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京津冀作家评论家研讨荷花淀派
来源:文艺报 | 周茉  2017年06月12日06:38

6月1日,由河北省作协主办的“荷花淀派的继承与创新——京津冀三地作家评论家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河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康振海、北京市作协副主席王升山、天津市作协副主席武歆,以及来自京津冀三地的20多位作家、评论家与会研讨。

与会专家以“荷花淀派的继承与创新”这一主题为核心,针对文学与地域、文学与时代、文学的传统与创新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大家谈到,以孙犁为旗帜,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作家为代表的荷花淀派自觉继承五四新文化传统,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融人情人性于吹角连营,奏“叙事抒情化”之新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学流派,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刻影响了新生代作家的文学创作。

只有清晰地辨识传统,才能更好地继承。与会者谈到,当我们理解孙犁的时候,不要仅仅从《荷花淀》这一短篇小说出发。《荷花淀》不是孙犁的全部,孙犁的小说创作是一个更大的世界。对荷花淀派的研究,需要切入到文学的时代命题中来。我们现在对荷花淀派的认识往往形成刻板印象,比如“柔美细腻、浪漫乐观”的文学风格。但实际上,荷花淀派内部的构成不是那么简单,流派的风格也有变化发展,因此,当下对荷花淀派的解读,应该打破固有的单一传统。

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与会者谈到,孙犁的情谊,饱含于他的文学创作之中。他用文学的美抚平战争时期的创伤。我们要继承孙犁在文学中抒发的美好情感,并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创新。当然,创新与主体的关系很重要。拥有独立人格与丰富思想的人才能开辟一条扎实的创新道路。孙犁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与作家本人的独立人格有着很大的关系——作家本身的性格与他的“无意识”语言风格使其作品在当时脱颖而出。研究孙犁的文学语言对于我们在继承中创新非常重要。

据介绍,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旨在搭建一个京津冀三地作家、评论家互动交流的平台,探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学服务人民、书写时代的新路径,加强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人民群众、地域文化、时代风貌的联系。 (周 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