周恩来工作与生活的多侧面多角度,展现了他与毛泽东、朱德、邓小平、陈毅、叶剑英、习仲勋等人的革命情谊,与夫人邓颖超的相濡以沫,与亲属和晚辈的血脉亲情等,更加立体丰富地塑造周总理的光辉形象,这是在以往的主旋律影片中比较罕见的,也是深受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
2《好家伙》
播出平台:北京卫视
入选理由:“兰式”标签又一力作
从《士兵突击》、《生死线》再到《好家伙》,由兰晓龙担任编剧的作品都是品质的保证,你可以认为它高冷前卫,你可以认为它不够市场,但又不得不承认它的良心和诚意。
《好家伙》其实早在2012年就完成了制作,直到2016年9月才播出。期间的煎熬只有主创们能够体会。身兼出品人和主演的李晨曾在2013年5月在微博上写下:“如果一部诚意之作最终无法与观众见面,那我就解甲归田。”由于出品方小马奔腾自身的原因,这部剧在拍摄完成近四年之后,终于得以播出,这对整个剧组来说都是莫大的喜讯。
《好家伙》从战争入笔,探讨理想、信念、权力、物欲、自由、情感等多个命题,塑造了一系列辩证的“哲学式”人物形象,通过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和内心的摇摆挣扎,来侧面展现恢弘的历史,惨烈的厮杀,世事的艰辛,人性的扭曲以及社会秩序的分崩离析。
相比之前几部作品的通俗接地气,兰晓龙更加注重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来展现真挚的情怀和深刻的命题。整部剧颠覆了传统革命剧的类型,以真实的历史史实做底,用复杂的人物情感加料,再辅之以大量关于家国人生的哲学议题,在保证影视剧观赏性的同时,也传递出浓烈的哲学意味。
3《好先生》
播出平台: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入选理由:演员话题制作平均分尚可
《好先生》从编剧、演员到故事,算是2016年的一部大剧。但在播出期间毁誉参半,毁在人设,赞也在人设。男主角陆远本是米其林三星大厨,在美国到达声誉顶峰,却又堕落成渣男……故事一开场,他的好友彭海车祸丧生,陆远终于开始了重新成为“好先生”的慢慢长路。
对于从渣男到“好先生”的蜕变,编剧是想突出人物的成长,“在这部剧中,人物的性格更加复杂,处事更加极致。剧名叫《好先生》,但上来孙红雷的台词就是‘我是一个混蛋’,对爱情、男女、都市,这次会有更接地气的表达,孙红雷对人物的诠释也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但是,部分观众就认为这样的人设实在不够讨喜,男主当然也可以犯二,不知道女主想要什么,但犯二也得是让人喜欢的二,这样才能让人喜欢。而陆远就是整日打着成全爱的幌子不知道在干吗的人。
此外,从本剧的演员搭配上看,孙红雷、江疏影、车晓、王耀庆的组合并不能算是一部偶像剧,但与一般生活剧也不同,该剧几个主人公的情节发展都远离了柴米油盐,尤其是陆远在美国的经历以及回国面对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又偏向偶像剧的设定,显得离普通观众的生活比较远。
4《欢乐颂》
播出平台:东方卫视 浙江卫视
入选理由:2016年现实题材现象级
去年,《欢乐颂》引爆业界和朋友圈,“22楼5美”风头一时无两。在当时现实题材整体匮乏的大环境下,这部剧凭借精良的制作,并裹挟着敏感的社会话题、触碰了真实的都市生活,成为了2016电视剧的现象级作品。
制作人侯鸿亮坦言,热播期间的讨论度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可能是因为有了前面一些戏的积淀,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因为这类东西太少了。”
在国产都市剧还囿于婆婆妈妈的日常或是苦情虐恋的怪圈中时,《欢乐颂》以“不回避现实并拿捏有度、能引发共鸣且让人反思”的真实犀利且不失温暖向上获得有口皆碑的好评顺理成章。相比粉饰色彩过浓的大多都市剧,《欢乐颂》能做到不去回避、最真实地展现已实属不易。不过,网上也有声音抨击原著的三观不正,以及是不是应该如此去描写人物,“出身能够决定阶层?奋斗能不能改变命运?”、“我有钱,我还喜欢钱,这是努力;你没钱,你还喜欢钱,这是虚荣。”这些衍生话题的发酵有的并不在创作者预设之中的,因为在创作之初他们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五个女孩儿的友谊和成长,这点从始至终都没有动摇过。
5《鸡毛飞上天》
播出平台:浙江卫视 江苏卫视
入选理由: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鸡毛飞上天》是由余丁执导、申捷编剧、张译、殷桃主演的浙江商战题材剧,主要讲述了以陈江河(张译饰)和妻子骆玉珠(殷桃饰)的感情和创业故事为线索,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义乌改革发展30多年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简言之,整部剧将个人命运置于时代前行的洪流中,说的是大众情怀,讲的是时代故事。
