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中的茅草房
现代的城市人,很少见到过用土坯打墙或泥土冲灌的墙,而屋顶用的是茅草或芦苇,这就是所谓的茅草房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样的土墙茅草房在乡间还随处可见。在我的家乡哀牢山,随处可见黄色草顶的农舍,七零八落的伫立于山脚、路旁、田边,像草垛、像蘑菇、像一座座土丘,默默地沉寂于哀牢山中的大地上,为这片土地上的农人,撑起一片生存的天空。那个时代,茅草屋是绝大多数农人的栖息、安身、繁衍后代的地方。
茅草房,处处体现着它特有的神态。房顶上厚厚的草, 再大的狂风暴雨,再大的风雪严寒,也休想征服它。在我小的时候,无论走到哀牢山中哪一个村落,都是清一色的土坯墙或茅草房。如果是在春天,你总会看到一些新苫的茅草房,闪着金黄色光芒的房顶上的草,特别引人注目,而陈年的茅草房,房顶却呈现出深褐色。新盖的茅草房,人字形房顶通过朝阳的照射,金光闪烁,像是山中的一座座金山。
在我的记忆中,哀牢山中的农民,大都住过茅草房。按他们的话说:“住茅草房好,茅草房接地气,空气也好,还冬暖夏凉。”当然茅草房也有它的弱点,住不了多久就要更换屋顶,否则茅草会腐烂发臭,甚至漏雨,天旱时容易着火燃烧。由于屋顶是茅草盖的,老鼠、麻雀喜欢在里面做窝,甚至还有毒蛇爬到屋顶、屋梁上抓老鼠、麻雀,茅草房里偶尔还会碰上蛇追鼠的状况。
茅草房大多建在竹林深处,核桃树脚,花楸树下,皂角树旁,石榴树边。茅草房户挨户,村靠村,便于乡亲们互相帮助,逢年过节或办起红白喜事来,茅草房里也特别热闹。家乡哀牢山的茅草房之所以历史悠久,是因为那里农民生活贫困,没有余钱建造砖瓦房,而茅草房建筑成本少。茅草房一般都是用自制的泥土砖作墙,用竹木条作屋梁及顶架,上面盖着厚厚的稻草或茅草等,也有的用稻草绕着竹条或柳枝条,然后将它们排列固定在木柱墙架上,再用牛粪拌泥土糊住竹条、柳条作为墙壁。这种特制的墙壁看起来土气,实际上很保暖,夏天糊好墙壁后,冬天呼呼的北风吹不进草房,感觉很温暖。
住在乡间茅草屋的人们,很多东西都要自给自足,你得种稻谷、玉米,还要种蔬菜、水果,你得卷起裤脚,手拿着锄头,一锄一锄挖好空地,开始在土地上播种、除草,在秋季满心欢喜地秋收。
盖茅草房前,可要先准备茅草。你可别小看割茅草,没有一点技巧,你的手一会儿就会被割出个大豁口,割的时候手要握紧茅草,不要划动,以免茅草把手割出一个刀口子。这样几天下来,农人把砍下的茅草担回家中,就会像晾晒丰收的果实一样放置在房前屋后,让太阳的光辉舐去茅草中的水份,等茅草现出浅黄色干了的时候,再小山似的码起来,待到秋后的闲暇时间,再将它们安置到屋顶上。翻盖茅草屋是农人家的大事,任何一家都不敢怠慢,这一天哪怕再没有钱的家庭,也会筹点钱买些晕菜和白酒,请上村子上几个会盖草房的师傅,将腐烂的茅草掀掉,一层层的铺上金黄色的新茅草。旧的草顶就会换成崭新的草顶,这时茅草房里,屋面被主人的妻子拾掇得熨熨贴贴,平平整整。盖上了新茅草的屋子,看上去就像一位梳妆打扮后的新娘,清新、亮丽、整洁,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秋季翻新后的茅草房,人字型的屋顶,在阳光下便闪耀出黄金般的色泽。新翻盖的茅草,会散发淡淡的青香,氤氲满屋,那种给人抚慰般的温暖,那怡心润肺的味道,差不多要延缓到一个冬季。
茅草屋破损后,农人们特别心急,农闲时间,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到山中的茅草地割茅草,为翻盖茅草屋做好物资准备。有些人家翻新茅草屋,图个简便,在秋天收过水稻之后,在旧屋顶上履盖、添加一层新草。这些草,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打过稻谷之后的秫杆,另一种就是碾完麦子后的秫杆,这就减少了到山中割茅草的麻烦。
茅草房不用花费太多金钱,又比较容易采集,而且能遮风挡雨,所以穷人才选择它来建造住处。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哀牢山中的农民也开始修建砖瓦房了,开始是仿建的木架房、砖瓦房,后来修建起楼房乃至别墅。
茅草屋是贫穷的产物,如今乡间的茅草房,大多已没人居住了。由于茅草房低矮、潮湿,加上光线不好,茅草房的主人们,就都搬到了新盖的瓦屋中。茅草房就变成了养牛喂马的畜棚,或者变成堆放杂物、农具的仓库。人们对于茅草房,也不象住着人时那样翻新得勤了,这就导致了茅草房的颓败。再后来人们闲茅草房占了地盘,就扒了它,在旧址上起了新瓦屋。茅草房在乡间越来越少了,如今,哀牢山中已很难见到茅草屋的身影,昔日的“竹篱茅舍风光好”的茅草房,只能从老照片和老电影中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