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畔的一朵玫瑰
在松花江北的呼兰河畔,曾有一朵玫瑰,盛开在端午幽香的艾草中,经过半世飘零和风雨的拍打,在雪花纷飞的冬寒时节凋落异乡。留下漂泊孤寂的魂灵和半世余香,留下《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一部部不朽的作品。她就是一生追求自由、光明和平等,用清丽淳朴的笔触,蘸满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书写民苦大众生命的悲凉和命运与灵魂的抗争,被誉为三十年代文学“洛神”的著名女作家萧红。
一个蒙蒙细雨的午后,我走过碧波荡漾的呼兰河,走过青绿摇曳的苇草地,来到位于呼兰河畔的萧红故居。那浸着雨丝的风,旋在萧红纪念馆白色的屋檐上,泛起淡淡的轻烟,似萧红回归飘逸的魂灵。走进纪念馆大门,一座萧红的白色雕像伫立在眼前,她身披围巾,姿态端庄,面色沉静,目视远方,充满憧憬和盼望。雕像前,一支铜铸的玫瑰,放在用黑色理石刻制的一本写着“前言”书的扉页上,那金色的玫瑰,默默地开着,美艳中透着一缕忧伤。纪念馆的灯光渐渐幽暗下来,我的心也在暗暗地沉落,沉到呼兰河悠悠的水波下,那里流淌着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流淌着一段文坛星苑里,一颗亮星陨落的哀伤故事。我拨开嫩绿的苔草,找寻星星划过的轨迹,在雕像下,在玫瑰旁,在纪念馆的每一个角落!
走过萧红雕像,一片菜地掩在浓密的大树下,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姑娘正在除草,虽然是布景制作的,但洋溢着乡村田园的气息,我想这应该是萧红和她祖父吧。在她的笔下,父亲的专制、母亲的早逝、继母的冷漠,童年是带有忧伤的记忆,只有祖父给予她温暖和快乐,陪她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光。
在展馆的第一部分,可见萧红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她于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20年就读呼兰县小学女生部,毕业后曾辍学,经与家庭抗争,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1930年她不满封建包办婚姻,抗婚出走,不远千里,到北平女师附中求学。展厅内还挂有萧红就读的昔日小学校址,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师生合影,北平女师附中旧址等珍贵照片。
忽然,展柜内一件时兰缎上衣,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萧红穿过的衣服,浅淡的蓝色且领子已洗的有些发白。透过这件朴素淡雅的上衣,依稀看见梳着长辫的萧红,穿着这件衣服,坐在昔日哈尔滨东特女一中的教室里上课的身影;看见她坚定地站在,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队伍中,她在散文《一条铁路的完成》中记叙了这段经历:“凡是我看到的东西,都已经变成了严肃的东西,无论马路上的石子,或是那已经落了叶子的街树。反正我是站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喊声中了”。表达了自己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为理想奋斗的坚强决心。
展馆内用大量的照片和手稿,展示了萧红的“漂泊之路”,令人敬佩和感伤。1931年秋,萧红逃离家庭,在荆棘遍布的旅途中漂流,执着地追寻自由和真爱。也开始她文学创作的历程。1931年的秋天,是残酷的秋,落叶凋零,阴云密布,萧红从被囚禁的阿城家中,逃到哈尔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与汪恩甲同居怀孕,在即将临产时被弃,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得到裴馨园等文学青年的帮助,并结识萧军,互生爱慕。在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的风雨之夜,萧红被萧军勇敢地救出,摆脱困境后与萧军共同生活。展厅里有萧红初识萧军写的小诗《春曲》手稿,其中一段写道:“我爱诗人,又怕害了诗人,因为诗人的心是那么美丽,水一般地,花一般地,我只是舍不得璀璨它,但又怕别人摧残,那么我何妨爱他”。
获救后,萧红随萧军经常参加哈尔滨“牵牛坊”左翼文化人的聚会。积极参加“维纳斯助赈展”和“星星剧团”演出,在与罗峰、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的接触中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展馆内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是1933年“国际协报”的一群文艺青年,在哈尔滨道里公园的合影,其中萧红静婉地站在萧军旁,眼里充满了渴望和温暖。