在影视行业都在拼IP、拼鲜肉、拼流量的标准下,《鸡毛飞上天》没有所谓的偶像明星,也没有所谓的特效大场面,凭借跌宕起伏的剧情,紧凑的节奏,演员精湛的演技,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也让这部没有太多宣传、没有过多期待的电视剧杀将出来,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了8.2分。无论是来自媒体的声音,还是网友的反馈,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剧。”
由于《鸡毛飞上天》属于现实主义题材剧,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里的“鸡毛换糖”梗使得该剧时代烙印非常重,所以在播出之前,编剧申捷很担忧会不会因为题材原因导致受众率太低。不过,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齐声看好的势头以及正面的评价让他也直呼:“我没想到这剧会火”。制片人吴佳平更是没有想到,这部剧会得到年轻人的喜爱。“从一个城市折射几十年中国经济变革的历史,这种题材不见得市场喜欢。”但事实上,身边还真是有大量的80后、90后追完了这部剧。
6《彭德怀元帅》
播出平台:中央电视台
入选理由:尊重历史注重细节
作为重大历史题材剧,“摆脱一味的‘高大全’、实现不同程度的接地气”是一个常谈常新的命题。“这几年在影视剧创作上,有一些人追逐偶像、编造英雄,使历史虚无。观众需要什么?人民群众在呼唤什么样的偶像?通过《彭德怀元帅》的创作,让我感到彭德怀元帅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就是真英雄,仍可以成为现代人的偶像。”导演宋业明曾说。
电视剧《彭德怀元帅》以纪实性的传记风格呈现,讲述了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彭德怀,从旧社会最底层一个赤贫的农家之子,成长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从平江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庐山会议,彭德怀元帅一生的重要时刻均得以还原。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李京盛曾评价说:“《彭德怀元帅》的创作者在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史时,没有被浩如烟海的战例所淹没,没有中规中矩地讲述每一个战役的来龙去脉,也没有采取戏说、穿越、绿林草莽的叙事套路,拍成所谓的‘雷剧’‘神剧’,他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按照电视剧的创作规律,以全新的视角剪裁史料,塑造人物,让彭德怀在历史的风云中穿行,真正做到了人史合一。”此外,剧中不仅有彭德怀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袖人物的故事,更能看到一些小人物的心路历程,比如彭德怀身边的警卫员石头,从一个青涩的毛头小伙子,成长为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还有无数战士既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群像,也有为了站岗轮流换穿一双棉鞋的个体展示。正是这一个个生动真实的小人物为这部厚重的历史正剧增添了生机、色彩和活力。
7《人民的名义》
播出平台:湖南卫视
入选理由:年度收视最高
从3月28日到4月28日,《人民的名义》播出一个月,单集最高收视破8,创下十年之最。
播出期间,由该剧衍生出很多全民话题,而从判断一部戏火不火的另一标准——“能否带红演员”来看,《人民的名义》完全是老戏骨再博人气的好平台。吴刚、张志坚、侯勇、许亚军等塑造的或正派或反派的角色都火了一把,完全打破了“戏红人不红”的状态,足见这部剧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有评论形容,“《人民的名义》是一部抹平代沟”的剧,无论男女和老幼都是它的“自来水”。
为什么《人民的名义》能火到如此程度?当荧屏被玄幻IP、古装传奇、婆婆妈妈等要么远离现实、要么狗血虚假的剧集常年占据时,像《人民的名义》这样有力度的、和大环境黏合性很强的现实题材自然会受到老百姓的关注,哪怕它在拍摄效果上略显粗糙、在故事情节上注水严重。
8《小别离》
播出平台:北京卫视
入选理由:真实反映国内教育焦虑
