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文学的存在
来源: 羊城晚报 | 徐肖楠  2017年06月12日08:17

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文学的存在

不久前,AlphaGo击败了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围棋手柯洁,成为热点新闻。最近,一个名叫“小冰”的机器人竟然出版了一本它“写”的诗集!人工智能与人类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文学与科学进入生活方式有别

人工智能时代,写什么和怎么写都可能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写和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了解,文学作品最终给予我们的是什么、我们的生存为什么需要文学?

文学为什么今天还会存在?我们为什么今天还要钟情文学?如果文学仅仅用来怡情养性、封闭自我、娱乐游戏,今天的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已经完全打破了文学这种狭窄生存的可能,每个人都在享用现代生活的开阔,每个人都不可能封锁自己于孤独的生活之中。

每个人都会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与他人相接,而文学正是一种与他人相互理解和连接的生存空间和独特情境,而且是不可替代的,文学的虚构性生活特质,让文学既在现实性生活之中,又在现实性生活之外,文学是对现实性生活的修正、弥补、充实的另一种生活。

今天的科学技术极为发达,我们虽处于科学影响生活的时代,但人们的生存觉悟未必与科学技术的发达相对应,人们的生存感受需要以文学艺术对生活的美学化处理去提升,只要文学与生活的立场和方向一致,就会与科学的立场和方向一致,只不过,文学与科学进入生活的方式和效果有区别。

理解和接受文学需要生存智慧

科学技术与智能化生活似乎可以改变一切,但人们仍然愿意从事文学、阅读文学,愿意进入文学世界的想象生活中和虚构生活中,而不会仅仅停留于共享科学技术便利的生活中。这是因为,科学与生活便利是一致的,而文学与生活中爱与美的主题是一致的,而且文学更能发挥生活中的爱与美。

文学和爱与美一样,要有心灵关注,也要有身体爱护。一个人活着,不但是一个职业的、功利的、谋生的人,还是一个心灵的、人性的、情感的人。当一些有梦想和志向、有情趣和智慧的人因文学而聚集在一起,文学给予他们的,不但是一个超越时空、历史、国家而让生命相遇的平台,而且给予了他们相似的生活品位和生存气质,

科学技术只能改变生活形式,无法改变生命品质。文学给予人类的从来不会是实际的东西,人工智能时代更加是这样,人工智能时代的最重要特质,就是让人们生活更方便,而文学从来不是为人们生活得更方便而存在的,而是为了给予人们更好、更优雅的生存感觉和生活品位。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是科学技术成果无法替代的。

显然,理解和接受文学的情趣与意义需要生存智慧,科学技术培养的是智能,不是智慧,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无法制造一个雅典娜女神。而文学的情趣与意义可以培养生存智慧,文学一开始诞生就与雅典娜女神相连,今天的现实和文学仍然与神话中的现实和神性相连。

人工智能未必能体现写作的真义

文学在细处,有细处才有灵性和大气。文学的技巧和方法都是可以设计、组合、重复的,而文学的形式与内容融合一体所产生的意义和情趣是无法制作的,那是一种非常细微的变化,真实的情趣和意义来自具体细致的生活形式和生命活动,由于每个生命千姿百态,每部文学作品也都有千变万化的细微之处。

所以,在人工智能进入文学写作的时代,文学的特别意义反而更加突出了,只不过,这种特别意义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寻找。人工智能时代以及在智能化生活的未来,人工智能完全可以掌握文学的技巧、方法、知识,对文学作品进行设计和组合,但对于人的生存美感以及情感意志的随时变化,人工智能却无法替代。

正因如此,人工智能对文学作品设计时,作品可能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可能产生个别的审美陌生化,但未必能产生整体性意义上的诗性惊异。同时,人工智能机器对于写作活动和阅读活动本身是没有感受的。人工智能在写作时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没有写作者的写作体验,同样,人工智能在写作时也并不知道阅读者会发生什么体验,它只会根据阅读者发生阅读反应之后的数据去设计作品,并没有对阅读过程和阅读快感的反应与理解。

 

人工智能文学作品中的变化,未必能体现生命写作的真实情趣和意义,这是智能写作和生命写作的区别,也是不同阅读欣赏层次的区别,这决定了不同的写作总是存在的。一个不懂得、不知道、不能感知写作过程与阅读过程的感受和体验的文学写作机器,怎么可能替代有生命感的文学写作呢?人工智能写作和这样写作出来的作品,怎么可能具有诗性创意和生命的真实性呢?怎么可能具有文学的审美可靠性呢?

文学最终给予我们的,是文学中的美感情趣和美学化生存意义,而这些文学情趣和文学意义是千变万化的,不是程序化数据情景能设定的,这就像一幅画作的真迹与复制品的区别一样。

(《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文学的存在》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联系电话:020-87133589,87133588)