也是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文学创作,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此后又陆续发表《看风筝》、《小黑狗》、《中秋节》等反映日伪统治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作品,成为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夜哨》和《文艺》两个周刊的主要撰稿人。并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也自费出版,因作品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的觉醒抗争的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的怀疑,为躲避迫害,两萧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流亡青岛。
一张萧红在青岛樱花公园的相片,醒目地挂在展墙上:樱花树丛旁,萧红身穿旗袍,外套格尼大衣,发辫系蝴蝶结,像青春的少女,怡然地站在那里,比粉色的樱花还妩媚动人。青岛碧蓝的海水,美丽的沙滩,飘荡的船帆,使萧红忘却生活的贫困和烦恼,陶醉在美好的憧憬之中。她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由于政治气候的突变,他们躲过警察的监视,抛弃所有家具,逃离青岛来到上海。
萧红到上海后,在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下,出版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场”,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坛的地位。鲁迅的病逝,萧红非常悲痛,展板上有萧红写的《拜墓诗--为鲁迅先生》的手稿:“我哭着你,不是哭你,而是哭着正义。你的死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深情缅怀代表着正义化身的鲁迅先生,展厅内还有一座描写鲁迅生病时,萧红为其熬药的雕像,栩栩如生,真切表达了萧红对导师的深厚情谊。
由于战火燃烧到上海,萧红和萧军来到武汉,颠沛流离的生活使萧红倍加思念故乡,开始了《呼兰河传》的创作。遗憾的是在这里,她与萧军相伴走过的六年时光划上了句号。于1938年5月与端木蕻良结婚后回到重庆。此间,她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同年12月萧红在寂寞、伤感、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品通过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真、凄婉细腻的笔调,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对旧风俗习惯的无情鞭挞。
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身染重病,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1月15日,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的辛酸和呐喊。然后于22日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中,一朵寂寞的玫瑰凋零在遥远的异乡土地上,走完了她31年漂泊抗争的一生。
看到这里,我不禁掬一把哀叹、惋惜的热泪。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萧红故居”的院落里。院子正中,萧红一手托腮,一手拿书,端坐在石板上的白色雕像,异常醒目和逼真,那静静凝视着远方的目光,写满渴望自由,展翅飞翔的心声,据说雕像是著名雕塑家王松引先生用十年的苦功,创作的极富女作家神韵的作品。
萧红故居是典型的北方乡村建筑,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共有房舍30间。保留着满族民居建筑的风格,花格图案的木窗,中间镶嵌玻璃,四周裱糊北方特有的窗户纸。中间的房门,采用了“苏州门”,是江南水乡的产物,而房间后门是北方传统的板门。室内是过去北方人生活的火炕,房间内展有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生活物品,萧红生前的照片、作品、手稿、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等。
故居五间住房后面是近2000平方米的“后花园”,这是萧红笔下的一块圣地,萧红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少年时代,这里有她童年的乐趣和美的熏陶,是她诗一样创作文笔的源泉。幽静的后花园里树木葱郁,低矮的冬青泛着银色的花珠,紫色的芍药残着花蕊,草地里开着黄色的蓬草和兰花,让我压抑、沉闷的心,似吹来一缕凉爽的清风,得到舒缓和宁静。
徘徊在故居里,看着宽敞的院落,古朴典雅,青果缀枝,馨香诱人。特别是一簇簇香满枝头的玫瑰在微微摇曳,令人心动,那嫣红的花瓣,仿佛是萧红昔时娇美的面容,其实她就是绽放在呼兰河畔的一朵玫瑰。
作者简介: 张陶,哈尔滨人,从事金融工作,黑龙江省金融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