《小别离》用三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勾勒出当下都市生活百态,探讨了青春期叛逆、中学生升学压力、中年危机、婚姻关系、家庭与职场平衡等大量话题,是名副其实的“话题宝库”。《人民日报》曾评价该剧“微观上揭示了小家庭内部的价值观碰撞,中观上刻画了多个家庭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带来的观念差异,宏观上折射了中国式教育的利弊得失以及中西文化的深刻差异。”
除了大话题,全剧更不失小细节。“进不了前100,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一分一操场”等海清演的童文洁的很多台词,估计是大部分家长的心声。看剧的时候,你可以不认同童文洁的教育方式;但回到现实中,你不得不承认你就是或将是另一个童文洁。作为家长,童文洁有太多台词直戳内心,比如为什么逼着女儿上各种补习班?为什么天天催学习、看分数?因为在她看来,大家都是这么走的。“如果我看到别人这么做,我不这么做,我就觉得心里慌。”
热播现实题材受追捧背后有着共通之处,即契合了当下民众最关心的现实话题,从职场竞争、子女教育,到房贷车贷、中年危机,都是普通老百姓生活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凡能在这些接地气的话题上做好情节、做足细节,观众就没有不爱的道理。然而像《小别离》这样的剧目屈指可数。还是太少了。
9《中国式关系》
播出平台:北京卫视 东方卫视
入选理由:沈严继续“中国式”思考
《中国式关系》,导演沈严继2004年的《中国式离婚》后,又一部探讨中国人伦理和情感模式的电视剧。有媒体评价,《中国式关系》是一幅中国中产阶级的浮世绘。正如主演陈建斌的解读:“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形是:人和人之间没有绝对的爱,也没有绝对的恨,总是黑里圈着白,白里圈着黑,爱里藏着恨,恨里藏着爱。”而《中国式关系》正是围绕着这样真实而复杂的生活,对婚姻关系、男女关系、职场关系、亲缘关系、朋友关系、利益关系等种种“中国式关系”展开了细腻而妙趣横生的描绘。
该剧通过马国梁(陈建斌饰)从官场到商战几番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为观众呈现出当代社会的人情冷暖、世事变迁。在人物设置上,编剧还有意拉大了各种人物关系的差异性,以营造冷幽默的氛围。像马国梁和江一楠之间的“碰撞”,就是有意为之。“他们中一个对中国的一切都很了解,在体制内尝遍了中国式的味道。另一个呢,则对中国的一切都不了解,用简单的西式思维处理任何事,就像海归的刘姥姥,进入了中国式关系的大观园。”编剧张蕾说。
通过马国梁、江一楠等人起伏跌宕的人生际遇,作品刻画出“蛛网”般复杂的关系中百般应对的众生相。而在看似引人遐思的“辣眼”剧名之下,不乏各色纷争、利益纠葛,却也展现着人际关系和当代社会中的“暖心”一面。那些生活中平凡人的遭遇和窘境,无疑将让观众在似曾相识的情境中找到身边的人乃至自己的故事,引发深切共鸣。
10《最后一张签证》
播出平台:北京卫视 江苏卫视
入选理由:填补国内同类题材的空白
在明星中心制的市场环境下,还有一种编剧叫“高满堂”。他的作品近乎品质的保证和情怀的追求,他们以多年积累的口碑在抗衡着这个已不太追求作品质量的市场,虽然力量有限,但还能让业界看到一丝希望。
由高满堂编剧的二战题材剧《最后一张签证》取材于78年前的二战,这也是他继《闯关东》、《钢铁年代》、《老农民》到《温州一家人》、《于无声处》等作品后的又一次拓展和尝试。“我的创作基本会选择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比如《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温州一家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通过做生意走向国际化,而《最后一张签证》则取材于78年前的二战。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78年前中国领事馆向4800个犹太人发放了签证,牵系着千万个家庭。但是知道这段历史的中国人却很少,这让我感到特别遗憾。”
在高满堂看来,比创作更重要的是保证真实。他直言如果为了市场,创作轴心肯定会发生偏移,导致狗血。“纳粹、反战、科研家失踪,那狗血起来真是满天飞。但是如果坚持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就会发现这个剧和狗血无缘,比如说外交官有外交技能,一样有铁的纪律。如果他可以深入敌穴、无所不能,就把历史给扭曲了,最可怕的是这种一念之间。”
作为2017年的开年大戏,该剧在影响力上并未达到预期,但高满堂更想通过《最后一张签证》向资本为王、IP为上的中国电视剧市场提个醒,“现实主义没死,现实主义没亡。”(冯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